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美媒:從第一句“你能聽到嗎”到現在,手機已經50歲了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3-04-06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4月3日文章,原題:從第一句“你能聽到嗎?”到現在,手機已經50歲了    50年前,從口袋裏掏出手機打電話給別人是難以想象的事情,但它後來變成了現實。自1973年手機第一次打通以來,這項技術一直在改變人們溝通與聯系的方式。

1a464aa44df2c4e6aac64a543284c889u1.png

資料圖(IC photo)

手機是怎樣崛起和傳播的

第一部手機是在競爭中誕生的。1973年4月3日,摩托羅拉工程師馬丁·庫帕用一部重2.4磅、磚頭大小的手機打給了就職於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的競爭對手。他想要讓對手第一個知道,他的團隊成功開發了全球首部移動電話。

這僅僅是個開始。這種創新的競爭精神促進了科技的迅猛發展,給社會帶來了深遠的變革,如今,我們很難想象沒有手機的生活是怎樣的。

庫帕先生所用的移動電話型號為DynaTAC 8000X,要充電10個小時才能通話30分鐘。它用了10年才實現商業化流通。1983年,消費者可以用3995美元(相當現在的1.2萬美元)的價格買到它。

1992年,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發布了第一款智能手機,也就是可以實現部分電腦功能的手機。隨後,各種類型的手機如雨後春筍般面世,比如小尺寸手機、翻蓋手機和全鍵盤手機。2007年,蘋果公司將觸屏和其他技術整合進自己的設計中,這場革命實現了手持電腦式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成了相機,更搭載了各種各樣的應用,不再只能打電話、發短信。而在蘋果同穀歌的安卓平臺的競爭中,手機仍在繼續發展。

皮尤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如今85%的美國人持有智能手機。有人估計,全球範圍內在用的手機數量幾乎同人口數量持平。盡管隨著智能手機普及,新手機入網速度在減慢,但近年來仍然保持在5%以上。

未來手機會走向何方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未來主義者大衛·約翰遜認為,要想了解手機的未來,就必須知道它作為通信設備的目的。“一定要記住,這種技術是以人為本的”,他稱。

手機的形態發生了太多次轉變。起初它有磚頭那麼大,如今卻小到可以戴在手腕上。約翰遜說,它還會變得更小,更方便使用。手機似乎會逐步進化,直至與我們的眼鏡、虛擬現實耳機,甚至是植入或文上身體的芯片融為一體。數據會以全息投影等全新形式呈現。

同時,約翰遜稱,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將改變這場遊戲。手機的能力將不斷提升,不再局限於Siri這樣問答式的智能語音助手。你的手機將更了解你,並預測你的需求。“我們的手機將成為私人助手,”約翰遜稱。“它們會成為你的人工智能,由你自己定義技術。”

但約翰遜警告,騙子的手段也會升級,比如在視頻中模仿他人的聲音和形象。

手機類的設備永遠不會被取代,因為人們永遠會有保持聯系的需求。約翰遜認為,“我們掌握的技術越多,我們生活得就越像人。”

福祉?詛咒?

手機真的在改善我們的生活嗎?要看你指的是哪方面。在發展中國家,手機可以帶來更多工作和教育的機會,並為金融交易和銀行業務帶來便利。2018年的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表明,發展中經濟體有79%的人持有一部手機。

來自澳大利亞悉尼的數字福祉研究專家喬安妮·奧蘭多表示,事實上,大多數人已經無法想象沒有手機的生活。她稱,一臺能夠記錄工作、短信、通話、社交媒體,並能訪問無限信息資源的設備,這既是一種福祉,也是一種詛咒。

“在我看來,它已經不再是我們擁有的一件物品,”奧蘭多稱,她經常會采訪成人和孩子,了解他們的科技習慣,“手機已經變成了我們的一部分。就好像是多了一只手臂,成為了我們的延伸。”她表示,大多數受訪者都告訴她,他們已經對手機“上癮”了。

近期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尤其會受到技術過度使用的影響。互聯與過度互聯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有一部分是受到同齡人影響。一些Z世代(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也在呼籲同齡人回歸翻蓋手機,以遠離社交媒體。

我們應該思考一下,如何讓手機服務於你,而不是被它掌控。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