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北京人藝召開建院70周年學術論壇,25位專家學者彙聚一堂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2-06-16

【亞洲文旅網訊】據北京日報6月15日消息 紀念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學術論壇在曹禺劇場舉行。來自文學界、戲劇界、人文社科界的25位專家學者代表彙聚一堂,從“作家與劇院”“經典與時代”“劇場與城市”三個角度談起,共同為新時代北京人藝的發展建言獻策。

1.jpg

94歲高齡的著名戲劇教育家徐曉鐘親臨論壇,他回顧了北京人藝70年來的深厚傳統和創新探索,建議人藝繼續發揚“學者型劇院”的優勢,進一步團結中青年的劇作家、導演、演員和各界專家學者,多舉行“當下創作學術研討會”,幫助中青年藝術家和劇作家成長。

“在紀念演出、網路直播、媒體宣傳的熱潮中,我們看到,用熱切的、期待的甚至崇敬的目光關注著北京人藝的,不僅僅是北京的戲劇文化小圈子,還有全國戲劇界、文藝界的廣大從業者,以及對戲劇藝術有著深厚情感的廣大戲劇觀眾,北京人藝可謂備受矚目、責任重大。”北京人藝演員、中國劇協主席濮存昕表示,希望北京人藝的全體成員尤其是年輕一代能繼續發揚“戲比天大”“一棵菜”的人藝精神,繼承老一輩藝術家們的優良傳統和人格風範,永遠堅守對戲劇藝術的赤誠熱愛,堅守藝術的理想、戲劇的品格,不斷磨礪自身,成為新時代的藝術大家。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彥指出,北京人藝70年創作演出了無數歷史題材作品,對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有著大河星月一般的開闊講述。“時至今日,我們更有信心、有能力、有必要講好自己的歷史故事,北京人藝還應充分打開歷史劇的創作空間、傳播空間、認同空間,讓它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明的主陣地。”同時,他認為北京人藝應該成為一個窗口,“要讓中國觀眾看到世界戲劇的精華與新成果,從而實現創造性轉化並促進交流互鑒。”

中國文聯副主席、《窩頭會館》編劇劉恒用三個比喻來形容“作家與劇院”的關係,他說:“劇院是語言的檢驗所,它會給我一些出乎意料的答案,讓我來修正自己的創作;劇院也是伊甸園,我的創作像種子一樣,在伊甸園裏被培育、發芽、成長、結果;一個偉大的劇院還是一個名人堂,我希望以後還能寫出更好的作品,在這個名人堂的地板縫裏,給我留一個位置,我哪怕像一粒灰塵一樣,也要在名人堂裏賴下去,享受它帶給我的幸福感。”

“北京人藝對編劇的尊重千金難買。”劇作家、《天下第一樓》編劇何冀平感慨,“我們的老院長曹禺看完《天下第一樓》的劇本,特意從醫院回家,坐在我和兩位導演面前,很興奮地談著他對劇本的看法,說了將近四個小時,他提的意見每一句都落在點上。於是之是創作組的組長,他收到劇本絕不輕易提意見,而是用鉛筆把意見寫在劇本上,表示作者隨時可以塗掉。”

“我既是編劇、作家,也是北京人藝的孩子。”作家、中央歌劇院編劇萬方回憶,自己的第一部話劇《有一種毒藥》就是任鳴導演導的。“我印象特別深的是首演那一天,我從一個孩子進入到了北京人藝創作者的行列,那是我一生難以忘懷的時刻。”

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認為,北京人藝老藝術家留下的最重要的遺產之一,就是通過排練《龍須溝》奠定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即“豐富深厚的生活基礎,真實深刻的體驗,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第二則是話劇民族化的探索。“北京人藝演劇學派無疑是中國現代民族新話劇建立之路上的一個里程碑,北京人藝演劇學派對解決當下中國演劇所出現的諸多問題依然具有示範性。”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田卉群希望北京人藝在舞臺上鑄就輝煌的同時,更多參與戲劇教育的研究、普及和對青年戲劇力量的扶持工作。市社科院科研處副研究員景俊美建議,北京人藝應該發揮市屬文藝院團的精品創作主力軍作用,積極培育多元演出空間,推動演藝與科技的融合發展,以首善標準持續擴大北京國際戲劇中心的影響力。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