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文化節用新媒體展示「非遺」

来源:大公報    发布时间:2018-09-17

20180917031646399.jpg

圖:主禮嘉賓(左起):黃宏達、又一山人、李剛、邵志飛、周永成、李美嫦、趙式慶、周蕙心、黎志偉、艾朗宏、李石連出席開幕儀式

【大公報訊】記者李磊澤、徐小惠報道:由中華武學會,香港地脈協會主辦的香港文化節重點節目「國泰民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展覽」現正於香港大會堂展覽廳舉行,展期至十月十日。展覽分為兩個主題,將福建武術及多項傳統習俗的來源、發展與傳承,以多媒體技術展現給觀眾。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李美嫦,藝術發展諮詢委員會主席周永成,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周蕙心,香港文化節創辦人、中華武學會董事趙式慶,PRIZM董事黎志偉,香港城市大學互動媒體與電算應用中心總監邵志飛,創意媒體學院院長兼電影及媒體藝術講座教授艾朗宏,香港永春白鶴拳研究會創辦人李剛,新媒體藝術家又一山人,視覺效果導演黃宏達,客家功夫文化研究會主席李石連等應邀出席上周的開幕儀式。

倭寇侵襲催生閩南武術

李美嫦表示是次展覽充滿現實意義,「華南地區歷來天災頻繁,展覽代表了一種美好的寓意。財政預算案中亦有三億元資金專為保護、推廣和傳承非遺,希望能透過不同的科技,將文化遺產立體地帶給下一代。」

展覽的首個主題是「閩南武術」,分為明代沿海倭寇:華南武術興起、福建棍術傳統、閩南民間武術傳統、閩南武術在香港、捷元堂鶴法五個部分,探討華南最古老的武術系統─閩南武術的起源,傳承及對周邊地區的影響。

華南地區特別是閩南地區,自古以來是帝國的邊緣地區,因此在中央政權薄弱的時候,便會招致倭寇侵犯。為自衛乃至保護宗族,傳統武術應運而生。趙式慶說:「為抵抗倭寇,戚繼光發掘福建當地的民間器具並組成了『鴛鴦陣』,他著寫的《紀效新書》曾詳細記載當時福建民間長柄兵器。」

明代抗倭的另一將領俞大猷則採取實踐的方式,創建嶄新的棍術系統。他將「荊楚長劍」的劍法融入棍術中,其畢生所學集結成《劍經》一書,書籍已經失傳。趙式慶和他的團隊結合現有的武術並與香港的福建武術師傅合作,將《劍經》的部分內容影像化,從而保育中國傳統的武術文化。

趙式慶在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現時並沒有學者用學術、文化研究方法系統性地研究香港的武術文化,我們希望首先記錄、整理、研究這些資料,下一步希望能復原建立廣義的武術系統。我們已經和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內地的暨南大學與華南師範大學合作,希望通過學術研究的方式保育武術文化。」

疾病戰爭促進社群凝聚

展覽的另一個主題是「凝聚社群,以武抗邪」,展廳分為太平清醮演武、客家舞麒麟、舞火龍三個部分,圍繞着華南沿岸人民對抗天災與邪氣,掙扎求存的回憶。

太平清醮起源於村落或者社區遭遇嚴重災疫後,通過武術表演及舞龍、舞獅、舞麒麟、舞貔貅等祈求神明賜福,是華南沿岸最獨特的節日之一。展覽通過五面幕布,從正反兩面以影像的方式三百度投射展示出十年一度的林村太平清醮表演盛況,令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這個祝福的儀式。

舞麒麟是客家文化的靈魂,麒麟外表威武,舞者一般都會客家功夫,象徵太平盛世。展覽此番別出心裁地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客家舞麒麟的動態影像與水幕相結合,一隻活靈活現的舞麒麟好似要從一場無休止的大雨中衝出,視覺效果強烈,充滿力量與希望。

而展覽對於舞火龍的演繹,請來了又一山人及電影視覺特效導演黃宏達,構思3D舞火龍動畫,攜手打造「虛擬火龍」。在龍身上貼多個感應器,在舞龍師傅表演下,捕捉火龍舞動的動作與神髓,再將數據製成動畫,最後加上視覺效果增強氣勢。更多資訊可瀏覽香港文化節官方網站www.hkculturefestival.com。

圖片:大公報記者徐小惠攝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