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500餘件克孜爾石窟壁畫20年回家路

来源:光明日報    发布时间:2021-05-12

微信图片_20210512101019.jpg

【亞洲文旅網訊】“這是第一部中國流失海外文物圖像複原研究的成果。”“這是中國學者對龜茲石窟壁畫最新最全最權威的研究成果。”5月9日下午,在上海書畫出版社於北京大學召開的《克孜爾石窟壁畫複原研究》出版研討會上,來自國內的眾多專家學者對這項成果給予了很高評價,認為這是當下對克孜爾石窟壁畫搜集資料最全、學術研究最全面、踐行新時代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最好成果之一,更使中國學者在龜茲石窟壁畫研究上站在了世界前列。

“我終於把它們找回家了。這是我花費了20多年的時間與精力,從8個國家的2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私人收藏家裏找到的,總計500餘件新疆克孜爾石窟壁畫啊。真是太不容易了。”

說這話的人是新疆龜茲研究院研究員趙莉。她的執著與勇氣,令人肅然起敬。

精美的克孜爾石窟壁畫慘遭瘋狂盜取

克孜爾石窟建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7公裏的明屋塔格山懸崖上,南面是木紮特河河穀,古時稱作“耶婆瑟雞寺”,是古龜茲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群,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等齊名。它是中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於公元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它是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61年入選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克孜爾石窟現存345個編號洞窟,展現了公元3世紀末至8世紀末古龜茲文明的輝煌成就。它既可以作為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又是聯系中亞和東方佛教遺跡的紐帶。

走進這個石窟群,看到的是層層疊疊、井然有序的洞窟。包括供養佛像做禮拜用的“支提窟”,僧尼靜修或講學用的精舍“毗呵羅窟”,僧尼起居用的寮房,埋葬骨灰用的羅漢窟等等,這樣完整的建築體系,是世界上其他佛教中心所罕見的。這裏有石窟,有僧院,壁畫、雕像,繽紛滿堂;又有高僧講經,徒眾研習,貴人參拜,淨人勞作於其間,儼然一個佛國世界。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掀起西域探險熱潮,新疆大量的古代遺址遭到毀滅性破壞,很多珍貴文物被外國探險隊劫掠,克孜爾石窟也未能幸免於難。先後有多國探險隊前來克孜爾石窟探險考察,他們都從這裏或多或少地揭取過壁畫,致使克孜爾石窟被“肢解”得體無完膚。

這些被切割而去的壁畫與石窟中仍在牆上的壁畫屬於不可分割的整體。在很長時間裏,歐美及日本學者無法到克孜爾石窟調查壁畫原狀,而克孜爾石窟的學者也很難出國考察流失在外的石窟壁畫,更何況還有很多流散壁畫不知藏在何處,這都嚴重影響了克孜爾石窟壁畫的研究,也阻礙著與之相關的龜茲佛教史、龜茲美術史等許多問題的深入展開。

尋找克孜爾石窟壁畫的艱辛

克孜爾石窟究竟被剝取了多少壁畫?剝取時毀壞了多少?長途運輸中損失了多少?德國柏林民俗博物館賣了多少?賣給了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遺失了多少壁畫?被其他國家劫走了多少?後來文物輾轉到了哪些國家?這些疑問誰也答不上來,卻一直存在於新疆龜茲研究院幾代研究人員的心底。

1933年,德國公布館藏克孜爾石窟壁畫總數252塊,共328.07平方米,出自37個洞窟。長期以來,中外學者都把上述德國公布的數據當作考察隊當年揭取克孜爾石窟壁畫的實際數量。

但事實上,通過新疆龜茲研究院趙莉等專家在洞窟內測量得知,克孜爾石窟實際上被揭取壁畫的面積近500平方米,出自近50個洞窟。由於當時沒有科學的命名和詳細的記錄,一部分壁畫被劫往國外後,其原始位置也出現了張冠李戴的現象。

