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釀米酒、兩餸飯、家庭菜園… 疫情下世界各國的餐飲變化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2-05-25

【亞洲文旅網訊】編者的話:疫情持續兩三年來,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多改變,為減少社交接觸、保證食品安全,也為了打發居家時光、調劑生活,不少韓國人和日本人把疫情前通常從超市買酒和蔬菜變成自產自銷模式。中國香港是美食之都,但由於疫情,堂食減少,甚至有時暫停,所以開始流行簡約的兩餸(sòng)飯,不僅能保證營養均衡,也更便捷和安全。

韓國人愛上在家釀米酒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世界各國很多民眾減少了外出聚餐,“雲喝酒”“在家喝酒”逐漸流行起來。在韓國,民眾在家抗疫不僅喝酒,還流行自行釀造韓國傳統米酒馬格利

1653446650(1).jpg

馬格利酒是將大米、糯米或小麥等穀物蒸熟後,加酒曲兌水混合發酵而成的傳統米酒。過去馬格利米酒被稱為“農酒”,是韓國農民幹農活時用來解渴的酒。酒的顏色呈白濁色,像牛奶,也像洗米水,喝起來卻口感清涼,入口清香,米中糖分的甜味、發酵產生的乳酸的酸味、再加上蛋白質的苦澀味融合在一起的那股清爽的口感是馬格利米酒最大的特點。

“小酌怡情,暴飲傷身”。馬格利酒酒精濃度大約在6-8度左右,比啤酒高一些,卻比韓國的燒酒(20度左右)低很多。近年來市場上也推出了4-5度的馬格利酒,廣受年輕消費者的歡迎。

馬格利酒再度受到青睞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疫情期間民眾更注重“健康生活”。與啤酒和燒酒相比,馬格利酒熱量低,酒精度低,不容易發胖也不容易喝醉。而且,馬格利酒富含乳酸菌、蛋白質和維生素,健康又美容,還有各種新的口味,深受年輕人喜歡。

韓國人早在幾個世紀前就自釀馬格利酒了。以前的韓國人家裏都有自釀馬格利米酒的習慣。當親戚朋友來家裏做客的時候,都是用自釀的米酒來招待。疫情期間居家釀酒既可以打發時間,又能享受釀酒的樂趣。

在疫情期間,很多韓國民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他們在家釀酒的經驗,並相互交換釀造配方,還有人推出個人品牌限量出售,使這種傳統米酒又變得很“時尚”。

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教人如何在家釀馬格利酒的視頻很多。大部分都是簡單在家裏自己拍攝,有的則走精品化路線。以韓國“釀酒歐巴”博主為例,在視頻裏他用英文講述了在家釀酒的過程:首先是洗糯米,要輕輕地多洗幾遍,洗到水變清為止,再泡水大概半天,泡完以後把米晾幹,再用棉布包裹放到鍋裏用水蒸大概40分鐘,然後等糯米涼透。

蒸米的同時可以消毒容器。把糯米放涼後,加入以一定比例調和的酒曲和水進行攪拌,酒曲放多了酒會苦澀,水放多了會有酸味,所以比例要調好。他特意強調,用手拌勻之前要像外科醫生手術前一樣洗手。因為每個人手的溫度以及附著的菌群都不一樣,加上每家的釀酒環境也不一樣,所以同一配方釀出來的酒也會不一樣。拌勻後就可以裝到容器裏面,裝瓶後第二天攪拌一下,大概兩天後再打開的時候就會聽到可愛的發酵聲。有人說那聲音像美妙的音樂,讓人忘記釀酒過程的辛苦。接下來大概再過7-14天就可以享用了,時間越長,酵母菌發酵產生的乳酸的酸味越爽口。

每到下雨天,老一輩韓國人就會念叨想吃韓式煎餅和喝馬格利酒。“釀酒歐巴”特意強調喝馬格利酒的時候,韓國人喜歡搭配煎餅,例如海鮮蔥餅、泡菜餅和綠豆煎餅等。

與啤酒或燒酒用杯子不一樣,喝馬格利酒需要特別的鋁碗,先晃一晃,再倒入碗中,半滿即可,喝之前晃一下碗,然後再和別人碰碗。因此,馬格利酒不僅僅是酒,更是承載生活的一種飲食文化。後來因為燒酒、啤酒和紅酒的流行,馬格利酒才走下韓國人的餐桌。現在年輕人開始在家裏釀酒,並沒有滿足於自己釀酒喝,而是把釀酒作為一種文化傳承。

馬格利酒熱潮讓越來越多的人想學釀酒。據韓國媒體報道,首爾的某釀酒學校在2020年和2021年間,每年約700名學生報名學習如何釀酒,人數幾乎是疫情前的兩倍。一些學生在完成課程以後甚至創立了自己的品牌。此類馬格利米酒制作體驗課程也很受外國遊客歡迎。  

香港流行兩餸飯

香港暴發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經逾兩年,各行各業尤其餐飲業深受影響。然而,有一類飲食店卻如雨後春筍愈來愈多,商場、街市、大街小巷均不難發現它的蹤影,在用餐時間更出現長長的人龍,它就是以經濟實惠作賣點的兩餸飯專門店。

“餸”是粵語,“兩個餸”用書面語寫就是“兩個小菜”。在內地,也有類似兩餸飯專門店的餐館,“兩餸飯”通常叫快餐、雜菜飯,客人可以選擇一肉一菜、兩肉一菜、三肉一菜……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兩個餸”盛行於香港工業大廈飯堂和周邊,部分會以輕型貨車在中學附近販賣,作為學生的午飯之選。

