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藝論 | 文同美學思想對中國文人畫及人文精神的貢獻

作者:盧加強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18-07-04

在中國古代衆多畫家中艱難找到一位畫家像文同這樣影響廣泛而深遠,文湖州竹派直接以文同名字命名,這在中國美術史上絕無僅有,當然文湖州畫派的創立歸功于東坡,文同影響的傳播也要歸功于東坡。

但是,就像伯牙和鐘子期兩個知音成就了高山流水一樣,一代文豪蘇東坡也成爲了文同的鐵幹粉絲,一生爲其作詩八十多首,書信詩和往來長達十多餘年。

“吾友文與可,非今世之人,古之人也,非今世之文,古之文也。”蘇東坡讀與可文章有“欲焚筆硯耳”之感嘆!可見文同在當時的影響和蘇東坡對文同的推崇備至。

文同的美學思想是文同藝術創作的思想基礎,其思想終生融入在他的藝術創作中,研究文同美學思想對深刻理解文同藝術創作及其深遠影響有重要的意義。

一、文如其人,畫如其文

文同的人品、文品、畫品高度統一,他寫竹、畫竹、種竹,以竹爲鄰、以竹爲師、以竹爲友,以竹爲人格精神的楷模,到了人竹合一的境界。蘇軾在文與可畫墨竹屏風贊寫道:與可之文,其德之糟粕,與可之詩,其文之毫末,溢而爲書,變而爲畫,皆詩之餘。因而東坡問道:有好其德如好其畫者乎。

東坡對于文同的人品有著極高的評價:“與可之爲人也,端靜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潔博習,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與可者,非一人也……得志,遂茂而不驕;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獨立不懼”。

微信图片_20180704180726.jpg

二、詩詞書畫在藝術創作中的高度融合

東坡曰文同有四絕,一詩歌,二詞,三草書,四墨竹。有人說這是東坡爲抬舉文同特意將最好的放在最後,我以爲非也,這個順序符合藝術的規律,是一個遞進的升華,沒有前三者就沒有文同的墨竹。如今文同草書已不可見,但文同詩詞足見人格精神和文學功力。他爲故園修竹作詩曰:故園修竹繞東溪,占水浸沙一萬枝,我走官途休爲得,此君應是怪歸遲。他還在《此君庵》裏寫道:斑斑墮籜開新筠,粉光璀璨香氛氳,我常愛君此默坐,勝見無限尋常人。他更爲家鄉《墨君堂》寫下贊美詩:嗜竹種複畫,渾如王掾居,高堂依空岩,素壁交扶疏,山影覆秋靜,月色澄夜虛,蕭爽只自適,誰能愛吾廬。

三、深入觀察,胸有成竹

文同畫竹傳神的秘訣是深入觀察,他的房前屋後都種有竹,春夏秋冬,風霜雨露,他都深入觀察竹的各種姿態,據說文同雨天觀察竹,一身泥濘,忘記饑餓仍然堅定地觀察竹在雨中的姿態。多年的觀察他悟出了畫竹的真諦,他告訴表弟蘇東坡畫竹者必先成竹在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然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鵑落,稍縱即逝。後來,畫論從師法自然的提出到美術寫生的倡導,無不是胸有成竹思想的延續。

微信图片_20180704180730.jpg

四、寫意不寫形,形神皆備

文同創作時的狀態是憤筆揮灑,不能自己,是心中有情不得不發,心中有言不得不吐,即畫爲心聲。正如他所說:“吾乃者學道未至,意有所不適,而無所遣之,故一發于墨竹,是病也。今吾病良矣,可若何?”凡創作之前,是有意,意積成癔,隨筆墨逸氣出,如病愈之快哉!絕不無病呻吟,絕不爲畫竹而畫竹。故東坡曰:論畫以形似,見與小兒鄰。畫的是精神性,是心像之物。

五、文同墨竹格調之美

格調即藝術風格藝術品位,包括構圖布局章法到筆墨等。文同之竹是寫實寫意的完美結合,他首先重物像,再化爲他之胸中意象,再作爲精神人格寄托揮寫出紙上之竹。突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睛雲秋月,塵埃不到”的高風亮節。

如今,臺北故宮,中國歷史博物館,廣州美術館都珍藏了文同的作品,三幅圖皆爲s型倒垂之竹,三幅皆如宋米芾所言:以深墨爲面,淡墨爲背,自與可也。文同畫竹在當時已富盛名,1074年的《圖畫見聞志》寫道:與可所畫墨竹極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可動,不笋可成者也。

