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德國“中文熱”是假的? 德專家回應

来源:浙江在線    发布时间:2018-11-23

浙江在線11月23日訊(浙江在線編輯 金林傑)“德國‘中文熱’是假的?”德國《威斯特法倫郵報》22日報道說,德國人口最多、與中國經濟最緊密的北威州只有38所學校提供中文課程,參加人數僅約2000人。而學習法語的人數是學習中文的近170倍。這與媒體常說的“中文熱”很不相符。

德國專家:中文對於德國學生來說很難

《西德意志匯報》稱,目前北威州共有近5500所學校,學生超過190萬人。除了必修的第一外語英語外,可以選修的第二外語中,學習法語的人最多,達到33.6萬人;西班牙語排名第二,約18萬人;學習拉丁語的學生也有17.7萬人。

報道稱,北威州可謂是與中國關系最為緊密的德國聯邦州之一,該州吸引了1000多家中國企業落戶,包括華為、中興等大企業,3萬中國人在這裏工作和學習。實際上,北威州在德國各州中還是學習中文學生最多的。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10月的報告稱,自2012年以來,選修中文的學生人數在整個德國一直停留在5000人左右。而在法國,學習中文的學生過去幾年間猛升到4萬人。

德國專家認為,中文對於德國學生來說很難,法語等歐洲語言則與德語相近。還有分析認為,中國在德國的形象阻礙了學生學習中文的積極性。科隆中國問題學者海德格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德國媒體和政治家在說法國時總是強調法德友好,而談到中國總是說“中國威脅”,這給家長和學生的中國認知造成負面影響。

法國專家:漢語正在成為國際性語言

提到如今漢語在全球的發展,常有人問歐洲漢語教學協會會長、著名漢學家白樂桑:“您怎麼看待‘漢語熱’?”白樂桑很認真地反駁:“我不太喜歡用‘熱’來描述漢語,我覺得說漢語正在成為國際性語言更為恰當。”

在他看來,“熱”對應的是“涼”。“在我眼中,漢語從沒有‘涼’過,法國的漢語教育曆史悠久。如今在法國,漢語更是和英語、西班牙語並列的第二外語之一。雖然學習漢語的人數規模還比不上學習英語和西班牙語的,但值得關注的是,在法國學漢語的人數增長最快,而且已經延續了20多年,尤其是從2000年開始,學習人數的增長像起飛一樣。”白樂桑說。白樂桑曾將鏡頭對准巴黎某座火車站,照片中,這座火車站的中國遊客並不多。但鐵路公司的廣告用三種語言標示,其中就有漢語。“這是為中國遊客看的嗎?並不能這麼說,因為中國遊客不多。由此,也可見漢語在法國的發展。”

在白樂桑看來,“在某些地區,漢語已經獲得了別的語言沒有的地位”。雖然在學界目前對什麼是“國際性語言”還沒有統一的標准。“但我們可以說,在有些地區,漢語已經成為國際性語言;在有些地區,漢語正在成為國際性語言。”

國際漢語教學須在繼承中求新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十多年前,華語女子團體S.H.E的一首主打歌《中國話》,將漢語熱帶入大家視野。現如今,孔子學院和華文學校遍布世界各地,漢語熱方興未艾。

“在新西蘭第二外語學習中,漢語是最搶手的一門。”在日前舉行的第十三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暨北京大學首屆世界漢語研討會上,新西蘭駐華使館教育參贊白若蘭(Adele Bryant)說,在新西蘭學習漢語的人數一直在增加。

無獨有偶,從2010年到2016年,澳大利亞漢語學習者從2萬人增至近8萬人。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賀蓉歌(Brooke Hartigan)表示,1/3的澳大利亞大學有孔子學院;在中小學教育領域,澳大利亞也鼓勵與中國開展交流。

目前,67個國家已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特朗普外孫女唱起中文歌、索羅斯女兒也背起唐詩。

“漢語熱”的背後,是中國逐步提升的綜合國力和日漸增多的中國機遇。

目前,在國際漢語教學方面,教材相對統一。雖然教材在語法、知識點等方面做得比較專業,但普遍缺乏結合各國國情及語言差異、因地制宜編排的內容。

喀麥隆高等教育部官員杜迪曾參與喀麥隆本土師資培養、漢語課程大綱的修改工作。他認為當前國際漢語教育的趨勢是在師資培養、教材編寫、教學設計等領域逐漸實現在推廣國的本土化。

(原標題:德國“中文熱”是假的? 德專家:中文對德國學生來說太難了)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