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洪熙官與粵劇那些事

来源:嶺南功夫文化傳播    发布时间:2018-09-02

微信图片_20180902125204.jpg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壹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壹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是省港澳地區的藝術瑰寶,隨著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世界各地。

幾十年來,人們觀看粵劇舞臺表演武功時,都是說“打北派”,但熟知粵劇者卻說,粵劇功夫技藝屬“南派”。究竟粵劇功夫是“南派”還是“北派”?它起源於什麽拳術?如何形成?有何故事?有何代表人物?追根溯源,粵劇自形成地方劇種後,雖有武打戲演出,卻未形成壹套完整和系統,藝人的武打技藝,均來自民間,各師各法。只是到了南少林武技紮根粵劇之後,戲行才逐漸地建立壹套完整表演武打的套路(即程式),成為粵劇藝人習武規範,戲行稱為“南派功夫”。

南派武術重於用手,北派武術重於用腿。也因此有了“南拳北腿”之說。南派傳統功夫有主要拳種有洪、劉、蔡、李、莫等五大門派。

人物:至善禪師、洪熙官為南派武術宗師。

至善禪師,清朝乾隆年間南少林寺和尚。最初在福建莆田南少林修行,後因當時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復明”遭到圍剿。少林古剎也被官兵壹把火燒成廢墟,只有少數絕頂高手逃了出來,其中就包括至善禪師,後進入廣州光孝寺修行。至善禪師的俗家弟子有洪熙官。

洪熙官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廣東及福建壹帶的民間英雄人物。相傳洪熙官早年是茶商,出生於廣東省花縣豬腰嶺(現廣州市花都區赤坭鎮),到福建投靠南少林寺,在寺中習武,成為當時少林俗家弟子之壹。洪熙官是洪拳(又稱洪家拳)武術宗師。

據壹些史料記載與老壹輩藝人憶述,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壹七六八),福建武術行會組織少林派因反對清廷統治,被峨眉派頭目高進忠勾結清兵,殘酷鎮壓,寺觀也被焚毀。至善禪師、洪熙官等幸免於難,從九連山逃來廣東。至善、洪熙官素聞粵伶愛國,便棲身於粵劇紅船,暫時隱姓埋名,以避清兵耳目。當時至善安身於佛山“瓊花會館”,洪熙官藏於紅船“樂豐年”班當夥夫(炊事員),改名洪福。初時大家都不知他們原是少林中人。

洪熙官來紅船不久,就隨“樂豐年”班到花縣炭埗墟演出,正當日戲上演,突遭當地武館教頭駱成率眾上臺搗亂,強令比武,並把武生王華寶砍傷。班中人都驚慌失措,不敢抵擋。洪熙官秉性剛直、好打不平,聞報後當即從紅船奔上戲臺,見教頭恃勢淩人,卷起衣袖就與教頭比武,不用兩下手腳就把教頭打翻在地。教頭老羞成怒,急從懷中拔出匕首向洪熙官咽喉擲去,洪張口咬住匕首尖鋒,眾人為之瞠目。教頭見勢不妙,知遇強手,拔腿便跑。洪熙官把匕首還擲給他,不偏不倚,正插在教頭的褲襠上掛著。這壹絕技,更驚呆了在場圍觀的鄉眾,嚇跑了武館打手,壹場風波才告平息。洪熙官的武藝,不但保住了戲班安全,也大長了藝人的誌氣,大家對他贊不絕口,這時洪熙官才露出臂上“火烙雙龍”的少林標誌,戲班中也因此才知他的真實身分。於是,“夥頭福”的名字和他的非凡本領,迅即傳遍紅船各班。

那時接受少林武技真傳的第壹批藝人,有梁二娣、王華寶、公爺福等十余人。由於他們學得壹手好本領,技精藝高,表演超群,成為名噪壹時的武打名角。

從此,至善、洪熙官開始在粵劇戲班傳授少林武技。至善在佛山“瓊花會館”,洪熙官在“樂豐年”班,設“樁”授徒,刀槍劍棒,橋馬撲殺,無不教習,慕名來學者日眾,他們就成為粵劇南派武功創始的宗師。粵劇著名的“六點半棍法”與“十八手羅漢伏虎拳”(即洪拳)絕技,也是此時傳來的。

經過至善禪師、洪熙官潛心傳授,播下了少林武技種子,形成了壹套統壹的教習方法,粵劇武打才有規範,才有獨具壹格的地方特色,被譽為“南派功”。

在2013年,經過廣東省武術文史學者,洪拳傳人周至譓與廣州電視臺《洪拳大名堂》紀錄片的相關人員人的查訪,在中山市小欖鎮崗頭村飛駝嶺找到洪熙官墓地,證實洪熙官的存在。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