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亞旅周刊封面人物】張繼先:濟世活人 大醫精誠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2-06-29

b922fc21ae8a6d8086a0167320afe0b.jpg

張繼先:四川樂山人(1907~2012)。著名長壽國醫名家。畢生從醫80餘年,醫術通神,醫德高超,多才多藝,傳奇無數,聲名遠播。

先生17歲(1931年/民國二十年)師從國醫大師陳鼎三從醫,步入杏林。潛心研習《黃帝內經》、《傷寒論》、《難經》和《金匱要略》等國醫典籍及其臨床實踐,兼收並蓄,精進不已,終成果斐然,聲名鵲起。是蜀中長於傷寒和溫病治療的國醫體系的主要創建人和代表。為我國中醫藥發展培養了大量人才,其中不少現已成為馳名中外的名醫大家。

先生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善治大病難病,且屢有起死回生之傳奇案例,曾多次應邀為國家和省市黨政高層人士診病,故名動八方。在業內和當地民眾中,更無人不知,家喻戶曉。

先生廣受各界知名人士敬佩。于右任、馬一浮、朱光潛、徐悲鴻、張大千、豐子愷、王星拱、周厚樞、馮建吳等均與其交往甚深,感情甚篤。大書法家、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書贈“仁以為己任”。馳名國際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對其草本植物酒奇效欣賞不已。當代國畫大家馮建吳盛贊其為“濟世活人張繼老”,並贈畫題贊曰“濟世活人,大醫精誠”。

師從大家 青年成名

先生1907年出生於符溪七裏坪一普通鄉紳家庭,幼時聰慧,好讀書,學業成績斐然。1931年,17歲時,有緣拜得樂山名醫陳鼎三為師。陳鼎三(1874~1960),字宗綺,四川樂山人,當時的國醫大師陳穎川之得意弟子。陳鼎三特別推崇仲景學說,亦喜用漢以後醫家的獨特經驗。臨證識精膽大,刻意求工,以救治傷寒壞證、逆證而名噪遐邇。壯年以後,熱心於醫學教育,在所辦之“是知堂”和中醫補修學校,先後招收學生40人,除講授《內經》、《難經》、《傷寒》、《金匱》等經典外,並自編教材《醫學探源》六卷作為講稿,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具有真才實學的地方名醫,先後培養有張繼先、張允忠(音)、江爾遜等日後樂山地方著名中醫。著有《中國醫學常識》、《心腹諸痛論》、《柴胡集解》等專著。

先生師從陳鼎三學醫後,每日牢記背誦各類中醫典籍,記憶力驚人,乃至90多歲時仍能倒背本草綱目、黃帝內經等經典中醫名著。他認真學習望聞問切,同時潛心學會辨識各類藥材,掌握其藥性及其炮制要領和技藝。由於天資聰慧,善能融會貫通,在學習實踐中辯證准確,常有奇方奇效。同時,先生習醫不存門戶之見,同一疑難病症不囿於醫典、師教,還去信外地索求處方。然後分析比較,擇善而從。不以貴賤分人,能者為師。擺地攤的草藥醫生,能治病他就學。經年累月,匯集了不少草藥單方。常以草藥單方告訴貧苦人,自采自治,深受患者歡迎。1935年,先生學成出師,與老師合夥經營茂昌源及志和藥號,1941年,在朋友資助下,先生創辦“資生堂”國藥號藥房正式掛牌,正式開始了非凡的中醫生涯。行醫不久,就治愈了很多疑難病症。很快,他和他的“資生堂”國藥號就馳名樂山和外地。民國時期的大書法家余燮陽欣然為該藥房題寫了牌匾。

千图网_乐山大佛_图片编号37066524.jpg

樂山有大佛坐鎮三江匯合之處,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妙手回春  杏林傳奇 

先生醫術高明,開方大膽穩健,用藥配伍大繁若簡,精妙無窮。尤長於傷寒和溫病治療,一生中治愈的各類疑難病症患者不計其數,包括如肝硬化、股骨頭壞死、婦科腫瘤、惡性腫瘤等。曾多次使已經被診斷為不治的病人“起死回生”,深受廣大患者敬佩熱愛,口碑天下,傳奇多多。新中國成立後,先生多次應邀為中央和地方黨政軍領導診病,備受尊重。