微信图片_20180704180733.jpg

又如宋呂陶文論:君子之智思過于人,則事無巨細皆足于取高,衆人所以尊仰欽愛不已也,畫者中有擬象而發于筆墨之間,苟臻其極,則近見群物之情狀,遠參造化之功力,自古賢俊往往能之蓋取其如此欽!與可之墨竹、枯木,世之好事者皆知而貴,子瞻嘗謂盡得其理,故不妄也。這是說文同墨竹其技近乎道,胸中有渭川千畝氣壓十萬夫,竹之精神力量,竹之生命氣息,盡在筆墨間枝葉間。

書法之美,水墨之爲上,墨之五彩,文人畫墨戲的審美尚于簡,尚于真,尚于淡,尚于骨法用筆,尚于氣運生動,文同墨竹功莫大焉。

文同墨竹的創作實踐給東坡啓發,東坡將其提升規納,形成東坡畫論。東坡曾說:予平生好與與可劇談大噱。與可也嘗說:世無知我者,唯子瞻一見識吾妙處。東坡在稱贊與可飛白時更激情飛揚,窮其華美辭藻:美哉多乎,其盡萬物姿態也,霏霏乎其若輕雲之蔽月,翻翻乎其若長風之卷旆也,猗猗乎其若游絲之繞柳絮,裊裊乎如流水之繞荇帶也,離離乎其遠而相屬,縮縮乎其近而不隘也,餘知與可者固無已而其所不知者蓋不可勝計也。

東坡對文同的懷念贊美貫穿蘇東坡的一生,東坡游歷名山大川,見名流大家無數,相知如文同深遠者,人格藝格如對文同之褒獎誇贊者,無二人也。

自文同東坡創立湖州竹派,其精神、格調、與藝術一脉相承,源遠流長,文同之後,墨竹大家不斷,金代王庭筠,元代趙孟俯、管道升、高克恭,柯九思,倪贊、吳鎮,明代王紱、夏旭,清代石濤、八大、鄭板橋、金農、李方膺等,近代虛谷、吳昌碩、蒲華,竹禪,當代董壽平、盧坤峰等。

在文同的美學思想影響下,出現了一樹多丫,豐富多元的支流,理論闡述也更精深明確,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趙孟俯的書畫同源一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

微信图片_20180704180735.jpg

揚州八怪中受其影響最大的是鄭板橋,將墨竹文化更爲廣泛大衆化的傳播。其竹因詩而傳,其詩因竹而美,其書怪而有味,詩書畫人四者合而爲一。板橋在畫竹題款中寫道:與可畫竹,魯直不畫竹,然觀其書法,罔非竹也,瘦而腴,秀而拔;欹側而有準繩,折轉而多斷續.吾師乎!吾師乎!其吾竹之清臒雅脫乎!書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濃淡;書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此幅奉贈常君酉北.酉北善畫不畫,而以畫之關紐,透入于書,燮又以書之關紐,透入于畫,吾兩人當相視而笑也。與可山谷亦當首肯?鄭板橋一生也以文同爲范,成爲竹精神的化身,詩曰: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文同東坡創建的文湖洲竹派,打開了中國文人畫的大門,是中國文人畫之濫觴,而文人畫家堅守傳承的精神匯入了中國山水畫、人物畫的河床,匯入了中國人文精神的河床,成爲極具影響力的一股清流。

中國以君子人格爲特徵的人文精神自孔子提出,就不斷被一批文人墨客文官仕人發展踐行,無論是竹溪六逸或竹林七賢,不論是屈原的幽蘭或是林逋的梅妻鶴子,不管是周敦頤的愛蓮說或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都是人文精神在不同時期的典型反映。正如英國著名美學家科林伍德說:沒有藝術的歷史,只有人的歷史。人類歷史其實也是一部逐漸認識自我,實現自我的心靈史,一部塑造理想人格,追求生命價值的精神史。儒教的比德入世,道教的天人合一,佛教的因果慈悲,三教精華皆被吸入中華民族君子人格之中,而作爲自然中君子化身的竹,以及文同稱爲墨君的墨竹,稱爲墨君堂的茅廬,無不是文同高節、清廉、堅貞、愛民、艱苦樸素精神的化身,文同自我的化身。

微信图片_20180704180737.jpg

文同留給後人的不僅是詩書畫,是他知行合一、德藝雙馨的精神品格,如晴空皓月,照耀千秋的君子之風。在我們紀念文同1000年誕辰的今天,一代詩書畫大師、墨竹開派鼻祖文同已從藝術的旗幟升華爲文化的旗幟,從文化的旗幟升華爲精神的旗幟,這面旗與時俱進地飄揚在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事業中、生命中。

(作者:千江月,四川省藝術院院長:盧加强。本文根據:鹽亭紀念文同誕辰1000周年文化講座整理)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 李子柒走紅海外:日常生活展現中華人文精神

    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記錄的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這正是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對話的重要價值共識。

    光明日報 2019-12-11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