1653446723(1).jpg

2003年,香港暴發非典疫情,之後經濟陷入低迷期。不少餐廳倒閉,一些餐廳轉型力攻外賣市場售賣兩餸飯,而超市也加入其中,兩餸飯一度在香港餐飲行業成為熱門。不過,當年去吃兩餸飯的多是底層人士。

過去兩年,香港經曆了一波又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兩餸飯的熱潮又再次出現,相關店鋪在各地區一家接一家地開,甚至有港人在社交平臺上發起成立“兩餸飯關注組”。組員們熱心地分享各自在不同社區吃到的“兩餸飯”品質、味道、價格、分量等,一有新店開張就互相通報,一擁而上品嘗。

據香港“兩餸飯關注組”收集的資料顯示,目前全港有逾300家兩餸飯店,其中在最平民化的鬧市油尖旺及深水埗最多。各區兩餸飯的價格相差無幾,最便宜的兩餸飯二三十港元就可以買到,三餸飯則要三四十港元,價格近乎連鎖店快餐的半價。每天一到晚上,部分受歡迎的“兩餸飯”店鋪就門庭若市,大排長龍。

由於競爭激烈,一些兩餸飯店鋪老板除了價錢,也絞盡腦汁,以“高質商務飯盒”的字眼推銷。以前,兩餸飯往往有“頹飯”“窮人恩物”的烙印,但現在菜式、味道大幅升級,餸菜選擇多,蒸、炒、炸皆有。有些店鋪甚至還推出“豪華餸菜”,如石斑魚、羊腩、豉油蝦、長腳蟹甚至龍蝦作招徠,每一款只加收5至20港元不等,有些奉送例湯或飲品,讓顧客手頭不寬裕時“豪一豪”。

對於經營兩餸飯的小老板們日多,品嘗兩餸飯的港人日眾,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和香港經濟不景氣有關。在香港從事基層服務工作的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表示,疫情下,很多基層市民收入大減,只能節衣縮食。根據該組織之前做的調查,有兩成底層受訪者為省錢每日會少吃一餐,她認為兩餸飯店愈開愈多,正好反映出香港基層打工仔的生活壓力。

以前,茶餐廳是不少上班族收工後一邊吃飯、一邊喘息的加油站,但在過去兩年,特區政府多次實施禁晚市堂食措施,食客絕跡,做外賣生意的兩餸飯店開始大受歡迎。售貨員黃小姐表示,她和不少年輕朋友都吃兩餸飯,又便宜又飽肚,不覺得老土。家庭主婦鄭太也說,以前買兩餸飯的,多是上了年紀的人,現在成了潮流,多了年輕人捧場,其實兩餸飯的食物水准不比茶餐廳差,價格不高種類多,都很劃算。

不過,香港的兩餸飯專門店快速發展,也和香港獨特的文化有關。香港曆史文化研究會會長葉德平博士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生活節奏快,許多人下班很晚,有時想節省時間,就直接購買兩餸飯,這讓港人以經濟實惠的價錢,就能夠吃到多種家常菜。

日本增加三成種菜愛好者

由於疫情和世界局勢變化,日本物價不斷上漲,超市的菜太貴,許多日本人幹脆自己種菜。日本搞家庭菜園的人近三成都是從疫情後才開始的。

陽臺、小院子、農場租賃的土地都可以種菜。日本人在家庭菜園中最常種植的蔬菜包括番茄、黃瓜、茄子、青椒、蔥、秋葵、薄荷、毛豆、土豆等。其中,番茄以高票穩居第一,筆者認為這與它動輒一個120日元(折合人民幣約6元)的身價有關,看來自己種菜才能實現“番茄自由”。

1653446801(1).jpg

有網友表示,“餃子用的自己種的韭菜,鮮嫩多汁,非常滿足”“種茄子的第17天,每天都能感受到它的成長”“可以吃到新鮮美味的蔬菜,又能減少家庭支出”。此外,家庭菜園還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提供了與鄰裏溝通交流的機會,“院子裏的蔬菜開花結果時,附近的人路過看到會說,今年開的也很漂亮啊,這讓我很有成就感,為了每年都讓大家看到漂亮的菜園,我會繼續努力”。其次,加深了親情。“孫子來看我時,我們一起去菜園拔洋蔥,孫子很開心”“父母每年都會給我們郵寄家庭菜園的新鮮蔬菜,大人孩子都愛吃”。

如果想成為“菜園達人”,有專門的資格考試。日本園藝協會舉辦的函授課程——蔬菜栽培講座,不僅可以教你多達150種蔬菜的專業栽培技巧,你畢業後還能獲得“美味安全蔬菜栽培士”證書。往期學員表示,以前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種植蔬菜,通過聽講座掌握了堆肥和土壤的專業知識,現在每年可以收獲30多種蔬菜,送給親朋好友,大家都非常開心。家庭菜園不僅可以提供新鮮的蔬果,更重要的是能從中獲得成就感與放松。

除了參加專業培訓,還可以觀看相關節目,了解更多專業知識。日本電視臺NHK就推出了一檔節目,邀請藝人們一同體驗家庭菜園種菜,並由專業講師針對種菜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做出解答,還有蔬菜料理大師為大家講解家庭菜園常見蔬菜的烹飪方法。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