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百年不遇,中國成都武侯祠重大考古新發現!正殿正位,8通清代碑刻

作者:楊寧馨、解建宇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2-06-28

百年不遇 鳳毛麟角

中國·成都武侯祠过厅.jpg

中國·成都武侯祠

【亞洲文旅網訊】6月28日上午,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召開新發現碑刻新聞通氣會。今年2月,武侯祠博物館在原狀陳列提升工程中發現諸葛亮殿北壁木框有磨蝕現象,對其進行更換時周邊抹灰層剝落,顯現出牆體內被封護碑刻的一角。經專業機構牆體掃描和清理,共發現15塊碑石。本次碑刻的發現地為武侯祠諸葛亮殿,位於文物區中軸線上。根據空間位置和碑文內容,判斷其分屬8通碑刻。

碑刻的年代最早為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距今350年;最晚為1821年(清道光元年),距今201年。全部碑刻前後跨度150年。其中5通碑刻在清道光年間纂修的武侯祠曆史專志《昭烈忠武陵廟志》中有所記載,本次發現與其相互印證;另3通碑刻未見記載,是對武侯祠曆史的重要補充。

碑文內容多樣,含時四川主政官員題記、乾隆朝狀元書《出師表》、武侯祠祭祀活動記錄、文人墨客訪謁留書畫等。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副館長馬萍說:“本次發現碑刻是國內罕見的曆史建築博物館文物發現。”

隨碑刻發現至今,在專家顧問的指導下,武侯祠博物館(全國三國文化研究中心)以資深學者牽頭,組織專業團隊開展了大量走訪、查閱、輯錄和補證工作。研究表明,本次新發現對厚實武侯祠曆史意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明、巴蜀魅力和時代精神有重大價值。

新闻通气会现场1.jpg

新聞通氣會現場

2.jpg

诸葛亮殿新发现碑刻外围情况.JPG

諸葛亮殿新發現石碑的位置,遊客可以在外圍觀賞剛剛發現的碑刻

文脈傳承 意蘊悠長

成都武侯祠是中國現存唯一君臣合祀祠廟和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肇始於公元223年劉備歸葬惠陵,1672年經大規模整修形成今日建築格局。值武侯祠1800周年和建築格局奠定350周年之際,新發現碑刻自然意義非凡。正如其中一碑《再捐祭產碑記》文:“忠義垂諸天壤,德澤感於人心”,慶時和歲稔,頌東風入律,作為成都中心城區代表性文化遺產地,武侯祠迎來有機更新、傳承創新、更煥生機的重大機遇。碑刻的內涵潤城化人,代表著千年傳承的精神內核和時代追求。《再捐祭產碑記》再現了乾隆盛世武侯祠祭祀活動的壯觀景象。“廟貌巍峨,士庶鹹集”,人們為“景仰宗臣,斯文同光”之心意,沐“功蓋當時,澤流後世”之榮光。今日武侯祠博物館的“武侯祠成都大廟會”“三國季”等品牌活動正與其一脈相承。碑文記載了數十人的捐款名單,五湖四海的民眾為煥新宗廟、賡續文脈而慷慨解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望百旬不休、馳而不息。

1《再捐祭產碑記》.jpg

《再捐祭產碑記》

歲月變遷,惟石能語。曆史上,成都城市繁盛的時期,官方和民間都會優先組織對武侯祠的修繕和對一代名相諸葛亮的祭祀活動,來成都的政界名流、文人雅士、社會賢達多會前來拜謁,感念往昔,傾訴衷腸。而在時局動蕩、人心思安的時期,人們也會以組織修繕武侯祠為名,來凝聚人心,煥發意志。

這批石刻中,最能亮人眼球的應該是《眼底江山》碑,其作者是時任四川按察使宋可發,1672年奠定武侯祠今日建築格局的大規模修繕工程便由他發起主持。此碑為武侯祠現存其唯一真跡,可謂跨越350年的時空對話。康熙八年宋可發任四川的按察史期間,他發起和主持了重修武侯祠的工程。此石刻,就是在這次重修武侯祠工程告峻後所書刻的。石刻屬行草書法,用雙鉤圍刀刻成。但在結字上卻不掩有篆隸書的痕跡。此書書風瀟灑張馳,筆勢振迅,似應出自宋代米芾的法範。而其舒展雄放中,又不乏旖旎柔婉,似又明顯受過明代趙、董書的影響。當時的四川戰火甫定、百廢待興、人心思安,宋可發以重修武侯祠為契機,凝聚共同價值,喚醒善謀圖強的意志。“胸中宇宙自然景,眼底江山不盡詩”,尺方一碑,足見天府文化樂觀包容、心懷天下的家國情懷。

6《眼底江山》碑.jpg

眼底江山.jpg

《眼底江山》碑

碑刻背後的故事還是文化自信家國情懷的具體見證。本次發現的《前、後出師表》碑,是由清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的狀元,著名詩人、藏書家石韞玉所書寫。他的學生聶銑敏入川任職後,石韞玉寄來手稿,聶銑敏為其立碑於此。據可查到的資料表明,石韞玉對諸葛亮推崇備至,景仰諸葛武侯的品德和氣節,以重書二表來表達敬意。因此這塊碑的書法煌然端莊,色正芒寒,大有“與斯文同光”之意蘊。其實,在諸葛亮殿北壁牆體上的碑刻,因其所處正殿正位能夠多為重書經典和歌頌紀念。曆代的社會賢達、文人墨客在此詠史抒懷,感念革故鼎新的時代,傾訴鞠躬盡瘁之衷腸,讓一面廟牆成為數百年來文化遺產守護傳承者們的精神豐碑,三國文化賦予中華民族忠勇、智慧、守正、創新的堅強底色和無窮意蘊。

5《前、后出师表》碑.jpg

《前、后出师表》碑

深入研究 樹立典範

明清時期的石刻文獻數量多、分布廣,目前國內在這一領域尚無系統的整理工作。武侯祠博物館將以本次新發現碑刻為契機,全面提升站位,立足文化遺產事業國家戰略全局和省市發展大局,做好科學保護,深入研究,有機更新,協調展示,傳承推廣,開放共享,力爭打造國內石刻文獻保護、研究、展示、利用全過程遺產學實踐的典範工程。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副館長馬萍在會上介紹說:“一是科學保護,深入研究,做好現場保護和長效監測維護;出版工作紀實、訪談記錄和研究文集。二是有機更新,協調展示,借鑒國內外人文景觀設計先進理念和實踐經驗,結合武侯祠川西園林“清、奇、幽、秀”特色和諸葛亮殿方位遊線,改善展示空間色調、氛圍和布局,增景透綠,烘托底蘊,打造獨具人文景觀氣質的公園城市示範點位。三是傳承推廣,開放共享,運用新理念、新手段、新話語,形成系統立體、亮點頻現的宣傳網絡;積極開展科普、公益、研學等系列活動,讓保護研究成果惠及大眾。”

3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保管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館員安劍華為現場媒體講解碑刻.jpg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保管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館員安劍華為現場媒體講解碑刻

4.jpg

媒體聚焦新發現

紫荊1997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