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香港文學作品首次合集出版 文化界匯總經驗謀劃未來

来源:香港文匯報    发布时间:2018-05-30

香港文學作品首次合集出版 文化界匯總經驗謀劃未來

■作品集陳列

香港文學既是一個傳統的概念,顯得古典而優雅;也是一個流行的概念,似乎時尚而前衛,不斷被討論、被論及、被書寫。一直以來,香港文學的概念是依託作家個人而存在的,顯得個體、多元而奔放。對香港作家的作品進行整合性編輯成為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對香港文化、香港文學甚至香港人這些概念進行再討論、再研讀的機遇。天地圖書在去年底發行的《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便提供了這樣的一種研究視野和路徑。這也是香港近年來第一次對經典本土文學進行匯總,堪稱文化界的一件大事。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全套21卷於去年底全部面世,展示香港當代作家作品繽紛多元的面貌。天地圖書早前舉辦了一場座談會,邀請參與的編委、主編及一些文化友好出席,一起討論交流並總結經驗。而整個作品集也是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天地圖書策劃及出版。

意義深遠細述編纂過程

天地圖書董事、總編輯、「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主編孫立川博士說,雖然藝發局批准資助「選集」的出版成本,但整個計劃工程龐大,例如版權複雜、作品資料搜集困難、編選要求嚴謹、製作成本不菲等,出版社需要投放大量資源,耗時數年,於出版社來說都是一種新的挑戰。但另一方面,若從文化角度衡量,「當代文學大系」近年來少見出版,關於香港作家作品的系統整理和出版更絕無僅有,故這套「選集」的確具有深遠意義。

孫立川博士憶述在計劃開展前,編委會徵求了一些學界、文學界的學者、作家和研究者的意見,從而初步擬出「選集」作家名單,又經公眾諮詢並反覆考量後,列入申請資助計劃中的作家有26位,最後經藝發局批准,這個計劃要出版不少於20卷(每卷一位作家),每卷不少於20萬字。在2014年,率先出版的是《劉以鬯卷》、《董啟章卷》和《也斯卷》,最後在2017年推出的是《舒巷城卷》和《姚克卷》,全套共出版了21卷,逾半數每卷超過20萬字,圓滿達到計劃目標。

他強調,當中的《饒宗頤卷》尤為可貴--饒宗頤教授(1917-2018)是國學泰斗,而且文學造詣也很高,其學養兼融中西文化;香港的當代文學創作成就是中西合璧,在當代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鮮明的特色,而中國文學發展到今天,不可欠缺中華民族古典文學的優秀傳統。饒公的古典詩詞、駢文和散文(學術隨筆)代表了香港在古典文學寫作上的最高成就。他說,編委會認為選錄當代作家作品並不囿於新舊體裁之別,饒公是香港當代作家,而其作品在當代的古典韻文寫作的地位亦不容置疑,所以「選集」之中包括有《饒宗頤卷》彰顯了這一計劃的特點。

孫博士又提到,編者在選錄作品方面須同時衡量文學價值和珍稀性,盡量避免與坊間廣泛流通的篇章重疊。有些作家作品豐富繁多,但篇幅所限,在編書時如何取捨也令人傷透腦筋,例如《金庸卷》便要從其浩瀚作品中斟酌篩選:當時編委與主編考慮到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大量流通、廣為人知,故改而側重收錄其他體裁的作品;但考慮到武俠小說是其最重要、最受讀者喜愛的代表作而不能從缺,因此選取了載入內地高中教科書的《天龍八部》中的段落。類似情況也見於《梁羽生卷》,結果選錄了梁羽生先生(1924-2009)第一次發表的武俠小說--最初刊於《新晚報》的第一回前的「楔子」,這也是有充分代表性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也斯先生(1949-2013)的詩作極多且有代表性,在編《也斯卷》時,特別在版面上調整以騰出更多空間,務求盡量多收錄其詩作。

