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日本舉行《掬水月在手》首映式和研討會,走進“詩詞的女兒,風雅的先生”時代大師葉嘉瑩

作者:文 蔣豐,圖片 黃冬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2-11-17

2fa20776e4e43809f6086c06ceca9d6.jpg

【亞洲文旅網訊】11月16日下午,由國際儒學聯合會、一般社團法人亞洲共同體文化交流機構共同主辦的大型人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日本首映式在東京都寫真美術館舉行。

大型人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是國際儒聯榮譽顧問、南開大學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唯一授權的文學傳記電影,講述了98歲高齡的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為推動中日民間友好交流,國際儒聯與亞洲共同體文化交流機構在日本東京共同主辦了《掬水月在手》日本首映式。

b5fb7159931690615338dd0a4b6c1b2.jpg

80fbbe07b369eaf72590fdc6b4375cf.jpg

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劉延東,亞洲共同體文化交流機構會長、國際儒聯理事長福田康夫分別發表視頻致辭。

51ae1d72c33339313dc35a8ee6b5389.jpg

劉延東在首映式現場視頻致辭

b36f67fb1704401e1c00ed3313193b4.jpg

福田康夫在首映式現場視頻致辭

劉延東會長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掬水月在手》這部電影承載著中日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諸多元素,凝結了當代中國詩人、中國臺灣的導演、日本的音樂人共同智慧和心血的一顆璀璨明珠。值此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際舉辦日本首映式,是兩國文化交流的一樁盛事。

劉延東會長說,中日兩國互為重要鄰邦,兩國人文交流有著悠久的曆史,綿延千載。1972年,兩國老一輩領導人跨越冷戰鴻溝,以卓越的戰略智慧和政治勇氣,實現了邦交正常化,開辟了中日關系新的曆史篇章。50年來,中日兩國相互依存、積極合作、深度交融、命運與共,邦交正常化成果惠及兩國國民乃至整個國際社會。

劉延東會長說,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綿延數千年,雙方的文化思想具有許多共同的源流。無論形勢如何演變,中日和平友好、合作共贏的大方向不應改變。中日兩國應不忘初心,高度珍惜並積極維護兩國關系發展的已有成果與寶貴經驗,努力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堅持和平友好,摒棄對抗思維,讓兩國的未來關系建立在更具道義、善意、情誼的基礎之上;堅持文明互鑒,在科學、教育、文化、衛生、民間交往等方面加強交流,營造積極的民意和社會氛圍,深化民心相通,為中日關系、亞洲文明的發展、亞洲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作出貢獻;堅持面向未來,促進兩國青年跨越國界和時空、真誠交流,為兩國關系發展,培育蓬勃的青春力量,使中日友好代代相傳。

日本前首相、國際儒聯理事長福田康夫在致辭中表示,今天上映的電影是圍繞國際知名的漢詩研究家、今年98歲的葉嘉瑩先生的波瀾萬丈人生的影片。影片中的情景,與在日本十分知名的中國唐朝“詩聖”杜甫的詩句重合,是一部精彩的影片。

福田康夫理事長還表示,當人們說到回歸傳統文化,難免偏於落入複古的俗套。但是,這部電影卻表現出了傳統詩詞可以寄情言志、穿越時代、綿延不絕的特點。它就是這樣一部特別的作品。這部電影的音樂,是代表日本的音樂家佐藤聰明擔綱。據說,他還在音樂中使用了日本的雅樂。可以說,這部電影是亞洲文化交融的作品。

福田康夫理事長最後表示,這部電影在日本是首次上映。放映會由我們日本亞洲共同體文化協力機構和國際儒學聯合會共同主辦,我也感到此事意義深遠。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紀念,只是日中兩國交流的一個路標。我們作為文化交流機構,也隨著這50年光陰流轉,懷想葉嘉瑩先生的人生軌跡,並願意努力把這一切傳承到年輕一代。

據了解,《掬水月在手》在中國、美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取景拍攝,臺灣導演陳傳興17次深度拍攝葉嘉瑩,又采訪了白先勇、席慕蓉、宇文所安等40多位知情者,拍攝制作曆時3年,先後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大放異彩,並於2020年10月公映獲廣泛好評,曾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獎。

在《掬水月在手》的首映式上,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發來書面賀辭。國際儒聯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汪婉,《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原日本駐中國大使木寺昌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刈間文俊出席了活動。

2dbd57079acb657447ddac640d5d2a8.jpg

《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與香港亞旅衛視董事長黃冬在活動現場

配有日文字幕、長達近2個小時的《掬水月在手》在播放中,緊緊地吸引了中日觀眾。上映結束時,全場依然座無虛席。

上映結束後,進入導演、出品人、作曲家上臺與觀眾交流階段。這時,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插曲。日本時事通信社一位年輕的女記者起身提問:“你們說這部電影是為紀念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上映的。但是,為什麼影片中有葉嘉瑩女士回憶少年在北京聽到盧溝橋事變槍聲的事情?你們到底想傳遞什麼?”頓時,全場安靜下來。

參加《掬水月在手》制作的日本著名作曲家佐藤聰明真的是“聰明”,他在臺上慢悠悠地回答說,“我們日本文化特別是現代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比較起來,就是過於重視自我。我參加這部影片的制作,就是想把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那種執著、傳承的精神介紹給日本。對於我個人來說,我一直認為自己受著兩種文化——中國的唐朝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影響。所以在這次紀錄片的音樂制作中,我也想盡力通過日本的雅樂來追尋中國的唐音。”

臺灣導演陳傳興則表示,人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著力表現葉嘉瑩女士倡導的“弱德之美”,表現她人生中屢現絕望的狀態中,還能夠通過中華詩詞生存下來的情景和精神。

首映式結束後,觀眾久久不肯離去,熱議這部電影。日本著名中國文學研究專家、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表示刈間文俊表示,通過這部影片,我再次感受到中國古代詩詞文化的那種深奧、那種精神以及對後代的深遠影響。這種文化的力量同樣顯示在日中文化交流之中。

著名京劇藝術家吳汝俊告訴記者:許多日本人都期待著11月17日中日兩國領導人將在泰國曼穀舉行的會晤,他們盼望中日關系能夠有新的變化。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時刻,人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東京首映,和我來一起來的日本朋友說,在日中交流中,文化交流是永遠都不會缺席的。

來自中國香港的柏年基金會主席王柏年感慨地說,這部人物紀錄片再次告訴人們,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都離不開一種熱愛和執著。多難興邦,詩詞文化在多難中也能夠起到支撐人生精神的作用。

旅日著名中國京劇人物畫家李文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葉嘉瑩女士把自己的一生都融入中華古典詩詞之中,也可以說是中華古典詩詞成就了葉嘉瑩女士的一生。這部影片給我們展示文化與人、人與文化的故事,實際上展示了一種人生觀。

日本同源中文學校校長楊林告訴記者,今天,我們學校幾位老師以及其他僑校的一些老師都來觀看。通過這部人物紀錄片,大家看到視為“神”一樣人物的葉嘉瑩,把中國古典詩詞推向又一個高峰。我們在日本向華僑華人子女傳授中文,也應該有這種不屈不撓、不忘初心的精神。

一位日本友人不忘首映式上的“插曲”,他說:從劉延東和福田康夫的致辭中可以看到一種格局、胸懷和對未來的展望。這部電影更是告訴我們,應該怎樣不忘過去,這樣才會真正珍惜和平的今天。

據悉,人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在東京連續上演兩天,然後到日本外地上映。11月18日,日本早稻田大學將舉行《掬水月在手》學術研討會。

文:蔣豐 圖:黃冬)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