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文旅融合主題年會報道|王川: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傳承創新天府文化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4-03-04

【亞洲文旅網訊】2024年3月1日下午,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全省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精神和全省文化和旅遊局長會議精神,助力四川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由四川省旅遊學會主辦,四川新華出版發行集團支持,新華文軒、四川畫報社、看熊貓雜志協辦,新潮雜志承辦的“2024文旅融合主題年會”在成都新華文軒會議中心成功舉行。大會現場,四川旅遊學院校長、教授、國家萬人計劃哲社領軍人才、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王川,以“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傳承創新天府文化”為題作了精彩演講。

王川作主題演講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傳承創新天府文化     

 王川

(2024年3月1日)

Show.jpg

旅遊與文化

(一)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是指對旅遊者有吸引力的,能夠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具有供旅遊者遊覽、觀賞、體驗的旅遊功能和價值,可以作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自然存在或曆史文化遺產。

自然旅遊資源是指是大自然長期雕琢的天然景觀,是自然生態環境的組合,如山水、生物。人文旅遊資源是指人類在一定地域環境條件下形成的文化活動的結晶,如民族風情、曆史聖地等,是人類在生存環境中,借助於自然景觀而開發出來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物。

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都具有的特點是:有品位、觀賞性、有特色、有資源量、有科學價值、知識性、豐厚性、奇異性、有美感。

 

(二)旅遊與文化的概念

1.旅遊與文化的概念

旅遊:瑞士學者漢沃克爾和克拉普夫認為旅遊是由於非定居者旅行或一定時間居留,而產生的一種現象及關系的總和。在英文中旅遊一詞為“Travel”,具有依次經過長途旅行的意思。

南朝梁沈約的《悲哉行》中有這樣的詩句:“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首次提出“旅遊”一詞。詩句含義,具有外出遊覽的含義,和現代旅遊概念非常類似。涉及到中國古代旅遊的論著有《山海經》《大唐西域記》《水經注》《入蜀記》《夢溪筆談》《西遊記》《徐霞客遊記》等。

對於“文化”而言,其內涵非常的豐富,概念具有寬廣的外延性,是近代歐洲人創建的,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1871年原始文化書中,詳細闡釋了文化的概念,他認為文化是集知識、信仰、習俗、法律、道德以及藝術的複合體,綜合了人類精神生活、物質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2.旅遊和文化的關系

旅遊具有明顯的文化屬性,旅遊是基於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形成,旅遊資源反映著社會一定層面上的文化環境,同時旅遊設施與管理服務也是這一環境背景下的主要表現形式。

而相反,文化依托旅遊進行傳承與發展,在旅遊形式下,更利於傳播文化,促進其發展,同時對經濟社會文化也會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

文化與旅遊之間的關系,相輔相成,彼此促進,增加旅遊文化內涵,更利益吸引遊客。所以,必須要充分重視旅遊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文化資源,保持旅遊的文化靈魂,進而推動旅遊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關於旅遊與文化的關系,也有人說: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旅遊沒有文化就沒有靈氣,文化沒有旅遊就沒有活力。文化是旅遊最好的資源,旅遊是文化最大的市場。文化產業一旦與旅遊融合就能贏得人民大眾,也才能成其為產業。

天府文化與旅遊要素


(一)天府文化

天府文化,簡言之就是自古以成都、成都平原為核心的“天府之國”這一區域起源、產生、發展起來的人類文化。天府文化,源遠流長、繁盛豐富。

1929年,廣漢月亮灣(即三星堆)被發現,是華西協合大學古物博物館葛維漢(David Crockett Graham)、該館助理館員林名均,主持了考古發掘情況。林名均向郭沫若報告了此次發掘情況。1934年葛維漢提出“廣漢文化”。

1934年7月9日,據林名均來信所述,郭沫若回信首次提出“西蜀文化”這一概念;指出:廣漢發現的琮、璧、璋等與中原出土相似,可見二地文化接觸早,殷甲骨有“蜀”,周武王伐紂有蜀參戰;並斷定古陶為周代早期。

