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囿於市井 而向山海 | 都江堰文廟山街散落的鐘毓文氣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2-04-18

【亞洲文旅網訊】囿於市井 而向山海——文廟山街

1.jpg

胭牆青磚,街折車慢,梧桐與文氣鄰山。

如果沒有下山的行人,會認為公園停車場是書院街的盡頭,只是盡頭也是徑直上山的路口。山下的聞妙茶館隔著下麵館,平仄相間似的屋簷下的櫥窗幾淨,晨光掠過熙攘,麵湯被染得金黃。

路牌指的是一個地方,或暗示著一個遇見。街口對面是舊屋改出的小吃店,樹藤纏繞,花開三季,店家正在泡茶,畫廊趁著光影橫斜鋪展出紙硯。山風迎面,老儒抽著煙,說是年歲願被筆墨妝點。

雅人四好,不覺山野清淺。

2.jpg

山以文廟之名,街以山之名。街口塗鴉的牆的院子種著山茶花,斜陽倒影,門前的一排綠植與人們一樣內心向陽。文廟山街本依山勢而建,房屋不高,站遠來看,層層疊疊的房屋倒像山的一部分。

山,也更完完整整。

3.jpg

4.jpg

5.jpg

藏於山林的房屋更像漫畫,不知道是樹在屋裏,還是青瓦種出的葉綠似的雲朵。穿過房頂的樹枝見證遷徙的歷史,不是參天的古木,卻掩映著清晨的鐘聲清越,也掩映著居住於此的陽煦山立。

對聯燈籠的民居的門的對面,是一道曾經的校門。民國十七年,灌縣第一所縣立初級中學校改建於文廟,不再祭祀,學署稱為學校。

不同於坐北朝南的慣例,文廟坐西向東,屹立正中的萬仞宮牆像一道寬長的紅的屏風,似隔非隔於來來往往的學子的春夏裏。

6.jpg

尋常的上山的路也許只有一個方向,山街並非往常。白色的文廟裏一號旁是憶昔的小樓,落地窗印出蔥郁風光。李咖啡在山南的道路的轉彎,綠青色的牆上是店家關於的自我的介紹,遊人為背景地拍照。

山坡的盡頭是另一座山。前人認為龍躍於山、斯文在茲,稱此為盤龍山。秋天裏,落葉堆積,老樹風呤,素琴金經,應運而生的魁星閣矗立山頂,與城南奎光古塔遙相呼應,像岷江流淌,祈學運流長。

7.jpg

川內多塔,與寄意有關。

明末清初四川戰亂頻繁,湖廣填川。清光緒年間,承平禎祥,終出了狀元。魁星便是魁宿,主宰文章興衰,城北建校居多,皆因山頂有塔,人傑益盛。山也稱文筆山。

步行遊山棧道,是都江堰景區的二王廟的去處。以魏晉南北為界,林中的歇山亭拭去邊防要塞的作用,而現亭前志清意遠,環山的路,晚風拂曉,十字街頭送故交。

以前,山下的北街小學是清代的考棚的舊址。

8.jpg

可以經過不同方向的斜坡,有一個消逝的文廟山街102號。初始一位抗日將領居住於此,現院落三進,苔痕草色。居於此處,不在山高,心也很靜。

斜坡也是岔口,左行而上是一條悠長的山路,像時間錯落的房子住著報社退休的老員工。薄暮閒暇,敘幾個當年,聊過錯待歲月。

獨小而致的舊屋無違地佈局於兩旁,有一些炊煙,有一些寂靜,有一些卻封塵於歷史的遷徙裏。越過平折的磚石小路,順著潺流溪壑,會到山頂。山頂,恰好連接山的兩側。

一側是玉壘,一側是靈岩。

9.jpg

山頂有戶籬笆紮滿楠楨成列的人家,住著比年紀還深長的沒有門牌的木頭房子。籬外花草叢生,院裏自然質樸,主人養著一只狗,屋簷一幾一壺,柵欄門是外延的唯一的門。門前的斑駁的牆上有行楷的毛筆。

上面寫著:文廟山街74號。

10.jpg

住山頂,會被城隍廟的暮鼓晨鐘喚醒。塵埃霧海,眼裏有詩,仿佛山下書院街的六莊私塾與岷江書院還在,文廟講壇剛開,國畫老師正裱畫。偶有穿林打葉聲,像風聲,也像書聲。

木屋的後面原是明代的城垣,從西街延伸,直至小擂鼓坪與玉壘山,關內連作一片,古時以禦外敵。遠峰玉壘閣巍然依舊,旗風颯颯,小擂鼓坪烽火狼煙似在,破竹以待,將軍不下馬,各自赴前程。

11.jpg

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世外的主人說方圓半裏寥有人家,已是三代人,山下有房,也有喧囂。山頂容易看清,地形三面依山,像一個底蘊的出口,也像一把陳年的圈椅。立於山頂,囿於市井,而向山海。

午後清風和煦,文廟山街的炊煙燃著書香。有人在半山坡趁著太陽曬著被子,有人在晴風咖啡店外坐著籐椅曬著太陽,有上山的人問下山的人要去哪里,也有位寫生的畫家問圓宿的店家今日煮酒或是飲茶。

店家說:酒也是詩,茶也入畫。

12.jpg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