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七月暮色文學氣息濃

作者:佛琳    来源:大公報    发布时间:2018-08-07

20180807031655369.jpg

圖:《與西西玩遊戲》是一闋劇場詩篇

浪人劇場大部分作品都是原創劇,並以香港文化及文學作為創作起點,故此不少本地作家或其小說,都曾被該團改編搬上舞台。將文字演繹成戲劇,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怎樣將原文的意念打造成可觀賞的表演,也就是戲劇家的再度創作。浪人劇場於香港文化中心劇場演出「七月暮色」,當中包含兩齣題材和風格不一的獨幕劇,文學氣息濃烈,劇場意象豐富,令文藝愛好者感受至深。

詩化演繹《與西西玩遊戲》

早年已聞名的本地作家西西,其作品滿載暗示、象徵和詩化的文字。吳景隆編劇、譚孔文導演的《與西西玩遊戲》,並非將西西任何作品搬上舞台,實際是將西西的創作風格,融會於該女作家患上癌症的治療過程當中,繼而探究女性獨特的生命歷程。

舞台上三位女表演者(溫玉茹、黃雪燁、趙鷺燕)分別是不同時期和心態的西西。溫氏一直處於舞台中心位置,彷彿是病榻上備受病魔纏繞的患者;黃氏是充滿音樂感的歌者,以節奏表現詩的韻律;趙氏充滿人文關懷,對那些由現場觀眾參與飾演的病者,展示無限憐憫。對於愛戴西西的讀者及觀眾,尤其會感受到溫氏身體語言的變化過程,例如她的軀體逐漸衰弱,以至後期只能以左手將橙皮剝開進食。

《與》劇不單將西西的部分作品融會於表演當中,另外亦展示了編導的兩種不同關懷。首先,黃氏於演出末段唱出已故歌手梅艷芳的名曲《夕陽之歌》,令到因子宮頸癌而逝世的梅氏,與西西的病患同置於一個被關注的層面。再發展下去,喻示女性特定的病症,例如乳癌、子宮癌,都令到女性的身心容易受到折騰。另一方面,導演在背幕以粉筆預先寫着多個艱澀而不常用的中文單字,再由表演者逐一解說。原來那些單字全與病痛或病理有關,讓觀眾可從文字之間,體會生命與病患之間的無常關係。

全劇雖然沒有特定的戲劇情節,但對於熟悉西西個人及其作品的觀眾,自能產生不同聯想。然而,導演安排了十多位觀眾臨場參與演出,卻並沒有產生任何別具意義的效果。

直擊心靈的《無耳琴師》

譚孔文及胡俊謙根據希臘裔日本籍作家小泉八雲的靈異小說集《怪談》,改編而成演出的《無耳琴師》,是一個直擊觀眾心靈的奇特故事,凝聚了不同國度的文化象徵於一爐,令舞台產生高度濃烈的藝術質感。

芳一(趙鷺燕飾)是一位年輕失明琴師,他能彈奏出極具感染力度的琴音,卻未能洞悉自己內心深處的慾望。和尚(胡俊謙飾)將落泊的芳一帶回寺院,本來希望芳一能夠淨化心靈,不料芳一受到外物引誘,晚上獨自外出為客人獻藝,受到厚待及讚賞,令到芳一內心自滿膨脹,鬼魅隨之而來……

導演譚孔文以強烈風格述說奇情故事,並非要求觀眾深入理解劇情,而是藉着不同文化互相碰撞,從而以藝術手法產生淨化心靈的效果。舞台之上,台灣表演者劉宛頤以南管演奏音樂及演唱歌曲。飄渺的琴音迴旋激盪,虛無而具禪意的歌聲像是遠古而來的呼召,喚起觀眾內心莫名的恐懼和疑惑。序幕時另一位表演者展演武士刀技藝,以及芳一與和尚都以日本表演者的形態來塑造角色,各類元素都能融會貫通,發揮東方文化的深厚質感。

導演述說劇情的手法亦與表演互相配合。兩位主要演員除了演繹其固定角色之外,胡俊謙同時抽身以聲音敘述劇情。導演的簡約而靈活調度,令到演員自由穿梭於情節之間,將表演節奏與南管音樂互相融合。胡俊謙飾演的和尚,外在造型和聲線語調都具有沉重質感,但若能將內心感受和對世事的態度更深入詮釋,角色的演出層次將更豐厚。

浪人劇場的舞台意象往往能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文化中心劇場舞台的簡潔布置,既配合了兩個不同內容的演出,又發揮了統一而具象徵意義的效果。舞台頂端懸吊的巨大鏡子,反映着《西》劇各位睡在被褥上的即場參加者,以及《無》劇由小型燈飾裝置成的日本石燈籠,另一方面,巨大鏡子反映着舞台下的現實人生,將虛幻與真實互相對照,亦讓觀眾自行探索內心深處的感觸。

(浪人劇場供圖;攝影:Cheung Chi Wai)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