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絲路遺珍:經緯交織的藝術之花--絲織品」西安開展

来源:香港文匯報    发布时间:2019-01-10

a17a.jpg

「絲路遺珍:經緯交織的藝術之花-絲織品」展覽現場。

在中國上古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取絲」。上世紀初,從北到南,在中國幾大流域陸續出土了數量眾多的原始絲織物遺存,而經過進一步檢測,專家驚訝地發現這些遺存竟然來自於新石器時期。

日前,「絲路遺珍:經緯交織的藝術之花--絲織品」展在位於西安的西北大學博物館正式開展,130件珍貴的古代絲綢紡織品,穿越經緯,跨越光陰,帶着地中海的風和大漠的沙,以千年的姿容來邀請大家一起趕赴這場千年之約,共享這場織物的盛宴。■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雖然嫘祖 「養蠶取絲」只是一個傳說,但絲織遺物的出土,卻真實地說明了,早在五千年前,中國先民們便熟練掌握了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的技能。特別是在歷經周秦漢唐四朝盛世之後,絲綢不僅成為中國人民獻給世界的禮物,同時絲綢之路更是對促進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也被稱為「絲綢之國」。

見證漢代養蠶繅絲繁盛

蠶生絲,絲織綢,綢成衣。說起絲綢,就不得不提到蠶,根據考古專家考證,其實早在漢代,中國人就已掌握了高超的養蠶技術,蠶也和耕牛等家禽一樣成為當時勞動人民的朋友。

2017年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到了珍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鎏金銅蠶」,稱其見證了2,000多年前先輩開闢絲綢之路的歷史。

除了這條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鎏金銅蠶」,在此次舉辦展覽的西北大學博物館也珍藏有一條「鎏金銅蠶」,這也是內地第二件公開亮相的「鎏金銅蠶」。雖然兩條銅蠶形態不同,但卻都充分說明了漢代陝西養蠶之風的盛行,也證明了當時西漢絲織品不僅暢銷中國,且途經西亞行銷中亞和歐洲。這兩件銅蠶儘管小巧,卻是漢代絲綢業和絲綢之路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融合最生動的文化符號和見證,他們歷經兩千年風雨重見天日,帶來絲綢之路的種種珍貴歷史信息。

據「鎏金銅蠶」的出土地陝西《石泉縣志》記載,此地古代養蠶業興盛,特別是到了漢代,養蠶繅絲業達到高峰。當時大的作坊,均為官府經營,織工多達數千人,絲織品顏色鮮艷,花紋多樣,做工極為精緻。「當時的絲綢,其實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成衣禦寒,而是為了穿着更為好看。」專家告訴記者,由於絲綢做工複雜,成本較高,因而在當時也成為達官貴人的專屬,再加上難以保存,所以留存到現在就比較少,因而彌足珍貴。

大多展品均為首次亮相

「絲路遺珍:經緯交織的藝術之花--絲織品」展覽共展出130件珍貴的古代絲綢紡織品,分為「漢代紡織品」、「魏晉南北朝紡織品」和「唐代紡織品」三個板塊,時代從漢魏一直到唐宋,體現了不同時期絲織品的特點。其中大多數絲綢織物均為首次公開展出,這些飽經滄桑的珍貴歷史遺存,斑駁的生活片段,迴響着遠古的機杼聲,輕聲地向觀眾訴說着鮮活的歷史和文化,引領觀眾去感受經緯交織的世界。

有人說,絲綢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同時也完美地闡釋了中國人堅韌包容的性格。「『蠶絲』從遠古先民發現並運用它開始,就震撼了世界,也開啟了中國織造與絲綢文化之旅。纖細的蠶絲,交織出輕盈絢麗的絲綢,成就了一段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曠世傳奇。了解絲路,了解絲綢,欣賞綻放在絲綢之上的藝術之花,體驗千百年來絲路先民的文明與智慧,是我們這次展覽的一顆初心。」西北大學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劉豐表示,紡織品本身就是一個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產物,美麗圖案的形成並不像書畫中的那樣自由灑脫,它們就像一支美妙的曲子,奏樂的是紡織機,譜曲的是交織的經緯。此次展出的這些經緯珍品,真實地向大家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靈性。

