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武侯祠跨年大展亮相 重現“錦官城外柏森森”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3-01-16

图 1.png

【亞洲文旅網訊】歲序更替,華章日新。1月16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在群賢堂展廳推出新春原創特展“錦官城外柏森森——成都武侯祠文化藝術展”。本次展覽由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主辦、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承辦,精選成都武侯祠博物館50件(套)精品館藏文物與當代藝術精品,通過將曆代書畫、瓷器、木雕與當代雕塑並置,促成過去與現在的對話。展覽將持續開放至5月18日。

图 2.jpg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千多年前,杜甫用詩句描繪出武侯祠在森森古柏掩映下一派靜謐肅穆的景象,從此賦予古柏與武侯祠詩意化的聯結。千百年來,曆代社會賢達與文人墨客在祠廟前、於古柏間,詠史抒懷,傾訴鞠躬盡瘁之衷腸,寄托著對諸葛武侯的敬仰之情。

遙想三國,君臣際會,時代的浪潮讓劉備和諸葛亮命運相連,才有君臣一體祭祀同;曆史的波瀾壯闊與三國的風雲變幻皆歸於祠廟的千年餘味,才有文人墨客廟堂懷古。本次展覽,力求用新鮮、時尚、藝術的方式構建“錦官城外柏森森——成都武侯祠文化藝術展”的展覽形態。希冀在曆史遺址與園林景觀中,喚起觀眾對成都武侯祠的文化記憶,賦予千年古祠當代價值,讓三國文化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藝術魅力煥發出新的生命。

图 3.JPG

清代·漆金關公木雕像

覽眼底江山

聆聽宋可發重修武侯祠的故事

歲月變遷,惟石能語。一座千年古祠連接著過去、當下與未來。展覽以封藏百年的新發現為契機,以宋可發重修武侯祠的曆史事跡為線索,通過一方石碑、一件當代藝術雕塑,講述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重塑與新生。

2022年2月,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在原狀陳列提升工程中發現諸葛亮殿北壁木框有磨蝕現象,在對其進行更換時周邊抹灰層剝落,顯現出牆體內被封護碑刻的一角。經專業機構對諸葛亮殿內牆體進行物理探測,發現在北壁東、西兩側牆體封藏有8通碑刻。

图 4.jpg

宋可發 《眼底江山》碑

其中1通為宋可發重修武侯祠後手書的《眼底江山》碑。碑長 85 、寬 32 厘米,此碑以雙勾技法刻石,書法以篆隸筆法入行草,整體舒展大氣。宋可發借此四字抒發重修武侯祠後的豪情與舒暢,同時也表達了對諸葛亮興複漢室宏願的認同。“胸中宇宙自然景,眼底江山不盡詩”,尺方一碑,引領我們見證跨越350餘年的時空對話,再現宋可發重俢武侯祠的豪情壯志。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戰亂,成都武侯祠也未能幸免。清康熙十年(1671年),時任四川按察使的宋可發,主持重修武侯祠。此番工程曆時八月,成都武侯祠形成前殿後堂,排布於一條中軸線之格局。前殿祀文武諸臣,如朝廷禮,後堂祀諸葛亮祖孫三代,如家庭禮。塑28尊大型彩繪塑像群,現存10尊。此次大規模修繕奠定了現今武侯祠核心建築群的基本格局。同時其所開創的“廟祠同體,君臣合祀”的模式,在祠廟建築布局中,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

图 5.jpg

宋可發重修武侯祠雕塑

展覽展出當代藝術家洛鵬創作的“宋可發重修武侯祠”雕塑。雕塑以清代宋可發重修武侯祠的曆史事跡為內容進行藝術創作,展現了武侯祠“前廟後祠”的主要布局,體現出現存武侯祠建築規制對古代禮制的呼應。

