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伊朗洞穴屋,避風過冬數千年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3-11-03

de11ec1630949b0f9aacc6ce70c19e1fu5.jpg

【亞洲文旅網訊】時代進化到今天,古時諸多的人類生活狀態早無具象呈現,人們只有在影視劇或在博物館中才能獲得一些啟發。而在伊朗的一個古村,村民一直生活在山體裏的洞穴內,傳承了幾千年都沒有改變過,它就是伊朗的世界文化遺產梅滿德。

山窩窩裏的別樣人家

梅滿德位於伊朗東南部的克爾曼省,這裏是伊朗中部高原的一部分,海拔2000米左右。克爾曼省已經相當接近阿富汗和巴勒斯坦,古老的絲路驛站和城堡分布其中,茫茫戈壁與山巒望不到邊際。

前往梅滿德的路兩側,同樣地廣人稀,村落少,綠色更少,偶爾能遇到的開心果林是這裏比較大的一個產業。當然,那些五彩顏色的山體下,也蘊藏著不可估量的礦產,梅滿德附近的銅廠就是世界上第二大銅業公司。

路的盡頭就是梅滿德,一處呈U形的山窩窩,兩側的岩體上遍布洞穴,沿平緩的山體坡度,按不同“樓層”錯落有致地分布。遠遠望去,洞穴與風化的岩壁一起更顯荒涼,也特別壯觀。這種原始的外觀保持得很好,至今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當地人稱這種穴居屋為“kicheh”,有的單獨成屋,有的由幾個大小不一的相鄰洞穴組成,供一家人居住。

有的洞穴屋鎖著門,有的早已廢棄,也有零星的洞穴門沒有上鎖,門外的鞋說明裏面有人在休息。荒廢的洞穴裏有些陰暗,頂部更是被煙熏得漆黑一片,那些明顯是人鑿刻的痕跡也已漸現圓潤,足以給人一種時光的滄桑感。

賽義德今年50歲,消瘦的身材和滿頭的白發讓他有些顯老。征得賽義德“老人家”的同意後,我進入他的家,他的太太正在地上休息,見我進來便起身打招呼,並從外面拿來一籃無花果。這一帶的無花果不大,但甜度很高。

賽義德居住的這處洞穴屋有60多平方米,“天花板”同樣漆黑,地上鋪著地毯,平時就坐或躺在上面。洞內的生活設施還算齊全,風扇、冰箱、煤氣灶都有,電視裏正在播放韓國的電視劇。借助翻譯軟件,我和賽義德聊了起來。

半遊牧民族的冬季住所

梅滿德的生態環境可以說非常惡劣,幹旱貧瘠的戈壁荒漠讓這裏的夏季異常炎熱,冬季又非常寒冷。洞穴屋的居民是伊朗一支從事農牧業的半遊牧民族,春夏秋季放牧牛羊,住在較低的平原上,或鄰近的村莊、農場,冬天則住進山窩裏岩壁上的背風洞穴。

這種半遊牧民族的季節性遷移是當地人為了適應居住地的氣候而做出的改變。梅滿德最早的人類活動史可以追溯到12000多年前,古村周圍甚至發現了近1萬年前的石畫,近6000年前的陶片也佐證了梅滿德的古老。

由於缺少文字記載,考古學家不得不借助科學手段,同時參考村落風俗習慣來追溯梅滿德的過去。有一種說法相信,洞穴村是由雅利安部落的一個分支在公元前800年至700年建造的。

這一時代這個區域的人信仰瑣羅亞斯德教,此教又稱為“拜火教”,“火神”密特拉斯的相信者認為太陽充滿了神奇的力量,認為南向的山脈是神聖的。現在的梅滿德仍有看上去極為簡易的瑣羅亞斯德教聖火廟。

還有另一種說法,梅滿德早期可追溯到公元二三世紀,克爾曼南部的不同部落遷徙時在此停留了下來。在村莊附近發現了薩珊王朝(也稱波斯第二帝國,公元224年—651年)時期的150多個盛骨的容器後,考古學者更堅信這種假設。而且時至今日,梅滿德當地的語言中仍包含許多來自古薩珊語的詞匯。

節假日,洞穴屋一屋難求

賽義德告訴我,現在是秋天,梅滿德300多間洞穴屋僅剩下十幾家有人居住,哪怕是冬季,村裏留下的人家也越來越少。我打開他家的冰箱,裏面蛋、奶、蔬菜還算豐富,雖然雞可以自己飼養,但大部分食材物資仍需要從村外購置,這需要時間。

梅滿德距離亞茲德和克爾曼的時間差不多,都得兩個多小時,離最近的鎮子也要驅車40多分鐘。雖然也有便利店,但由於沒有多少人家,裏面可選擇的東西也是極少,況且便利店大多時候是為為數不多的遊人服務的。有時賽義德會騎著摩托車出去采購,采購一次就能生活十來天。

在古村的入口,有一家咖啡館和一家工作室,藏在一眾山腳下的土色建築裏,很不起眼。簡易的招牌上有英文標識,自然是為遊人服務的。路的另一側有一處極簡易的清真寺,也在洞穴內,如果不是有指示牌,沒人會識出那是一間清真寺。而浴室、學校、商隊驛站等功能性洞穴都沿用了成百上千年。

周末或節日時,梅滿德的人氣會旺一些,那些供遊人過夜的洞穴甚至一“屋”難求,城市裏的人對這2000多年的穴居體驗充滿了獵奇心。進洞需要脫鞋,凸凹不平的地面鋪上地毯,有的洞穴配上了床,有的就直接睡在地毯上,這對現在的城裏人來說,絕對是一種難得的體驗。

或許有一天,梅滿德的那些洞穴再無人居住,徹底成為一種博物館,即使那樣,它也會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寶藏,帶領來訪的人們穿越數千年的時光。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此地區以“梅滿德文化景觀”的名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