在眾多的絲綢織品中,有一件「唐聯珠武士狩獵紋織錦」特別引人關注。這件通長達到82厘米的唐代織錦,不僅尺寸較大,做工精良,而且保存極為完好,品相一流。雖然歷經千年,但是色彩依然絢麗,圖案中一位武士回首顧盼,張弓射箭,栩栩如生。武士座下的駿馬,鬃毛卷曲並有雙翼,應為天翼馬,展現了波斯人狩獵的場景。據悉,這種織錦在唐代也非常珍貴,能完整流傳至今,實屬不易,也成為一件國寶級的藝術珍品。

多元化圖案展現文化碰撞

本次展出的絲織品,很多都來自於我國新疆地區。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由於絲綢織品是一種有機物,和陶器、銅器、瓷器等文物相比,本身就不易保存,再加上要經歷千年歷史的洗禮,因而要完整留存下來更是難上加難。至於新疆地區為何卻能留存下來這麼多保存較好的古絲綢織品,工作人員表示,歷史上,新疆地處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是東西商旅往來必經之處,繁盛的絲路貿易也給這裡留下了豐富的遺存。同時,新疆常年氣候乾燥,無形中給絲綢製品的保存創造了較為適宜的天然條件,因而在近年來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大量的織錦綢繡。此外,多民族的融合、文化的碰撞,也讓這裡的很多絲織呈現着多元化圖案和圖形。

此次展出的一件「和田織毛彩繪駱駝植物殘片」,雖然已經嚴重殘缺不全,但是從僅有的殘片還是可以看出,在一片樹林旁邊,一隊駱駝依次而過,具有濃厚的新疆特色。而其精緻的做工和圖案的搭配,也讓人歎為觀止。

另一件「唐印花胡人聯珠紋長衣」,高135厘米,寬116厘米。與其他絲綢衣物不同的是,這件長衣其外為毛織品,內為絲織品,領口還有「貢豐」二字。整件衣服紋飾清晰、對稱、工整,衣服外面印有聯珠,連珠內的兩個人物,下方飾有一平口細頸小衣瓶,人物是典型的古中亞人風格。

東西文化交流鑄就輝煌歷史

專家表示,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不僅是絲綢之路的最好見證,同時也用事實說明了中國絲綢在推動中西方文明交流互融方面,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兩千多年之前,因為一條絲綢之路,東方的大漢和西方羅馬就已有往來。此後千年之間,兩國的商人和使節往來不斷,兩地之間的貨物也隨之穿梭東西。西安曲江絲路遺珍博物館館長李斌利在展覽開展儀式上表示,從長安到羅馬,從中國到地中海東岸,7,000多公里的距離阻斷不了世界人民交流的步伐,從絢麗華美的漢代織錦到尼亞毛氈,從繁複精巧的唐代刺繡到西域緙毛,為歷史寫就一個個難以磨滅的歲月輝煌。

據介紹,在中國古代,有一種中國勞動人民獨創的絲織技術-緙絲織法。與一般「通經通緯」織錦方法不同,他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即緯線穿通織物的整個幅面。而用這種方法織出的絲織品,有如雕琢縷刻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極具欣賞裝飾性,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正是因為其織造過程極其細緻,摹緙常勝於原作,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故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此次展出的「唐胡人馬寶相花紋殘件」,即為緙絲織物,圖案上胡人的裝束為古代波斯人,雖僅存殘塊,但人物、駿馬形象生動,實屬上乘藝術珍品。

專家表示,這件展品看起來就像刀子刻出來一樣,實際它是織出來的。中國的緙絲出現得比較早,但發現的實物很少,從此件展品就能看到中國古代手工業絲織品的輝煌。除此之外,現場展出的「胡人氈毛織錦帽」也尤為珍貴,這件胡人氈帽由氈、絲、織錦等組成,保存尚完好,給今人了解唐代先民生活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原標題:跨越時空 聆聽遠古機杼聲 百餘古代絲綢紡織品賞千年絲路遺珍)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