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王光祈:中國近現代音樂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1-09-01

微信图片_20210810152300_副本.jpg

題記: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少年中國學會”創始人之一王光祈,是五四時期著名的愛國主義社會活動家、民主革命先驅、中國近現代傑出的音樂理論家、音樂史學家、中國近現代音樂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即積極學習、傳播、研究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其歷史的貢獻不可磨滅,永載史冊。

光緒十六年,王光祈出生在溫江縣維新鄉(今天府)小河村。

王光祈生不逢時,幼年家道已衰落,母親羅氏依靠做手工和出租鍋廠微薄收入維持家用。王光祈父親王展松,字茂(夢)生,光緒年間秀才,曾在清廷供職,後返溫江縣維新鄉經營鍋廠,於王光祈出生前兩月,病死四川隆昌旅途中。

王光祈祖父王再鹹(澤山),清鹹豐二年舉人,殿試未中,留在京都執教八旗弟子,為京中名士。 

王光祈(1892~1936),字潤玙,筆名若愚。王光祈生下來就未見到父親,但母親羅氏出身“書香門弟”,王光祈從小即隨母識字念書。王光祈9歲時在三官廟私塾(現慶豐小學)就學,受私塾老師蔣春帆的影響。王光祈後轉至溫江文廟北社學巷私塾老師黃玉珊處讀書,受益頗多。

清光緒三十三年,王光祈祖父王澤山的門生趙爾巽調任四川總督,趙爾巽念及舊情,將王光祈母子接到成都,資助15歲的王光祈進入成都第一小學堂高年級讀書。清宣統元年,王光祈考入成都四川高等學堂分設中學堂丙班讀書。

王光祈與同學郭沫若、李劼人、魏時珍、曾琦、李璜、郭有守和丁班的才子周太玄最為接近,引為知己。並效仿劉、關、張桃園結義,在菱角堰周太玄家結拜為兄弟,還說“在此國家存亡之際,不為國分憂,非丈夫也。”

王光祈是丙班的高才生,他在這裏找到了一群志趣相投的同學,如後來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旗手的郭沫若,“少年中國學會”創始人之一、著名生物學家、科普作家、翻譯家、教育家、政論家、社會活動家和詩人周太玄,“中國的左拉”、著名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李劼人,獲雙重博士學位、被稱為我國數學界“八大金剛”之一的魏時珍(魏嗣鑾),我國著名史學家蒙文通等,真可說是人才濟濟,群星璀璨啊!

清宣統二年,王光祈由其母羅氏作主與溫江縣鎮子鄉羅次玙結婚。

1911年,辛亥革命暴發,王光祈以高昂的熱情,積極投身辛亥保路運動,參加罷課等活動,非常活躍。辛亥革命勝利,他立即剪掉髮辮,表示堅決與清王朝決裂。

1912年春,王光祈畢業於成都府中(現石室中學)。辛亥革命成功後,四川不少青年為了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紛紛奔向北京、上海等地。

王光祈和周太玄早已相約,決心飛向茫茫的天宇,去試一試自已那羽毛未豐的翅膀,無論怎樣困難,都要力爭實現這一願望,周太玄、魏時珍出川去了上海。王光祈前往重慶,在曾琦等所辦的《民國新報》任編輯,不久報社停辦,王光祈又返回故鄉小河村,生活極端困難,母親羅氏貧病交加去世。在艱苦的生活中,他仍然勤奮學習經史和名家詩集,常與溫江有志之士交往,相互唱和,縱談時事。

後王光祈離開溫江到四川瀘縣,在瀘縣道尹署作文書時,給在上海的好友周太玄寄了一封長信。這封洋洋灑灑的長信,陳述了王光祈對那時的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的種種見解和改造舊中國的設想,表達了為國獻身的熱忱。

王光祈和周太玄終於實現了一同出川遊學的宿願,再次在上海聚首,他們都感到難得和可貴。王光祈到上海帶來兩件寶貴禮物,一是李劼人贈送的近照,背面有他即興題寫的詩句,內容詼諧,充分顯示出李劼人的性格。另一件是王光祈過三峽時寫下的《夔州雜詩》,這組抒情詩不僅以它奔放的熱情和憂國憂民精神打動了老友,也以它特有的光彩流傳後代永世不泯。詩雲:

萬裏瞿塘水,

滔滔路不平,

中原還逐鹿,

豎子竟成名!

千載憂難已,

深宵劍自鳴.

直行終有路,

何必計枯榮!