先生行醫早年,其時樂山仁濟醫院(今日樂山人民醫院前身)乃外國人創辦的教會醫院,院長是一外國教士,也是醫生,其夫人突患牙病,疼痛不已,眾多西醫中醫百般醫治均無效果,先生當時年僅20出頭,試著大膽開藥,服後居然立時止痛,眾人稱奇。

抗戰時期,武漢大學遷至樂山八年,樂山雲集了全國知名學者和武大教授百餘人以上。先生醫術醫德本已出名,加之國粹學問深厚,寫得一手好字,吸引了很多大師與其交往,被聘為武漢大學等幾所學校的校醫。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于右任、朱光潛、豐子愷、王星拱、周厚樞等大師均與其常有往來,多有詩文相贈。國立中央技藝專科學校校長周厚樞的夫人患血崩,懷孕6月,卻無孕跡象,西醫久治無效,改求先生。先生診脈後,認為西醫主張"舍子保母"主張不妥,曰∶"用藥止血,保母子平安方為上策"。隨即開小柴胡處方,服兩劑即愈。周厚樞深為佩服,摒棄了對中醫的偏見,特聘張為中央技專校醫。

長期擔任樂山仁濟醫院院長楊枝高,擅長外科,較有聲望。患肺心病久治不愈,苦不堪言。家人乃請先生診治。先生開方4付藥後痊愈,從此二人成為好友。

深圳某企業家患股骨頭壞死,股骨頭幾乎完全壞掉,無法站立,先生為其配制藥酒,囑其長期服用。數年治愈,能夠大步走路。

樂山某教師教師患肝硬化:先生僅開處方一副,囑其長期服用,3年完全治愈。

峨眉某企業家患肺癌晚期,先生用以毒攻毒之法為其處方,使其成活10年之久。

先生亦精於婦科,先後為許多不育夫妻治愈疾病,使其喜得後嗣。

1978年,先生因過度勞累,身患肝硬化、肝癌、胃癌和食道癌等,腰背疼痛難忍,寢食不安,不得已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退休後,先生把治好自己的病放在首位。他說“治不好自己病的醫生不是好醫生”,這些在常人看來不易甚至不能治好的病,終於被他一一治愈。此後,盡管已經退休,但樂山及全國各地很多人都慕名前來求醫者卻絡繹不絕,先生先後診治的病人不計其數,又為很多人減輕了病痛,使恢複了健康。

仁心濟世  醫德流芳

醫者,父母心也。“仁以為己任”,大書法家、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以此書贈先生,是對先生仁心醫德的真實寫照和最高褒獎。

先生自述,少年立志救國,矢志學醫,“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立志解決同胞之病痛,一生以救人治病為己任,不為謀取一己之私利。為此,他終生謝絕一切無關名利。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謝絕了樂山縣(今樂山市中區)衛生局長、成都中醫學院(今成都中醫藥大學前身)教授和瀘州醫專(瀘州醫學院前身)校長等職務,謝絕了數百萬重金購買藥方和巨資投入合作建院掙錢的誘惑。潛心醫道,矢志不渝,終成一代名醫,成為當代四川中醫界傷寒和溫病治療體系的主要創建人和代表人物之一,同時為我國中醫藥發展人才培養鞠躬盡瘁,先後培養了如陳開國(四川省中醫研究院臨床研究所所長)教授等一大批傑出弟子。

上世紀40年代初,先生的“資生堂”國藥號藥房創業伊始,就鄭重向公眾承諾:"治病救人,不分貧富。普及中藥常識,診斷不收脈禮費。"並且,每天贈藥"10劑"。生藥房煎發的每小袋單包的中藥都印有藥名、效用、性味歸經。這在當時、在全國顯然是耳目一新的創舉。    

先生少年時即立志救國,據地方黨史記載,先生早年追求進步,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利用地方名醫身份掩護黨的地下組織活動,藥鋪樓上經常召開黨的秘密會議,並為營救被捕黨組織負責人四處奔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先生並不以此為資本向黨和國家提出任何個人要求,反而為支持國家建設,主動交出“資生國藥號”和張氏家族在樂山所有的兩個院子共36間房子,心甘情願成為樂山人民醫院的一名普通中醫,直至退休。

先生盡管醫術高超,聲名在外。但對達官貴人從不趨炎附勢,非常厭惡其中的作威作福者,若不謙恭相求,必不看病;對待窮人,看病則從不問錢,有就給,沒有也不問,有的太窮的窮人不僅不要錢,還把藥熬好送去。看病時還認真問詢病人家庭情況,有困難的必定盡力相助,正是因為醫德高尚,又天資過人,來看病的無一不靈驗。

