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白色懸崖」阿克套 挑戰體能與探索宗教的境界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18-07-19

b08a.jpg

白堊紀峭壁的羽毛由許多溝壑和深刻的渠道切開,形成最異常的景象。

阿克套(Aktau)是較具「原生態」的中亞城市,這一片區域內擁有壯觀的峽谷、湖泊、清真寺等,許多地方就連考古學家也未涉足,旅遊設施和資料也較少,對於追求享受的遊人不太適合,往往要坐長途車,這兒主要是行峽谷山路,品嚐清真餐。如喜歡挑戰體能、探索宗教、人文風貌及自然環境的人仍值得一去。

阿克套(Aktau)位於曼格斯套州以東,是哈薩克斯坦第六大城市,城名在哈薩克語的意思是「白色懸崖」,位於哈薩克西部、裏海東岸的一個城市,也是曼格斯套州的首府。這座城市起初叫舍甫琴科市,1963年設市,1991年更名為阿克套。阿克套這座內陸濱海城市作為哈薩克斯坦的重要海上通道,是裏海最主要的過境中轉點,是維持哈國與裏海、黑海和地中海國家的聯繫點,也正因如此,阿克套對於中國「一帶一路」經濟帶的建設具有不少的輔助作用。

阿克套之前是軍事基地,許多地方沒有名字,對保密工作做得更好。當汽車在一望無際的沙漠和半沙漠行走,除了見駱駝還見到石油鑽探機在搖動,你明白阿克套是石油重鎮,目前阿克套是一座用現代科技哺育的年輕城市,石油、化學工業相當發達,現代化的城市給人們帶來了更高品質的生活水平。濱海城市的亞洲氣候較舒適,是沙漠中的一個綠洲。市中心有摩天輪,距海灘又近,人們居住這城市也能享受虛幻世界公園、娛樂場、文化和娛樂中心、音樂劇和木偶劇劇院等文娛生活。

阿塔地下清真寺的神秘

阿克套人文景觀,大都反映在其宗教信仰方面。在阿克套清真寺的出現與生活於18世紀的傳道士別克特-阿塔(Beket-ata)有關,Beket-ata在中亞的歷史上是最了不起的宗教老師、科學家和哲學家,在社會上有極大的影響。阿塔修造了四個清真寺,並且死在清真寺,被埋在Oglandy山的白堊紀岩石後。他修造的清真寺成為了上千信徒的避風港,阿塔被譽為智者、聖人。

阿克套的名勝古蹟--別克特-阿塔地下清真寺,是哈薩克斯坦最受穆斯林崇拜的地方之一。同時,曼格斯套州的曼格斯套山地區發現了數量龐大的12至17世紀的嘎勒莽阿塔地下清真寺建築群。所以,參觀地下清真寺及墳墓似乎是到此旅遊的必然項目之一,但在中國人思維來講,對宗教和別人墓園又未必有興趣,甚至是避忌。

去謝卡拉山(Sherkala Mountain) 阿塔清真寺,路線穿過大白堊峽谷,會途經Shopan-Ata的Saint Sultan Epe大墓地,這些墓葬設計很有特色,遊人可以在管理墓園的主人引領下,穿越Shopan Ata公墓,認識當地遊牧民族一些祭祀建築物。引領者一再強調要跟隨他的足印行,不能踩到墓穴,否則引發大病,搞到現場人都緊張起來。而這裡也有地下清真寺,而且由兩名少年當教長為大家做禱告。

離開Shopan Ata公墓,再往謝卡拉山(Sherkala Mountain)參觀Beket Ata地下清真寺。這帶點神秘的清真寺,位處一個山谷,由地面走近谷底,再走上半山的山洞是清真寺所在。最大的挑戰是步行來回兩個多小時 。在烈日當空之下,在長長山路石階中行上行落,汗水濕透全身,確實是誠意的體現。

Beket Ata地下清真寺是在懸崖上開鑿出來。這是一個神聖的地方,每年從世界各國的信徒都來到這個地方洗滌他們的靈魂。信徒或旅客都可輪流擠入地下清真寺的細小的房間,由教長帶領用哈薩克語進行一個禱告,祝福我們,又叫我們喝幾口山上的聖水保安康﹗同時,也看到有信徒用水瓶裝滿泉水從谷底提上地面,空手行上來需時幾十分鐘已經很辛苦,要加埋提水實在更累,求平安確是需要付出的。

阿克套有「白色懸崖」之稱,自然景觀也具有其魅力。曼格斯套州在烏斯秋爾特高原(Usturt Plateau)和裏海凹地南部Buzachi半島上所佔的面積超過16百萬公頃,是自然沙漠和半沙漠地貌。這裡有美好的風景區域,沙丘、鹹乾燥湖床鹽沼、峭壁、石灰石似小瀑布在晴朗的天氣,五彩閃爍是自然界的美妙的創作。考古學家們在阿克套山找到了許多恐龍化石, 認為阿克套山是在史前海洋蒸發後形成的。

參觀鱘魚養殖場嚐魚子醬

這兒的魚子醬(Caviar)被視為高級飲食的象徵,價格昂貴,魚子醬指的是薄鹽醃漬後的鱘魚(Sturgeons)魚卵,傳統上以產自歐亞交界的里海(Caspian Sea)中的Beluga、Osetra、Sevruga三種野生鱘魚製成的魚子醬最為上等,出產國以俄羅斯與伊朗等周邊國家為主;所以去到俄羅斯大家會想到食魚子醬,來到哈薩克的阿克套也要食魚子醬,生產魚子醬的鱘魚是在微鹹水的環境中生長,而阿克套近里海,養殖鱘魚應該有利。在此首次參觀了鱘魚養殖場,負責人指出養鱘魚水質一定要良好,才能產出味道乾淨又肥碩的魚卵製成魚子醬。

鱘魚養殖場,一切都靠手工,產量也不多,有「水中活化石」之稱的鱘魚由於生長緩慢,從長大到成熟至足以取卵數年,所以回收成本是段漫長的等待。鱘魚卵囊一直沿着魚肚延伸,重量有時甚至高達鱘魚體重的四分之一。取卵最佳時機是在鱘魚自然產卵的三天前,若等到牠們自然下蛋,魚子醬就會太軟,咬起來堅韌薄膜口感便蕩然無存,如果太早摘取,魚卵尚未成熟,顆粒則會過小且脂肪太多。為了確認魚卵狀態,必須先在魚肚上開個小切口,插入塑膠管,用嘴吸起黏稠的一團魚卵至管中,並與最標準的魚卵形狀與尺寸比對測量。

當魚卵成熟,用槌子把魚敲昏,趁魚昏厥但還沒死亡時剖開魚肚,露出鼓鼓的卵囊,將卵囊剝下,並在篩網上輕柔地按摩,使魚卵粒粒分離。快速沖洗後,大量珍珠狀的墨綠色魚子醬堆現身,再用鑷子小心地挑除雜質與破損的魚子,接著撒鹽醃漬並裝罐;魚子醬的鹹味並非來自卵中的海水,而是約佔總量3.75% 的鹽,「若少了鹽漬,味道就會太肥膩且平淡。一旦鹽撒好,滷水也瀝乾,魚子醬醃放最少二至三周後就能上架販賣,所以俄羅斯的製作魚子醬的方法最好。」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