“直行終有路,何必計枯榮!”周太玄默誦著,光祈的精神風貌躍然紙上,他為此崇高精神而熱淚泫然了。後來有人讚譽王光祈“光明俊偉,艱苦卓絕”誠非益美,此時已見其端倪了。

1914年,王光祈為追求理想考入北京的中國大學專門部法律本科,第二年秋,周太玄也到了北京,兩友再相聚,一起走上了一條新的進取之路,並在中國近代史畫版上留下了一個令人注目的色塊---“少年中國學會”。

民國5年(1916年)至民國7年(1918年),經周太玄、李劼人等介紹,王光祈先後兼任《四川群報》《川報》駐京記者,《京華日報》編輯。民國6年夏,通過陳淯介紹,結識《晨鐘報》主編李大釗,以後常在李大釗和陳獨秀創辦的《每週評論》上發表文章,成為該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李大釗稱“光祈是一個能想、能行的青年,極有志氣”。

王光祈從中國大學法律本科畢業,周太玄從中國公學政治經濟專門部畢業,他倆早已看清,邁出校門後踏入的社會是一個渾濁腐敗的社會。

微信图片_20210810152353_副本.jpg

李大釗,被大家看作是一位知心的老大哥和道德方面的典範。他年歲稍長,謙和寬厚,博學深思,又非常愛才,對於奮發向上的小兄弟輩總是熱情鼓勵。他善於聽取和綜合別人意見,氣魄宏偉,富於感召力量,一批有志青年聚集在他的周圍。南池子的陳愚生住宅和中央公園便是他們常聚談的地方,北京譯學館南小巷內一所舊屋,王光祈所住的“蓬廬”也常相聚。黑暗的社會籠罩著這批青年的心,他們懷著憤懣,詛咒著官僚軍閥統治下的生活,王光祈把這種生活稱作“鬼生活”。

1917年7月,王光祈和周太玄、彭雲生(後四川大學教授)在陶然亭的寓所裏淺吟唱,

抒發感慨留下了這樣的詩句: 

百年一彈指,

千裏九回腸……

西風吹白露,

秋意已茫茫!

王光祈這種蒼涼的心境無疑也是這群憂心囯事的青年們的共同心境。但他們從未放棄執著的追求,他們研究歷史也研究現狀,研究國外情況也研究國內情況,大家深感振興中華任重道遠,僅靠個人之間的聯繫是不夠的,而必須賦於它一種組織形式,他們開始醞釀成立“少年中國學會”。

1918年6月30日,是北京夏季少有的爽適的一天。陽光從茂密的槐葉間灑下斑駁的光影。一群青年談笑風生地邁進了順治門(今宣武門)外的嶽雲別墅,挺拔高聳的白楊颯颯地發出了歡快的細語,迎接著這群驅走時代寂寞的青年。“少年中國學會”發起人會議在這裏召開了,參加者有李大釗、王光祈、周無(周太玄)、陳淯、張尚齡、曾琦和雷寶菁。王光祈任籌備處主任兼會計,李大釗任編輯,周太玄任文牘。7個發起人除李大釗是北京人,其餘全是成都青年學子,“少年中國學會”的“成都元素”突現。

微信图片_20210810152401_副本.jpg

在會上,熱情奔放的王光祈手棒著他草擬的大綱,以洪亮的聲音念道:“集合全囯青年,為中國創造新生命,為東亞辟一新紀元”,這也就是使中國成為“一個進步的,創造的少年中國”。它最初的宗旨是:“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實學術,發展社會事業,轉移末世風俗。”

1919年5月,王光祈應張瀾之聘和李大釗、瞿秋白擔任《晨報》編務,在其副刊開闢《馬克思研究》專欄。王光祈還先後擔任四川《群報》《川報》駐京特派記者。

1919年,北京爆發了“五.四”運動,王光祈參加了火燒趙家樓曹汝霖住宅的群眾遊行隊伍。當天撰寫通迅,用專電發回四川成都,傳遞反袁護國鬥爭和五四運動情況。在此期間,王光祈向成都發出的通迅和文章共達50餘篇,促使“五.四”運動的烈火在四川熊熊燃燒。

“少年中國學會”經過一年的籌備期,1919年7月1日,在北京的學會成立。大會上,李大釗提議把學會的宗旨改為:“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從而把學會向前推進了一步。

學會選舉王光祈為執行部主任,負責主持學會工作。由王光祈起草的“少年中國學會”意見書(即《吾黨今後進行意見書》)提出:“同人等欲集合全國有為青年,從事專門學術,獻身社會事業,轉移末世風氣。”它要求會員:“奮鬥、實踐、堅忍、儉樸”作為立身標準認為“今日政治黑暗,社會腐敗,我們青年此刻雖無知之何,但應集合有志者,樹立風範,徐圖進展……然後始能言改革舊社會”。