先生日常生活非常簡樸,但是對待貧窮的患者和鄉親卻從來非常慷慨,經常接濟。還經常將自己節約下來微薄薪金成百上千的送給素不相識的窮人人。有次在外地給一企業家看病,在街上見一老年婦女孤苦無依,他便把身上所有錢給了老人。企業家深受感召,當場贈給老人2萬多元現金。均不留名,轉身而去。

20世紀50年代,先生在中國科學院重慶中醫研究所從事醫藥研究和教學期間,一日,繼先老在飯館吃飯後結賬,店家分文不取。店老板說,自己是樂山人,幼時,其母病重,無錢醫治,繼先老曾叫店中夥計免費熬藥送藥,治好其母,所以一直感恩在心。

1.jpg

養生有道 長壽有方 

先生從醫80餘年,不僅為無數患者解除了病痛,更治愈好了自己所患的重病,精力充沛,乃至百歲以上仍陽氣剛健,是蜀中著名的長壽名醫。究其奧秘,一是淡泊處世、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二是國醫養生文化的深厚學識和踐行。同時也得益於其祖上秘傳的道家仙方草本植物酒。該秘方源自東漢在四川創始道教的張天師,後散落民間。兩千多年來,輾轉傳自先生祖上。該酒嚴格采用天然地道名貴草本植物,秘法調配炮制後,經純高梁白酒浸泡過濾調味而成。先生行醫之餘,親自炮制藥材和釀酒,不僅家人享用,更樂施他人。這裏還有一段動人佳話:著名的百歲國畫大師張大千抗戰時期在樂山與先生私交甚好,常居於先生家中,猶愛品飲這一草本植物酒,贊不絕口。離開樂山前往敦煌之前,來到先生家中辭行,並帶來好幾個皮囊,灌滿該酒,以供途中飲酌。

中醫經典《內經》曰:“四十而過,精氣自半”,“善補陰者,陽中求陰,善補陽者、陰中求陽”。先生稟仙方之精髓、參合數十年之臨床觀察苦思,依循《內經》,改進原方,使之補陽而不傷陰,補陰而不傷陽,相得益彰,更具強生健體之奇效。

先生之後,其子張正心秉承父親醫術醫德治病濟人,更進一步發掘《內經》精要,結合行醫實踐和現代醫學知識,對該方進行了科學調配重組,使其更加富含養生功效、更加適應現代人們的養生需求和生活習慣。該酒的主要功效:滋養填補腎精,激發命火,強筋健骨,通經行絡,活血化瘀,增強心肌活力,改善疲勞,提高生活質量。老中青皆可服用。

摄图网_500721632_峨眉山风光(非企业商用).jpg

峨眉山位於樂山市西部,風景秀麗,被贊為“蜀國仙山”,同時有著悠久的人文曆史

附:張繼先先生國醫生涯簡曆

1934年17歲,拜樂山名醫陳鼎三為師學習中醫。1937年與陳鼎三在樂山合辦志和藥號。1943年在樂山城區獨立開設“資生堂”國藥號。新中國成立後,擔任“樂山縣衛生工作者協會”主要召集人,組織全縣醫衛人員學習業務,提高醫療水平。1951年,將藥號全部醫療設備無償投入籌組樂山縣紅十字會醫院並擔任學科帶頭人。1956年調入樂山專區醫院工作,1959年調往中國科學院西南分院中醫研究所,主研腫瘤治療,主管中醫所附院臨床技術及重慶醫學院中醫課程講授,同年當選為全國腫瘤學會會員。1963年,中醫研究所改革,主動要求調回樂山繼續行醫,一直工作至1978年退休。2012年逝世,終年105歲。

一代名醫,蜀中聖手。張繼先大師傳承人張正心先生(中)在亞旅衛視成都基地簽署合作授權書,著名律師陳曉慶主任(右)見證簽署。1.jpg

一代名醫,蜀中聖手。張繼先大師傳承人張正心先生(中)在亞旅衛視成都基地簽署合作授權書,著名律師陳曉慶主任(右)見證簽署。

一代名醫,蜀中聖手。張繼先大師傳承人張正心先生(中)在亞旅衛視成都基地簽署合作授權書,著名律師陳曉慶主任(右)見證簽署。2.jpg

一代名醫,蜀中聖手。張繼先大師傳承人張正心先生(中)在亞旅衛視成都基地簽署合作授權書,著名律師陳曉慶主任(左)見證簽署。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