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再揭本地海事考古新發現 香港視角下的海上絲綢之路

来源:香港文匯報    发布时间:2018-08-30

b08a.jpg

兩年前在西貢打撈出的宋代船錨,經兩年修復、研究工作後首次與公眾見面。

與廣東省博物館攜手合作,位於中環八號碼頭的香港海事博物館由即日起至 11 月 11 日,透過逾二百件展品,闡述中國沿岸、南亞、東非、中東及歐洲等地之間的海事貿易。

是次名為《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展,源自 2017 年二十國集團漢堡峰會期間,於漢堡展示中國作為海事貿易國家的悠久歷史,以及近年考古學家於南中國的最新發現。而今次則是以去年的內容為基礎,重新整理,加入香港和廣東「南海I號」沉船的最新水下考古發現,為公眾介紹香港視角下的海上絲綢之路。■文: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夢薇、攝:劉悅

是次展覽選取公元十三至十八世紀,即中國南宋至清初這一獨特歷史時段,從商品貿易、宗教發展、文化交流、古代史跡和水下考古等多方面內容,展現中國,尤其是南海沿岸的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過程,及其在促進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與貢獻。

逾200件展品包括中國南宋至清初時期的出土文物,及本地最新的水下考古發現,展品涵蓋陶瓷、金銀寶石、外銷畫、絲綢、石雕、地圖等,公眾可從商品貿易、宗教發展、文化交流等多個方面,了解中國當時面貌,尤其是南海沿岸的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過程。

本次展覽看點有前年在西貢糧船灣打撈出的一隻宋代船錨,歷經兩年的修復研究工作,將於本次展覽中首次與公眾見面;更有數年前在聖山北宋代遺址中出土的宋代文物。展覽策展人兼香港海事博物館副總監(策展及藏品)陳麗碧指,是次展覽目的是讓香港市民、內地及海外遊客了解香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角色,重現香港東西匯流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展覽分為「絲路源流」、「海圖攬勝」、「經濟大海」、「沉船遺珍」及「海洋文明」五大部分。展品來自廣東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羅定博物館、香港海事博物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蹟辦事處、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及本地其他重要收藏。

宋代船錨首展 揭示香港歷史角色

2016年7月,香港海事博物館研究人員Bill Jeffery博士帶領團隊成員,在西貢糧船灣打撈出一隻約千年歷史的宋代船錨,相信是屬於路經香港的宋代商船。船錨是船隻用以固定位置的設備,在西貢糧船灣所發現的文物,是木石船錨的其中一個石製組件,陳麗碧指這個組件相信在全中國少於10件。

經過香港海事博物館約兩年時間的研究及修復,這隻宋代船錨終於得以向公眾展示。這項標誌性考古發現亦展示了香港在海上絲綢之路中擔當着避風、補給、啟航地的角色。香港史學會董事兼執行總監鄧家宙認為,大型船隻經過香港,相信當時香港有一定經濟活動,可做到大型船隻的補給,同時亦是安全之地,令商船放心停靠。

沙中線出土文物一同展出

數年前港鐵沙中線工程進行中,在宋皇臺公園附近位置發現宋元時期方形石井,包括6個古井和陶瓷器碎片、錢幣等文物。本次展覽獲得古物古蹟辦事處支持,借出約20件當時出土的文物。其中陶瓷主要來自福建晉江磁灶窯及浙江龍泉窯,相信是當時居民使用的生活用品。

宋皇臺相傳是宋端宗趙昰和其弟趙昺被元朝軍隊追逼,南逃流亡到此,後人為紀念此事,在大石刻上「宋王臺」三個字(後被香港政府正名為「宋皇臺」)。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 西貢撈出千年船錨 今起首展

    由香港海事博物館主辦、廣東省博物館合辦的《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展覽今起至11月11日在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行

    香港文匯報 2018-08-14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