微信图片_20210810152252_副本.jpg

著名政治家、教育家蔡元培曾經說過:“現在各種集會中,我覺得最有希望的是‘少年中國學會’。”這個學會是以網羅天下人才著稱的,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後來的共產黨員張聞天、毛澤東、鄧中夏、沈澤民、黃日葵、惲代英、高君宇、趙世炎、楊賢江、侯紹裘等都是這個學會的重要成員。此外還有不少著名的文學家和科學家出自“少年中國學會”,如文學家朱自清、李劼人、田漢,古生物學家楊鐘健等。

經王光祈介紹加入“少年中國學會”的就有毛澤東、張聞天、惲代英、趙世炎等,這些人後來都成了中國如雷貫耳的大人物。

王光祈在主持“少年中國學會”工作同時,還負責編輯出版《少年中國》《少年世界》兩種雜誌,對當時的思想界和文化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少年世界》先後發表了李大釗、黃日葵、羅學瓚、王若飛等人宣傳馬克思主義和介紹勤工儉學的文章,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運動時期會員最多、活動時間最長、影晌深遠的青年社團之一。

王光祈是“五四”運動時期名噪一時的“工讀互助團”的創始者、組織者。他幻想通過“工讀互助”建立一個“人人做工,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會。“工讀亙助團”得到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等社會名流的支持和讚賞,毛澤東除列名“上海工讀互助團”的發起人之外,還準備去湖南仿辦。

“少年中國學會”創建和發展的過程是一個艱難探索的過程,用王光祈的話來說:“戰後的世界潮流是變遷最激烈的,因之青年思想也是變遷銳進的。故本會會員有偏重國家主義的,有偏安那其主義的,是不能一致的,亦不能強同的”。在這個團體裏,馬克思主義者希望通過它研究馬克思主義和擴大影響,進行革命活動。

人們雖然都嚮往著一個簇新的少年中國,都渴望改革,可是這個少年中國究竟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國家,通過什麼樣的道路才能實現,他們各有各的想法。直至,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才為振興中華,建立新中國,新社會,作出正確的答案,找出正確的方向。

1920年4月,王光祈在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吳玉章和張瀾先生,以及旅歐人士的支持下,以北京《晨報》、上海《申報》《時事新報》特約通訊記者的身份與魏時珍等從上海啟航赴歐留學。並在赴歐途中寫下《去國辭》,用鏗鏘優美的語句謳歌了這種“少年中國”精神。他在這首歌的序言中說:“在旅途中,每當夕陽西下,海波不興,同人輒斜欄杆,歌唱一曲,以度海上寂寞之生涯。”

山之崖,海之湄,與我少年中國短別離;

短別離,長相憶,

欲洗污濁之乾坤,只有滿腔之熱血,

唯我少,誓共休戚。


山之崖,海之湄,與我少年中國短別離;

短別離,長相憶,

願我青春之中華,永無老大之一日,

唯我少年,努力!努力!

這裏的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一顆熱血澎湃的年輕的心,它繪出了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青年一代奮發有為的面影。

王光祈和魏時珍經過30多天海上生活,於1920年5月,來到早在1919年即到巴黎近郊一個破落戶舊日放馬車的房屋居住的周太玄、李劼人、何魯之、李璜相聚。由於少年中國學會規定他的成員必須選擇一種學科作為自已奮鬥的目標。王光祈更去德國法蘭克福,一面學德文,一面攻讀政治經濟學。

微信图片_20210810152321_副本.jpg

1922年至1923年前後,“少年中國學會”內部關於“主義和學理”的爭論,無論在正式的大會或少數會員的集合和日常接觸中,都發展到了異常尖銳的程度。

“少年中國學會”後來不可備免地分裂了,可是身以立志振興中華的崇高愛國熱忱和蓬勃朝氣激邁過一代愛國青年,記載了他們的夢想,留下了探索的足跡,培育了一大批政治家、科學家和文學家,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寫下了他們的英名,永載史冊。

1927年4月,王光祈入柏林大學音樂系深造,歷時7個學期。

1933年10月,王光祈受聘於波恩大學東方學院,擔任該院中國文藝課講師。

1934年6月,王光祈以《論中國古典歌劇》一文獲波恩大學音樂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國最早在歐洲為祖國爭得榮譽的音樂家。

他先後發表了介紹中國音樂文化的文章和專著,並為《大英百科全書》《義大利百科全書》的重新修訂,撰寫有關中國音樂的條目。另一方面通過譯著,比較全面系統地向囯內介紹西方音樂文化,用當時德國新興的比較音樂學方法,寫成《東西樂制之研究》《東方民族之音樂》等著作,為我國比較音樂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微信图片_20210810152328_副本.jpg

