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北京人藝七十載 向戲劇致敬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2-06-24

【亞洲文旅網訊】1952年6月12日,新中國第一所藝術院團——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56號(今20號)正式成立。這座以人民為名的劇院,伴隨著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的不斷發展,進行著“建立一座像莫斯科藝術劇院那樣具有世界一流水準,而又有民族特色和自己風格的專業話劇院”的不懈探索。

70年彈指一揮間,北京人藝用300餘部作品,培養了一代又一代藝術家,與幾代觀眾共同見證時代變遷,不斷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發展方向的思考和實踐推向新高度。

1.jpg

經典層出不窮

1951年初,北京人藝誕生前,時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的焦菊隱受託執導話劇《龍須溝》。作為北京人藝的奠基之作,《龍須溝》選取老北京南城龍須溝附近老百姓的生活為創作對象,描述了這條臭溝改造中老百姓生活發生的變化。於是之、葉子、鄭榕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塑造出一大批鮮活靈動的人物形象,感染了幾代觀眾。

從《龍須溝》開始,在“深厚的生活基礎、深刻的內心體驗、鮮明的人物形象”的高標準、嚴要求下,北京人藝創作出《茶館》《雷雨》《蔡文姬》等一批經典戲劇作品,它們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有洞察世事的尖銳、有透徹的剖析和犀利的批評。這些戲劇經典不僅在人藝的舞臺上綻放,也永遠珍藏於中國戲劇的歷史長河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人藝高度重視藝術建設,在科學規劃、完善機制、優化流程的基礎上力爭為觀眾呈現風格題材多樣、品質水準上乘的演出。北京人藝一方面確保不斷排演保留劇目,令經典常演常新,另一方面高度重視原創,繼續話劇民族化探索實踐,著力打造新京味作品。據統計,10年來,北京人藝共創作排演古今中外大小劇碼87部3649場,其中大戲56部1951場、小戲31部1698場,國內外巡演及深入基層演出41部413場。

“北京人藝的作品一直熱切關注國家的發展和現實生活,與千萬老百姓的勞動、生活密切相關,與人民的情感緊密相連。”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莫言如是說。

2.jpg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彥則認為,關注現實是一個劇院的生命線,也是一個大劇院的文化自覺和歷史擔當。“北京人藝70年中,有英雄史實的抒寫,有普通人命運情感的真誠表達,有波瀾壯闊的時代演進圖譜,也有洞幽察微的個人生命困境窘態。”陳彥說。

正如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任鳴在《建院七十周年紀念冊序言》所寫的:“特別是當國家遇到危難時,如2003年北京暴發非典疫情,2008年四川省汶川發生特大地震,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突發,艱難時刻,北京人藝從未缺席,積極行動,以一部部創排出的戲劇作品表達了對祖國、對民族、對人民的熱愛和關切之情,充分體現了人藝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人才接力不斷

“北京人藝無疑會為我們及後人留下許多具有這樣經典品質的作品。我們不禁要追問:是什麼造就了這些經典作品呢?事在人為,一切的根本在於人。”在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夏波看來,北京人藝的成功,不在於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了一起,成為一個集約化、高水準的藝術整體化的創作團隊。

的確,在北京人藝這些經典作品的背後,有劇作家曹禺、老舍、郭沫若、李龍雲、劉錦雲、郭啟宏等,有導演焦菊隱、歐陽山尊、夏淳、林兆華、任鳴等,有演員於是之、刁光覃、舒繡文、英若成、鄭榕、朱琳、朱旭、藍天野、梁冠華、濮存昕等,還有舞臺美術等一大批優秀專家的共同努力。他們一起堅守著“戲比天大”的創作精神與“一棵菜”的傳統,才會創作出那麼多優秀的劇碼。

“事業興盛,人才為本。特別是在當前推動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大局下,在北京人藝劇場集群運營和管理的發展需求下,更需要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緊緊抓住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和用好人才這3個關鍵問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馮遠征介紹,近年來,北京人藝著眼事業發展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在人才工作方面提前謀劃部署和推進,逐步優化隊伍結構,完善戲劇人才和管理梯隊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人藝不斷加大力度培養青年人才,2019年重啟北京人藝“表演學員培訓班”,面向全社會選拔具有一定經驗的表演專業人才隊伍,組織開展長週期理論教學與舞臺實踐,培養與北京人藝表演風格相契合的青年演員,為劇院演員隊伍注入新生力量。同時,充分發揮老藝術家、老演員作用,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為青年演員授課講座常態化,經典劇碼排演以老帶新常態化,通過舞臺實踐、講座培訓、創作采風等方式促進青年人才成長,取得突出成效。

劇場迭代升級

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戲劇文化,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劇院劇場成為承載啟動或者體現戲劇文化最活躍的載體。

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從最初一座劇場——首都劇場,到今天5個劇場群,特別是隨著去年北京國際戲劇中心的建立和啟用,既讓這裏成為北京文化的新地標,也使北京人藝發展進入到一個全新格局。

“北京人藝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京城文化背景,造就了它的個性,同時也決定了它的未來。未來觀眾所期待的不僅僅是要在這裏回味現實主義的經典、觀賞多元表達精品,還將期待在常規劇場之外追求當代劇場藝術的多種可能性,給觀眾帶來新的觀劇美學。從不同的角度來增強城市氣質,延展首都文化的影響力。”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曹林認為,在過去的70年當中,北京人藝一直致力於戲劇空間的元素和方法上進行不斷地探索,與城市發展的關聯,以及對於技術靈活運用,在某些方面對於全國話劇院團起到了引領作用。

“當下,數字技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已經把線上和線下、現實與虛擬的跨時空交流傳播變成現實,如果把當代劇場藝術納入21世紀的背景和技巧方法重新考量,就會發現未來的戲劇範疇將會拓展至更廣闊的空間。近期,結合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進行的一系列線上展演,數以千萬計的線上觀眾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展望未來,數字技術將使劇場藝術與城市連接更加緊密。”曹林說。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