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圍塔漏斗:世界最大、唯一人居地質漏斗,神秘的不可知之地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2-04-20

【亞洲文旅網訊】晨光以30度角穿過雕花的木窗,打在農舍的床上,睜開經過充足睡眠的雙眼,透過負氧離子豐富的空氣,看得見藍天白雲。這是圍塔村的一個春日早上,推開房門,蝶飛蜂舞在房屋四周黃澄澄的油菜花上,村落內黃色的泥牆訴說著歲月的痕跡青色的瓦頂飄起嫋嫋炊煙,長滿青苔的石階上農人扛著鋤頭走過,目光及遠,四圍青山為障。誦之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但是,位於中国四川蘆山縣雙石鎮的圍塔村,絕不僅僅是一個“四川省最美古鎮古村落”,1600萬年的地質運動、地球的滄海桑田歷程,為位於北緯30°上的圍塔村,鐫刻下一個世界之最的標籤。

世界最大的地質漏斗,一組直觀的數據也難以形象地讓人在腦海中,浮現圍塔漏斗的樣貌,圍塔漏斗的發現,是一次科學考察後的意外收穫。


2000年3月,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專家,蘆山縣相關工作人員、當地老鄉到雙石鎮毗鄰的龍門鄉龍門溶洞考察探險,專家發現龍門溶洞不是常見的碳酸鹽岩類(喀斯特)洞穴而是發育在白堊紀巨厚礫岩層中的洞穴系統。這一發現,令人驚歎稱之“這實屬世界罕見”。

龍門溶洞

2001年專家在對照1∶50000區域地質地形圖時,意外發現龍門溶洞旁邊有一塊呈耳朵狀的巨大凹地。經過長時間的圖上分析以及對當地獨特的地質地貌特徵研究,斷定這個總面積近10平方公里,被稱為圍塔村的巨大凹地極有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地質漏斗,科學發現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擦出了緣分的火花。

後經兩個多月的現場實地考察,專家斷定圍塔村就是一個大漏斗而且比此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漏洞。——四川興文漏斗大了近10倍經過測量,圍塔漏斗容積96億立方米,漢源湖的容積為50億餘立方米,圍塔漏斗大約能裝下1.9個漢源湖的水量。

更讓人好奇的是漏斗是怎樣形成的,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漏斗的形成並不玄乎,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工程,而是一種漫長地質作用的結果。

簡單地說圍塔漏斗位於降雨量豐富的地區和青藏高原隆起區邊緣,導致區域地表水系非常發達。在各種地質作用下通過地下河流帶走地下礫岩層中大量的可溶物質,於是地下空洞瘋狂擴張層間崩塌頻繁發生,地面因此不斷下陷從而造就了這個舉世罕見的地質漏斗。至今圍塔漏斗依然在悄無聲息地運動中。

圍塔漏斗內,1000多人繁衍生息,他們生活在“世界之最”。他們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居住在地質漏斗內的人,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熟知漏斗地表的每一寸土地,對這裏的“漩坑”瞭若指掌,知道有的“漩坑”如同豎井,深不可測。(即落水洞,地表水流入地下的進口,表面形態與漏斗相似)

據統計圍塔漏斗內有大小上百個規模不等的“漩坑”,直通地下,連接著溶洞、地下暗河等那裏有一個“不可知之地”。

溶洞內外,儼然兩個不同的世界,洞內黑暗、潮濕、恒溫。安靜得連空氣都幾乎靜止,與圍塔漏斗一山之隔的龍門溶洞是成長於白堊紀時代的礫岩溶洞。與圍塔漏斗相連,為已經初步探知、尚未徹底探明的巨大洞穴群。初步估計面積在80平方公里以上,洞穴長100公里以上。

洞內主要景觀有金牛廳、步金殿、龍鎖關、金沙巷等。另有洞中飛瀑、天光銀柱等自然奇觀。所謂天光銀柱是龍門溶洞有洞與地表相通。白天,陽光從地表照入洞內,晴天是金光閃閃,陰天時猶如水銀穿洞,洞內有多層洞水空。200米以下的地方有色彩斑斕的原始礫岩河床和長流不息的暗河。

圍塔漏斗的發現者之一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楊勇,為探尋地下暗河的流向規律,曾試圖用橡皮艇沿著地下河漂流,但終因洞體束然擠壓,洞頂貼水,只得遺憾收船龍門溶洞中洞連洞,沒有人能說清楚這裏究竟有多少支洞。也沒有人能說清楚這裏的洞有多長,一切都只能是估計。

地下水彙聚而來的下游水系,在黑暗封閉的洞穴、神秘的地下世界並非死氣沉沉,很多看起來與地表生物相似。身體形態卻又不盡相同的物種棲息其中,代代相傳。龍門溶洞內曾經發現一批白魚、白蝦,它們基本都是白色的,或者無色透明的,其眼睛已經退化。

還曾有人在圍塔漏斗發現6個腳趾的“碩鼠”,洞穴裏的生命,是如何在黑暗中生存的?

