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京劇名家吳汝俊先生參加紀念京胡大師何順信先生誕辰100周年《張韻何音──學術研討會》活動並作演講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4-06-23

【亞洲文旅網訊】2024年6月20日,紀念何順信先生誕辰100周年《張韻何音── 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北京京劇院京劇藝術體驗中心舉行,眾多的張派名家、琴師及中國戲曲學院的部分教師參加了研討會。京劇名家吳汝俊先生特地從日本回來,參加了本次的活動,並且發言。

吳汝俊先生一直在國內外致力於國粹京劇的推廣與傳承,致力於傳播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次回來參加活動,也是不忘初心,帶著感恩之情和感激之心,緬懷何先生的教誨,為守正而創新,弘揚國粹京劇,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png

2.png

3.jpg

4.jpg

5.png

6.png

7.png

8.jpg

9.png

吳汝俊先生的發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前輩、各位同仁、朋友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齊聚一堂,紀念京劇音樂家、教育家、著名京胡演奏大師何順信先生誕辰100周年。這不僅是對何老師偉大藝術成就的緬懷,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我們要在守正創新的基礎上,讓京劇藝術在全球發揚光大。

京劇藝術博大精深,構成一個絢麗多彩的藝術天空。在這廣闊無限的“京空”裏,名家薈萃,猶如百鳥爭飛。其中何順信老師以他獨有的藝術風采,使人們看到了京劇藝術的春天,心中湧現無盡的詩情。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藝術的生命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厚積深研、博采眾長,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縱向繼承與橫向借鑒也只是過程而不是結果。目的是藝術創新,結果是獨樹一幟。何順信老師正是以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實踐,達到了這一目的,獲得了這一結果。

作為京胡和京劇藝術的晚輩,我深知,沒有何老師的諄諄教誨和無私指導,就沒有我今天在京胡京劇藝術上的成績,何老師不僅在藝術上給予了我無盡的幫助,更在精神上鼓舞了我。他是一位真正的導師,他的教誨深深植根於我的心中。

我出生於江蘇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父親是作曲家、京胡演奏家吳樂常,母親是京劇老生演員吳鳳樓。在我孩童時期,父母經常在家創作京劇。從兩三歲起,我便開始用手搖電唱機聽大師們的唱腔,4歲學戲,9 歲學琴,12 歲考入安徽省淮南市京劇團,是當時全國最小的國家公務員,15 歲帶著工齡考入了中國戲曲學院。從小對藝術的耳濡目染,加上專業系統的學習,讓我對中國戲曲產生了特別的感情和濃厚的興趣。1977 年,我和妹妹吳小妹一起考上了中國戲曲學院,這讓我們打下了堅實的“童子功”基礎。

今天,我想借此重要的機會,給大家分享一段不為人知但極為重要的曆史,包括《蘆蕩火種》、《年年有餘》等幾十部代表劇目的張派藝術通過這八本曲譜得以完整呈現,這些曲譜包括唱腔的記譜方法和演奏的曲譜方法,上行為演唱記譜,下行是伴奏曲譜,這種形式極大地推動了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這些曲譜其實是我父親吳樂常和他師兄弟王文才先生用手刻的蠟版紙一張一張用手工印刷出來的。在1980 年,我和妹妹將何老師和張君秋大師所創作的曲譜帶回中國戲曲學院交給了當時的曹寶榮老師。後來經過翻印後又重新出版,終於和世人見面,也成為了學院的重要教材。何老師和張君秋先生都感到非常興奮和高興,認為有人能整理,記錄,標注下來,這是對他們一生創作結晶的肯定。

22 歲畢業後分配到中國京劇院,先後擔任了李維康、耿其昌、李光、劉長瑜、王晶華、李欣、杜近芳、袁世海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的琴師,並擔任了中國京胡與京劇學術委員會首任會長,這讓我在實踐中不斷磨練和升華了琴藝和新京劇作品的創作。

在我和這些藝術家合作時,何老師經常來把場,不僅是在創作京胡輕音樂和京胡組曲《三國志》的過程中給予了我很多的支持和鼓勵,

後來組曲在人民大會堂首演又親臨指導。1985 年,我的第一張京胡輕音樂專輯《虞姬淚》問世,何老師和張君秋先生親臨四川飯店,參加了出版發行儀式。1986 年,在昆侖飯店錄制“第一屆戲曲春節晚會”時,也得到了作為總策劃的兩位先生的指導,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兩位先生對年輕一代藝術家的厚愛和期待。1989 年在我應邀前往日本講學和傳播國粹期間,何老師一直關心和支持我的藝術創作每次我回國看望他時,都會請他繼續指導我學習張派藝術的精髓,特別是在新京劇的創作上給予了很多寶貴的建議和肯定。

他對我策劃的《貴妃東渡》充滿期待和贊賞,這讓我更加堅定了將京劇藝術推向國際舞臺的信念。在日本的歲月裏,我結合京劇各門派和歌舞劇等姐妹藝術形式,經過創作、研究、探討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創作和演奏演唱風格。這些創新吸引了國際觀眾的關注,也獲得了國內同行及愛好者的鼓勵和贊賞。尤其是我妻子陶山昭子的家族,曾在中日之間架起過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梁,曾為孫中山先生、宋慶齡女士推翻帝制締造共和的偉大事業做出貢獻,這種曆史紐帶使得社會各界人士在他們的感召之下喜歡中國人,愛上中國文化,為我們開展藝術文化交流工作提供了獨特的土壤。昭子同何老師也多次見面,得到了何老師孜孜不倦的教導,覺得老師像她父親一樣,和藹可親。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應邀錄制了中央電視臺 11 頻道的《跟我學》欄目長達 70 多集,闡述了京胡與京劇演唱的關系。15音樂頻道的《輕音樂合奏曲》長達 30 集,9 頻道和 4 頻道的 2014 年獲得六部委頒發《中華之光》、《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稱號》的榮譽,都是在各位老師們的幫助、認可和奉獻之下,才能有這個成績所以每每這時,都會感念師尊們的教導。

今天,我們在這裏紀念何順信老師,不僅是緬懷他的藝術成就,是傳承他的精神,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何順信老師的一生,是對京劇藝術無私奉獻的一生,是不斷創新、追求卓越的一生。他的藝術成就和人格魅力,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前進的動力。

最後,讓我們以最崇高的敬意,向何順信老師致敬。讓我們共同努力,傳承和發揚京劇藝術,為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貢獻我們的力量。

謝謝大家!

吳汝俊2024.6.20

10.png

11.jpg

吳汝俊先生演奏代表作、京胡交響組曲《三國志》的風采

12.png

吳汝俊先生新京劇代表作《孟母三遷》劇照

13.jpg

吳汝俊先生新京劇代表作《愛心觀音》劇照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