1942年8月15日,衛聚賢(1899—1989)主持出版了《說文月刊》天府文化專號,將其擴大為“巴蜀文化”這一概念。

2017年4月,在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天府文化”這一概念。10月, “天府文化研究院”在成都大學成立。

 

(二)旅遊要素

成都,入選國家首批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連續多年榮獲文明城市稱號。成都多次在《全國公共服務質量監測情況通報》,獲得公共文化領域滿意度得分全國第一。實體書店、博物館數量分別位居全國第一、第二。從旅遊的角度而言,旅遊“六要素”與四川風土人情(天府文化)完美契合。

1.吃,旅遊的首要要素(川菜、川酒、川茶)

川菜是四川飲食文化的集大成者,成都飲食文化又是天府文化的重要表現。

川酒占據濃香型白酒70%的市場份額,“凡有酒店處,勢必售川酒”。2021年,川酒在產量、營收、利潤等方面,在全國的占比分別為50.9%、53.8%、38.5%,無一不占領先地位。

包括成都在內的四川是世界上種植、制作、飲用茶葉的起源地之一,茶文化源遠流長,“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此茶聯可以說是蒙山的“鎮山之寶”,它是蒙山茶悠久曆史與崇高地位的象征。

川菜、川酒、川茶所孕育的文化內涵:

川菜不是只以一種口味的菜肴為主,幾乎沒有全部都是辣、甜、酸口味的菜,川菜基本上都是兩種口味的組合,如麻和辣組合、酸和甜組合等,這是由中庸思想造成的。在每個移民時期,移民們都會把自己的飲食習慣帶到成都平原,成都本土的菜肴也會吸收和容納很多外來的不同飲食習慣和烹調方法。例如川菜中的叉燒全雞、火鍋毛肚,受到了北京烤鴨、涮羊肉的影響,川菜的發展曆程體現了民族文化中的“兼包並蓄”。

成都地區具有豐富的地方特色酒文化,水井坊、劍南春、文君井等就是成都酒文化中最耀眼的三顆明星。成都也是中國特大城市之中,唯一擁有大型原酒產地的一座,是中國酒文化的珍貴遺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酒文化。

飲茶習慣是古老的天府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舊社會的茶館還兼有調解社會糾紛的職能,茶館還可以作為社會文化娛樂場所,晚上茶館設有川劇、揚琴、評書、清音、金錢板等演出活動。南方絲綢之路,起點在四川邛崍市,經過雅州邊茶產地雅安,通過雲南,前往緬甸、印度等地,全長近3千餘公裏,已有2300多年曆史,具有深厚的曆史積澱和文化底蘊,是古代成都和內地、域外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

2.住,旅遊的基本要素

要想玩得好,首先要住得好,睡得好才有好精力去玩。大力發展“民宿+”,讓遊客慢下來留下來住下來。

2021年4月,胡潤百富發布《2021胡潤最具潛力民宿片區》,成都再次成為第一;四川是全國最早發布規範民宿管理相關文件的省份;成都更是最典型的代表。

2022年端午假期,四川位居全國民宿最熱省份第2位。以“天府旅遊名宿”為代表的高品質民宿連續3天滿房,都江堰市青城山、成都龍泉驛區山泉鎮等區域的高品質民宿一房難求。

成都民俗的發展目標及方向:舒適度與文化氛圍並存,民宿與民居文化的融合發展。例如傳統川西民居。

3. 行,旅遊的關鍵要素

交通對於旅遊發展有著關鍵性作用,交通不便的地方,去都去不了談何旅遊。

成都市是國際性綜合樞紐城市。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西部地區最大的航空樞紐,2019年旅客吞吐量達到5500萬人次,位居全球第12位。其影響力可以輻射整個西南地區。

截至2020年底,四川公路總裏程達34.7萬公裏,居全國第一;高速公路建成裏程達8140公裏,居全國第三;建成高速公路出川通道24條,實現所有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