孫博士續說,「選集」顧問委員涵蓋海峽兩岸暨香港及澳門,熟悉香港作家、香港文學的研究者,而編委會成員都有文學創作、研究或出版的專業背景和豐富經驗,能以不同角度和專長作出貢獻。

文學故事反映作家經歷

在「選集」出版計劃背後,其實也是關於香港作家的故事。香港作家、《高旅卷》主編羅琅先生說道,他今年已屆88歲,猶記得早在上世紀50年代於上海書局工作時,初來香港的高旅先生(1918-1997)常來逛書局,故大家經常見面,彼此志趣相投,很快成為好朋友。羅先生當年已鼓勵高旅整理和保存自己的文學作品,提供了不少意見。高旅晚年時把長期收集整理的這些作品資料交了給羅先生,因而保證了該卷有完整充實的內容。雖然高旅未能親睹經過60多年醞釀而出版的《高旅卷》,但這部作品集的確為香港文學發展史填補了一個缺角,令優秀的香港作家歷年作品得以系統整理和傳世,也無負羅先生對香港文學的長期支持和守護。

香港作家、《陳實卷》主編黃元教授談到陳實女士(1921-2013)的生平和二人相處的點滴。黃教授說,她自小認識陳實,小時候稱她「陳實姨」,很了解她。陳實文學創作和翻譯作品數量可觀,更善於音樂和美術,又自學西班牙文,其譯文水準之高更被譽為全國頂尖女譯筆之一,可謂多才多藝。陳實在上世紀80年代譯出《聶魯達詩選》後,黃教授曾協助她聯繫出版社,並參與了編輯工作。黃教授表示,包括畫家黃永玉先生等很多人都曾鼓勵陳實出版個人全集,黃教授也曾代擬大綱,可惜未及在陳實生前實現計劃。她說,難得天地圖書在2015年出版了《陳實詩文卷》,後再有「選集」的《陳實卷》,很為陳實高興;惟限於篇幅,仍有三分之一陳實作品尚未收錄,希望將來有機會出版。展望未來方面,黃教授建議可考慮出版畫家、散文家黃蒙田(黃茅)先生的作品選集,因為他的文筆優美,而且敘述了許多著名畫家的作品和事跡,非常有閱讀和研究價值。

學界讚賞再探在地文化

作為業界對香港文學的第一次整理,學界的評價也顯得非常重要。與會的學界人士對選集的編纂給予了高度評價。

香港作家、《黃國彬卷》主編黃維樑教授對於展現眼前的全套「選集」甚為讚嘆,更不失文人本色地將其比喻為「香港文學『小天地』」(以此喻天地圖書)。他非常欣賞各卷的豐富內容,以及封面用色的心思。談及作家作品的涵蓋面,他認為文學應同時包含通俗和嚴肅的創作,即使是一些警句、廣告用語、廣告歌詞同樣也屬於文學範疇,而香港文學、文化發展一直非常活潑,故收錄作家作品也不應拘泥於新舊雅俗,反而可兼收並蓄,所謂「有容乃大」。黃教授很認同「選集」輯錄饒公舊體詩等作品,又建議日後可考慮把厚厚的各卷拆分上中下冊出版,方便捧讀。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香港文學研究家、「選集」編委、《亦舒卷》主編陳惠英博士說,因愛讀亦舒作品,所以很高興擔任該卷主編,謙稱是初次嘗試並視之為學習,特別感謝天地圖書團隊的大力支援和高效配合。她同意文學應雅俗共賞,並提議日後可考慮出版黃霑先生(1941-2004)的選集。

整體而言,與會者希望香港文學的作家作品整理工作能夠有更加進一步的推動。在總結會上,不少與會者都提及了一個議題:香港文學與文化流動性的概念。一些與會者認為,香港社會本身呈現出一個流動的狀態,一百多年來一直是內地的南來對香港自身的文化與社會形成一種深刻建構;因此,南來與本土之間其實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換言之,香港社會的文學、文化甚至香港人這一概念本身,都應當是一種開放性概念,如此香港的文學、文化才會有光彩的前途。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