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起跑線》贏輸一念間

来源:大公報    发布时间:2018-08-30

20180830031611303.jpg

圖:Mita(後排左)嘗試融入闊太的圈子

印度電影產量在世界上數一數二,香港也有為數不少的南亞社群,但本地正場上映的印度電影,數目有限。最新上映的印度電影《起跑線》(Hindi Medium),顧名思義,講的是一個我們都很熟悉的問題:子女的教育。/行 光 香港少有印度電影上映,不知道是否因它多有載歌載舞的場面,呈現的世界和香港人距離太遠,就算是之前在香港大收旺場的《打死不離3父女》、《打死不離歌星夢》等,男尊女卑的傳統社會觀念,也和華人社會有很大的距離。印度電影能打動內地與香港觀眾,真的是靠引人入勝的故事。不過,《起跑線》就肯定沒有以上的問題,因為它的主題是香港父母都會有共鳴的子女教育。

谷女兒入名校

《起跑線》的主人翁是住在印度德里的一對夫妻Raj和Mita,Raj經營時裝店,事業有成,生活無憂,唯一掛心的是即將入讀小學的女兒。為了讓女兒入讀名校,講好英文,他們搬到名校所在的高尚住宅區。只會說印地語的Raj試着和滿嘴英文的鄰居做朋友,結果反而令女兒被其他小朋友排斥。兩夫妻為了通過競爭激烈的入學申請,帶女兒參加面試補習班,結果導師連他們也要一起訓練。

經過種種努力,他們的女兒還是進不了心儀的名校。於是,Raj透過關係,用低收入學生的保障名額為女兒報名,但名校的校長卻宣布為了保證名額不是由富人冒認,學校會對每一個申請者家訪審查。為了通過審查,兩夫妻只好搬到貧民區,學做窮人……

既扮富又裝窮

對於香港觀眾來說,為了報讀名校住進附近的校區、通宵排隊拿報名表、面試訓練班,還有永無休止的補習,都是很熟悉的景象。

唯一比較陌生的可能是,為貧苦學生保留名額這回事,今天,香港直資學校的收生已經完全自主,沒有接受政府派位。但整體來說,升學的遊戲,印度社會和華人社會很相似,都是要早早把大量知識塞進孩子腦中,所謂的贏在起跑線上。

Raj和Mita兩夫妻,一個相信任其自然,因為自己是讀不成書,但生意成功;而另一個則是印度虎媽,擔心女兒進不了好學校,學不好英文,將來的人生就寸步難行。他們的衝突和改變,是這部電影的笑料來源,本來這個近乎瘋狂的教育遊戲就算寫實地拍出來,已經很有喜感。

但教育只是這部電影的表面,為了進入名校,兩夫妻要經歷兩次階級變遷。第一次是搬進高尚住宅區,住單獨大屋之外,本來只是小商人的Raj要融入周圍的「上等人」圈子,要講英文,不講印地語,要學會去海外度假這種生活習慣,結果鬧出種種笑話。而為了成功扮演窮人的角色,除了搬進貧民區,兩夫妻要學做窮人,早上如何逼巴士上班,如何在分秒不差的生產線上工作,如何排隊擔水,如何輪配給米,都要重新學起……這樣一來,也就是把印度貧富懸殊的現狀,用喜劇呈現出來。

舊套路新觀念

說是笑中有淚可能太沉重,但絕對可以讓觀眾思考。至於學好英文,好改變未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或者可以說,英文作為某種社會地位,或者品位的表現,對於香港觀眾來說,也是一個每日都要面對的想法。不過,香港的電影人好像沒有哪位對此表示過懷疑。

《起跑線》到最後還是用了善良的低下層這個老套路,讓兩夫妻在教育下一代這個問題上,有了新的想法。但套路雖老,放到這部電影的背景還是讓人信服,那些窮人的生活智慧,還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更難得的是,雖然有些煽情,但結局Raj和Mita的決定,尤其是Mita的改變,充滿「正能量」,但不是「努力就會成功」之類浮淺的濫調,而是很傳統的,通過道德抉擇,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追求更有尊嚴的生活。這點,就不單單只是印度的教育,或貧富不均的問題,而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觀眾都可以理解的命題了。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