紫荊1997

克莉嘉與「小交」演繹聖桑名曲

来源:大公報    发布时间:2018-11-02

20181102031707343.jpg

圖:大提琴新星克莉嘉

香港小交響樂團年前得蒙國際著名指揮家柏鵬(Christoph Poppen)俯允擔任樂團首席客席指揮,並於其後多次來港領導「小交」舉行音樂會,此舉對樂團無疑大有增益。本月上旬,柏鵬再度來港,領導樂團舉行一個屬於「最愛大提琴」系列的音樂會。嘉嫻

望文生義,這個音樂會當然是以大提琴樂韻作為主打,選奏聖桑《A小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並邀得大提琴新進克莉嘉(Harriet Krijgh)擔任獨奏。此外,「小交」還會選奏屬於香港首演的韋特文《伊卡洛斯的哀嘆》,以及樂迷十分熟知的柴可夫斯基《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本文篇幅有限,只可簡介聖桑的大提琴協奏曲。

冀望此曲助己揚名

目下的常規音樂會,最常聽到的大提琴協奏曲,不是德伏扎克的《B小調》,就是艾爾加的《E小調》,再下來就是海頓的《C大調》、《D大調》或舒曼的《A小調》;要不然就是蕭斯達高維契的《降E大調》、《G大調》,但絕少選奏聖桑的《A小調》或《D小調》。不過,必須強調,聖桑的大提琴協奏曲,特別是《A小調》,藝術上絕非無甚足觀。因此,難得今次有現場演奏,樂迷不應錯過。

法國作曲家聖桑的《A小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三十三)作於一八七二年(時年三十七歲),並於翌年一月在巴黎首演,而樂譜亦於該年刊行。作曲家把這首協奏曲獻給當時享負盛名的比利時大提琴家兼造琴匠杜博奎(Auguste Tolbecque),並敦請他擔任首演的獨奏。他的家族在巴黎音樂圈很有影響力。聖桑此舉當然具有攀附之意,希望借用對方的聲勢為自己揚名立萬。果然,此曲首演之後,廣受音樂界認可,而聖桑的聲名亦因此得到進一步的確立。當然,從另一角度看,此曲必先得到杜博奎欣賞,他才甘願接納邀請。如果入不了他的法眼,何必做一些有損己名的事?換言之,此曲必有其獨特及可取之處。

協奏曲結構異常規

首先,《A小調》的結構與常規迥異。當時大提琴協奏曲的結構,例必具有三個樂章;《A小調》只有一個。不過,這首單樂章的協奏曲,內分三個樂思上彼此關連但截然有別的部分,而演奏時必須一氣呵成,絕無間斷。由此可見,這首協奏曲在當時來說,委實是創舉。

樂曲裏三個部分的板式依次是「從容的快板」、「生動的小快板」,然後重回「從容的快板」。另一方面,樂曲的編制並不算大,只有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巴松管、法國號、小號各兩支,以及定音鼓和弦樂五部。在這首演奏時間約有十八九分鐘的樂曲裏,雖說獨奏樂器與樂隊彼此時有和應,特別是第一部分的一問一答,但本質上全曲以大提琴的獨奏為主,而樂隊總是擔當輔助職能,為主奏樂器提供背景音樂。

三部分之中,大提琴的獨奏在第二部分最為凸顯,而該部分結束時的華彩樂段,更是全曲的絢麗之處。事實上,有些演奏家喜歡把此曲的第二部分抽出來,作為音樂會上獨立演奏的小品。正如前述,此曲是獻給名家杜博奎,樂曲當然具有很多足以給與獨奏者展現琴技的地方。如此一來,樂曲的技術要求當然很高。獨奏者要在接近二十分鐘的連續演奏裏,拉得宛若流水行雲,跌宕有致,緩急有度,絕對是嚴格的考驗。

欣冀今次音樂會裏來自荷蘭而在國際樂壇嶄露頭角的「九○後」新星克莉嘉,能夠踵接前賢,彰顯聖桑為我們留下的妙韻。

(小交響樂團供圖)

編者按:香港小交響樂團十一月「最愛大提琴」音樂會定於十一月十日在香港大會堂舉行。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