有時候一條曲折坎坷的路,本身就是一道風景線。著名的有“蜀道”,以及五尺道、子午道、金牛道、米倉道、洋巴道、邛笮道,由此而產生的古鎮、古驛站、古碼頭、古村落等龐大體系。

4. 遊,旅遊的核心要素

自然景觀:青城山、西嶺雪山、丹景山等。曆史遺跡:三星堆、杜甫草堂、武侯祠、都江堰、文殊院、金沙遺址等。

“遊”的本質是體驗文化。能夠體驗的天府文化有:杜詩文化、川酒文化、三國文化、川茶文化、民俗文化、川菜文化、名人文化、三線文化、蜀道文化、三星堆文化等等。

5. 購,旅遊的發展要素

成都是三城三都、西部中心城市,四川、成都的商業潛力和能力巨大。

2023年上半年,成都航空樞紐(成都天府、成都雙流)累計起降航班、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均創曆史同期新高,其中完成旅客吞吐量超過3400萬人次,在全國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三。

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為2126.8萬人,僅次於重慶、北京和上海。

截至2020年底,成都市共有中央企業和省屬國有企業的總部113家,其中中央企業的總部有28家,位居全國第三。成都市還吸引了眾多外資和民營企業的總部,如戴爾、英特爾、騰訊、阿裏巴巴等,成都市的總部經濟為商業發展提供了高端資源和高附加值。

根據2020年教育部數據,成都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67所,僅次於北京(76所)和上海(70所)。成都市的在校大學生數量達到了130萬人,是全國最多的城市之一。成都市的大學生群體為商業發展提供了人才儲備和創新動力。

中國老牌三大商業街: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成都春熙路。

成都零售商協會與中商數據聯合發布《成都市2019首入品牌研究》,數據顯示,2019年落戶成都的首店數量達473家。

充滿國際化的成都,其城市文化內涵有了新的發展: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

 

6. 娛,旅遊的高級要素

成都市是三城三都:世界文創名城、旅遊名城、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

 來成都可以玩什麼?(現代創新之旅),可以參加運動賽事(大運會、馬拉松)、參加商品交易會、車展、國際博覽會、音樂會、學術論壇等等。

 來成都可以玩什麼?(文化體驗之旅),可以看川劇、喝茶、打麻將、看大熊貓、看三星堆、參與太陽節、吃火鍋等等。

 

文旅融合的快速發展推動天府文化的傳承創新

(一)2019年是四川文旅發展史上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召開了四川省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發布了新口號——“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發布了四川文化旅遊新版logo;對四川文旅發展實施了一些了“大動作”。這次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還提出了一系列發展目標:

 1.文化和旅遊發展確定新目標

省委、省政府提出,經過5年努力,要把我省建設成為文化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的文化高地和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

 2. 構建“一核五帶”總體發展布局

“一核”:就是建設成都文化旅遊經濟發展核心區,支持成都打造世界文創名城、旅遊名城、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增強世界旅遊吸引力和影響力,發揮對全省的輻射引領作用。

 “五帶”:建設以大熊貓文化、古蜀文明等為主要特征的環成都文化旅遊經濟帶;長江文化、民俗文化等為主要特征的川南文化旅遊經濟帶觀;巴文化、蜀道文化等為主要特征的川東北文化旅遊經濟帶;彝文化、“三線”文化等為主要特征的攀西文化旅遊經濟帶;藏羌民族文化、長征文化等為主要特征的川西北文化旅遊經濟帶。

 3.培育“一區一園一廊一周十大”樞紐項目

一區:建成三星堆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示範區。一園:建成長征主題國家文化公園。一廊:建成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一周:舉辦中國(四川)大熊貓國際文化旅遊周。十大:建成“十大”知名文旅精品。

 4. 實施8大文旅融合發展重點工程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文藝精品創作展演工程、曆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全城旅遊創建工程、文旅特色小鎮培育工程、文旅精品線路推廣工程、節會活動品牌培塑工程、文旅交流合作工程。