王光祈留德共16年,生活十分艱苦,以賣文為生,自食其力。他在研習音樂的13年中,論著達34種之多,在囯內出版的約20種。

1936年1月12日,王光祈因腦溢血突發,死於德國波恩醫院,終年44歲。波恩大學立即以校長的名義發出訃告,為他舉行了追悼會,稱他為“一位受有嚴格教育的音樂家”。噩耗傳回國內,南京、上海、成都等地和溫江縣均先後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成都追悼會紀念刋有《公祭王光祈先生啟》,悼文蒼涼悽楚,情深意切,傳誦一時。《華西報》《新蜀報》等報還發表了悼念文章。溫江縣一度將王光祈幼年求學的社學巷改為“光祈巷”。

1938年,王光祈的骨灰由身前好友李劼人從波恩護送回成都。

1941年冬,由周太玄、李劼人、魏時珍和周孟璞(周太玄長子,中國科普學奠基人)等,將王光祈的骨灰安葬在沙河堡菱角堰側周太玄家祖墳地,並豎“溫江王光祈先生之墓”墓碑由周太玄親筆題寫。

1946年,溫江縣各界人士專門在音樂節集會上紀念王光祈。同年5月,溫江縣政府又將王光祈列為鄉賢上報到四川省政府。

1946年,毛澤東和周恩來在重慶國共和談時,宴請民主人士,周太玄三次被請,毛澤東詢及能否恢復“少年中國學會”,周太玄就當時的情況認真作了回答。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曾向李劼人打聽王光祈1938年骨灰運到成都安置情況。毛澤東主席曾兩次囑託陳毅返川時探詢王光祈及其家屬的下落。

1950年6月28日,為召開政協全國委員會,毛澤東宴請了各界人士,科學界有周太玄、李四光、華羅庚等。毛澤東主席再次向周太玄問訊“少年中國學會”的情況。當年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作助理管理員時,由王光祈介紹加入“少年中國學會”,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

1983年10月,王光祈墓碑遷至四川音樂學院內,建王光祈塑像和王光祈碑紀念亭,橫匾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呂驥題寫,兩旁楹聯為:“革命先驅少年中國.蜚聲寰宇音樂名家”,系四川老革命教育家張秀熟所題。

1984年,中國音樂家協會、四川省政協、四川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中國音樂家協會四川分會、四川音樂學院和溫江縣政協等單位在成都發起召開了“王光祈研究學術討論會”。

微信图片_20210810152316_副本.jpg

1986年溫江縣建成“王光祈先生紀念館”和王光祈塑像、毛澤東書信紀念亭(內塑碑石刻有毛澤東當年給王光祈的書信)。

1992年,成都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中國音樂家協會、四川音樂學院、溫江縣政府聯合舉辦紀念王光祈先生誕辰100周年研究會,會後主辦單位出版《研究王光祈先生論文集》。

1998年,溫江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紀念王光祈先生詩書畫集萃》。

2001年,溫江公園新建王光祈音樂廣場。

2002年溫江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輯出版《紀念王光祈先生誕辰110周年》專輯。溫江區政府舉行紀念王光祈先生誕辰110周年系列活動:舉辦王光祈音樂藝術節、王光祈誕辰110周年學朮研討會、編輯出版《王光祈先生事業年表》。

微信图片_20210810152343_副本.jpg

2009年,《王文祈文集》(共五卷)由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出版,四川音樂學院、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政府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為《王光祈文集》作序:《中國近現代音樂學的開拓者---王光祈》文中講:

微信图片_20210810152336_副本.jpg

王光祈是我國“五四”時期傑出的愛國主義社會活動家,也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傑出的音樂理論家,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音樂理論遺產,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王光祈,這位中國近現代音樂學的開拓者,他一生熱愛祖國,勤奮刻苦,奮鬥不息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作者何定鏞簡介

何定鏞,筆名亦兮,成都人,成都商報原副總編輯、調研員,中央黨校首屆全國報紙副刊編輯研討會結業,2004年退休定居溫江。現為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原秘書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紙副利研究會會員、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監事長、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散文學會員、成都市微型小說學會顧問、溫江區作家協會顧問、溫江書院副院長、溫江人物(1949-2016)、溫江區文藝名家、溫江區政協文史研究員。

曾經為生活科學報副總編輯、《科普創作與研究》執行主編、中國美容時尚報總監、四川省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課題戰略研討組專家、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四川省記者文學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四川省報紙副刊研究會常務理事、成都市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成都市作家協會理事。

曾榮獲:四川省九十年代優秀科普作家、四川省五十年來產生的五十位優秀科普作家、四川省資深科普作家、21世紀前十年四川省優秀科普作家並獲金質獎章、四川省科協先進學會工作者、先進個人,主要作品:《初撩霧紗》《影子的誘惑》《行走歐洲》《智慧者的光芒》《科學育兒手冊》《巴蜀武林英豪》《成都文化人散記》等 300多萬字,有若干作品獲全國、部、省市獎,獲全國首屆“書香之家”、四川省“書香文明最美家庭”、成都市“最美家庭”榮譽稱號。

文/何定鏞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