品祠廟丹青

觀照曆代文人心中的三國圖景

祠廟有形,化為丹青。劉備、諸葛亮明君良臣之名倍受稱頌,無數文人墨客謁廟懷古,在古柏蒼松間賦詩作畫、撰文題詞,或將森森古柏幻化為武侯祠詩意化的代表,或以沉博絕麗的詩詞寄托對武侯的敬仰之情,為武侯祠留下了千古流傳的詩篇與畫作。展覽展出謝稚柳、錢松喦等名家所繪不同意蘊的《古柏圖》,描繪諸葛武侯廟內千年古柏“喬柯巨圍,蟠固淩拔”之勝景,進而歌頌諸葛亮遺愛久遠。

图 6.JPG

現代·謝稚柳 《古柏圖》畫軸

唐宋以來,文人雅士謁廟懷古,或摘杜詩作書,或以杜詩入畫,或以杜詩集句,展覽中展出的以“詩人遺墨”為題材的書法中,有範曾、啟功、郭沫若等文化名人自撰作品。

图 7.jpg

現代·範曾《杜甫詩蜀相》書軸

展覽中不乏作者以繪畫為語言描繪自己心中的祠廟圖景,他們用畫筆記錄下祠堂碧草映階、竹林青青、荷葉田田的四時之景。細細品讀中我們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桎梏,不僅領略到祠廟的變遷,還感受到筆墨的妙趣瞬間與曆史傳承的雋永。其中趙蘊玉所繪《武侯祠圖》,呈現清代至民國成都武侯祠全景,亦是今日武侯祠之格局。

賞三國奇珍

領略三國文化傳承的物質史詩

烽煙塵跡,吉光代序。我們雖已無法目睹彼時的風雲變幻和豪傑英姿,但古往今來的文物承載著千秋曆史,撫今追昔,它們從沉睡中蘇醒,訴說著那個遙遠時代的人文風貌,建構著三國文化千年傳承的物質史詩。

此次展覽匯聚了近幾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所征集的清代以《三國演義》人物故事為繪制題材的瓷器,包括“呂布戲貂蟬”“張飛戰馬超”“空城計”“捉放曹”“三英戰呂布”等主題的典藏珍品。這些曆史典故被技藝高超的繪瓷工匠們描繪得栩栩如生,在瓷釉的封印下成為永恒的傳世經典。

图 8.JPG

清代·粉彩“捉放曹”瓷盤

展覽展出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毛氏汲古閣《三國志》印本,出自明代著名藏書家和出版家毛晉所創辦的藏書及刻書坊——汲古閣,實屬難得一見的“精校精注本”,使觀者在感歎無可比擬的文獻價值時,更能體會三國曆史在不同時代不同學者筆下所留下的深刻而長遠的文化印記。

展品中清道光九年(1829年)愛樹山房版《昭烈忠武陵廟志》印本為首次面向公眾展出。此書為成都武侯祠第一部專志,搜集保存了從三國到清道光九年成都武侯祠的大量具有史料價值的文獻資料,此後兩百年間成都武侯祠再沒有專志。

图 9.png

《祠廟千秋——成都武侯祠志》

2022年12月,曆經十餘年的資料搜集整理及近兩年的辛勤編撰,《祠廟千秋——成都武侯祠志》正式出版。該志書既是對曆史功勳的全面總結,也是成都武侯祠在新時代主旋律下講述的嶄新故事的真實記錄,可謂是與清《昭烈忠武陵廟志》一脈相連的正典。

慶時和歲稔,念祠廟千秋。悠悠千年,世易時移,曆代文人對於三國崢嶸歲月與諸葛武侯的深切追憶,定格成這座千年祠廟滄桑變遷的點滴記錄。如今雖古祠新顏,但森森古柏依然翠綠,在卯兔新年來臨之際,期待觀眾在紅牆竹影之間、森森古柏之中,共同探尋曆經歲月風霜的三國遺跡,賞析吟詠贊頌武侯的傳世佳作,感受當下時代的“錦官城外柏森森”。

图 10.jpg

图 11.JPG

图 12.JPG

图13.jpg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