 2019年,四川省被國家文旅部確定為全國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唯一試點省並開展旅遊資源普查。

 2021年普查結束,全面完成全省21個市(州)183縣(市、區)的文化和旅遊資源“雙普查”任務。基本摸清了全省文化旅遊資源家底,其中,文化資源共六大類3057417處,包括文物(可移動和不可移動文物)、古籍、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館藏品、傳統器樂樂種、地方戲曲種等。旅遊資源八大類245612處,包括曆史遺跡、建築與設施、地文景觀、水域景觀、生物景觀、旅遊購品、人文活動、天象與氣候景觀等。

 後期普查成果的運用,主要是編制好四川“十四五”文化和旅遊規劃、天府文化旅遊走廊規劃、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等。

 

(二)2023年又是四川文旅發展史上重要的一年

 7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四川先後考察調研了廣元市翠雲廊古蜀道和德陽市三星堆博物館新館,了解到當地推進曆史文化傳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曆史文化遺址發掘研究、文物保護修複等情況。

 在2023四川省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上四川省委書記王曉暉強調,著力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更好助力新時代新征程四川現代化建設。

 

(三)四川“文旅融合”在行動

 11月7日下午,由省文化和旅遊廳、財政廳共同主辦的“全省文化旅遊融合示範項目工作總結交流會”在涼山州西昌市召開。

 11月9日,“促進文旅新消費 樂享美好新生活”第十屆四川國際旅遊交易博覽會(以下簡稱“旅博會”)在樂山峨眉山市開幕,同步啟動四川冬季旅遊消費活動。

 11月10日,“四川省研學旅遊產業促進會成立大會”在成都錦江賓館成功舉辦。

 

成都文旅深度融合助推天府文化的四點思考

(一)充分利用文旅融合發展的政策紅利,推動天府文化

 基於現代經濟學的“紅利”概念(由現金紅利、股票紅利、財產紅利三種構成,分別以現金、股票、債券或財產等形式支付給持有者),學界引申出了指代人口轉變期的高比例勞動年齡人口帶來的經濟利益——“人口紅利”(demographic gift) 、城市發展中來自土地的貢獻——“土地紅利”等概念

 2022年4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民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關於實施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的意見》,決定實施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以下簡稱旅遊促“三交”計劃),以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各民族全方位嵌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這項計劃實施一年多來,得到成都市社會各界積極響應,全市、全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旅遊業在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各族人民旅遊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顯。同時,也助推了天府文化的傳承創新。

 

(二)以文化需求為導向整合拓展資源

以遊客需求為導向整合資源,文旅朝著定制化、個性化的方向加速發展,在研究遊客細分需求方面下足功夫,以天府文化項目為支撐,開發小眾深度的、個性化的“吃住行遊購娛”資源,打造文化賦能版旅遊精品線路,用文化為天府文化旅遊全方面鑄魂。

例如,通過了解客戶需求和興趣、設計合適的行程、安排獨特的活動、選擇適合的住宿和餐飲、提供定制化服務、緊密溝通和跟蹤、多樣化的產品組合等方式,為客戶提供獨特、符合其需求和興趣的旅遊體驗。

 

(三)立足文化營銷,提升旅遊品位

 讓天府特色文化為旅遊鑄魂賦能,全方位深挖和展示充滿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研究對文化內容的產業轉化,將文物、非遺、經典民歌等屬於天府文化特色文化內涵貫穿到旅遊過程和產品中,用獨特文化魅力提升旅遊競爭力和吸引力,推動文旅融合創新發展。

 

(四)充分利用文化旅遊融合的平臺,盡可能地延長文旅產業鏈條

 拓展“文旅+”融合發展模式。除了開展“文化+旅遊”的主流融合模式,還要開拓“文旅+科技”“文旅+康養”“文旅+工業”“文旅+農業” “文旅+研學” “文旅+礦業”等融合路徑,推動發展鄉村民宿,引進文商旅綜合體、室內置景商業體等。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