生活在龍門溶洞內的生物不少科學家將洞穴動物分為真洞穴動物、好洞穴動物、偶穴動物三大類。龍門溶洞內發現的白魚、白蝦屬於真洞穴動物的一種。

至今對圍塔漏斗地下世界的科學考察還沒有起步。但白魚、白蝦的發現能讓科學家猜想一個神秘的地下生態系統,既然進到洞中就必須適應黑暗的環境,多數動物的軀體構造和生理特徵發生明顯變化。生命的歷史本是一個進化的歷史。然而在洞穴的無光區,生物的演化史逆向進行它們的一些器官退化掉了:最明顯的就是眼睛的退化和體表的白化、透明化,它們都是依靠靈敏的觸覺感知環境。

洞穴環境穩定能保存許多古代生物,為人類留下珍貴的物種和遺傳資源科學數據顯示全世界已經確認約7700 種洞穴生物。可以慶倖的是影片、電視劇中描繪的洞穴怪物、史前大型動物在洞穴中出現的概率基本為零。更高等級的大型動物在洞穴中難以獲得生存的食物。

離開神秘的地下世界讓我們回到陽光明媚的圍塔漏斗地表。岩溶漏斗是一種自然奇觀,讓人們對大自然造化功力無限遐想。如今,圍塔村的村民夢想著這裏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

留得住鄉愁的美麗新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生活。並不是這個新時代的農民理想,記載於史書、刻錄於石碑、流傳於民間的些許輝煌。成為如今圍塔村和社會共同進步的注腳。

“圍塔”按照中國自古以來村落命名的習慣,它本應是一座圍著高塔而建的村落,現在的圍塔村,高塔的蹤跡難尋。據介紹,圍塔漏斗中曾經有座塔,被四周山頭包圍下層為石條扣成,上層為磚。塔外有30多米長、兩米多高的牆,塔高約40米分六層,每層為正六邊形。每角尖端懸掛一個銅鈴,風一吹動,銅鈴齊鳴,全村都能聽到。據《四川通志》記載,此塔重建於清鹹豐二年(1852)“為鎮風水之寶塔”可惜此塔毀於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現在僅可看到塔基座的基本輪廓。當年見證古塔倒塌的老民兵連長介紹,土堆下還有殘存的塔基。令人稱奇的是塔基正好位於“大耳朵”的中心點上,也可算是圍塔的地理中心。古人當時是用什麼方法,準確地計算出圍塔的中心點的。這是個不解之謎。

圍塔村內至今尚保存有不少的古代石刻,最著名的當數獅灣組獅子山上的一對大石獅。這對大石獅就山原地雕刻,其中一只已完工,造勢雄偉生動,另一只不知何故半途而廢

受山體、河流等自然因素限制,圍塔村的建築群呈帶狀分佈。空間層次結構較為清晰形成“山-居-林-田”的格局。漫步在圍塔村,放眼望去。只見屋舍星布漸緩的山坡間。分佈著山溪、梯田、茶園、林地、池渠。雞鳴犬吠,生機勃勃。 安居樂業的圍塔村圍塔村也曾有過值得稱道的歷史通過對《蘆山縣誌》與《天全縣志》相關記載的分析。不少專家認為圍塔村在明朝永樂年間作為太平縣的縣治而存在,管轄著東至邛崍、西經碉門通往瀘定嵐安的茶與食鹽的運輸道路。那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修築茶馬驛道的川藏線部分,通行期間需要繞過銅頭峽、大岩峽兩道天塹。在永樂年間,為歌頌盛世太平這條通商、朝貢之路最為艱險的地段,改稱“太平驛”。隨著太平驛上通商貿易的日益繁榮,縣治圍塔村中建立起一座為方便過往商旅休息的驛站——太平古城。

對於這座城池的記載,古書上只有零星的隻言片語,但仍然可以想像到圍塔村曾經的繁榮。然而,這座古城卻在朝夕之間忽然消失,只留下尚未鑿刻完成的石獅。與被黃土掩蓋的破壁殘垣據分析,地處龍門山斷裂帶上的太平古城的消失。與一場地質災害有關。在《蘆山縣誌》手抄本中就有關於“噴石百里,壓死居民無數”的記載。如今,遺留的大青石板路顯示出當年圍塔作為茶馬官道重要驛站的輝煌。

圍塔村內,兩棵需要五人合抱的麻柳樹,在春日陽光下,舞動著嫩綠的枝葉這兩棵300 多年樹齡的古樹,依然展示著充滿春天希望的生命力,這是圍塔村的象徵。

漏斗內相對封閉的空間形成圍塔村特殊的生態環境,由於接受與一般地表完全不同的光照條件,圍塔漏斗內發育著罕見的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植被類型豐富。而山、水、洞多種景觀相組合,風光更佳。

新時代這座古村落也在思考著生態發展的新路徑,結合實際圍塔村形成以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為主。旅遊產業帶動的多業發展格局通過深度挖掘圍塔村的人文、生態、旅遊資源潛力,進一步美化村容村貌、提升村風文明、將圍塔建設成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光休閒避暑村。

神秘的圍塔等待更多人前來探索。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