20世紀中葉,以黃文弼先生為代表的考古學家和以韓樂然先生為代表的藝術家對克孜爾石窟壁畫流失問題開始給予極大關注。1998年,新疆龜茲石窟研究所(今新疆龜茲研究院)為了全面開展龜茲石窟研究,將“克孜爾石窟文物流失研究”列為重點研究課題之一。在霍旭初研究員的帶領下,趙莉承擔起具體的考察研究工作。

1998年秋,德國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館長瑪利安娜·雅爾荻茨首次訪問克孜爾石窟。訪問期間,她提供了一份《德國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館藏395塊克孜爾石窟壁畫目錄索引》和272張黑白照片。這是龜茲研究院研究人員第一次完整地看到德國收藏的克孜爾石窟壁畫,更堅定了他們尋找流失海外壁畫的信念。

2002年9月,霍旭初帶趙莉赴德國參加“重返吐魯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他們在博物館的文物庫房工作了一周,核對了此館收藏的大部分克孜爾石窟壁畫。“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看到克孜爾石窟壁畫,當時我就想,我一定要盡全力將這些壁畫的圖像資料複原到母體上。”趙莉回憶道。

為完成這一艱巨而複雜的工作,趙莉踏遍龜茲石窟,普查洞窟,記錄與測量被剝離壁畫的痕跡,然後與掌握的流失海外的壁畫圖片對比核實,排除自然脫落的部分,十分慎重地確定被剝離的數量。

2011年起,趙莉開始全球走訪收藏龜茲石窟文物的相關國家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實地考察,查閱檔案,獲取資料。她更是花了一年多時間,在收藏流散克孜爾石窟壁畫數量最多的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進行徹底調研。

在充分掌握流散壁畫和國外研究資料後,趙莉將流散壁畫與現存洞窟對照、綴合、對接、複原,以厘清古龜茲人的信仰內涵。

現收藏於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一幅壁畫,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館藏檔案卡記錄此幅壁畫出自現在的第179窟。趙莉通過對壁畫題材內容、尺寸以及紋飾對比考證後發現,此幅壁畫應該出自第4窟。再如,第224窟是目前發現被揭取壁畫數量最多的洞窟,被揭取近百幅壁畫。這些被揭取的壁畫目前散落在世界各地,分藏多家海外博物館,趙莉對這些壁畫都做了調研梳理研究。

流失壁畫回家了

經過20多年的調查研究,趙莉和她的團隊聯合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等海外收藏克孜爾石窟壁畫的文博單位的專家,在充分占有文獻、實物材料的基礎上,通過對壁畫色彩、構圖、內容、題材等深入研究,以嚴密的考證、數字化圖像技術,對新疆克孜爾石窟壁畫現存及流失狀況做了系統的梳理,並進行原位考證和複原研究,准確全面地呈現克孜爾石窟壁畫的整體面貌。

上海書畫出版社與趙莉通過5年的艱辛努力,終於出版了《克孜爾石窟壁畫複原研究》。這本書收錄了當下可知的流散的新疆克孜爾石窟壁畫總計500餘件,是目前為止收錄新疆克孜爾石窟流散壁畫較完整的大型研究性圖集。收錄的圖版達1200餘幅,涵蓋44個洞窟,對洞窟所有被剝離壁畫痕跡進行了測量、記錄。書中圖版部分包括了石窟壁面被剝離壁畫後的現狀圖、脫離了石窟母體的壁畫圖、流散壁畫的原位綴合圖等。同時每一個洞窟繪制有被揭取壁畫平面示意圖,壁畫揭取信息一目了然。書中同時收錄上百幅壁畫老照片、線描圖、壁畫臨摹圖,是研究已遺失壁畫的重要成果與資料。書中文字部分詳細著錄每一幅流散壁畫的尺寸、位置、內容、收藏地等。

新疆龜茲研究院研究員霍旭初認為,《克孜爾石窟壁畫複原研究》的出版,一方面使我們看到了大部分洞窟的原貌,領略世界文化遺產克孜爾石窟原有的藝術風采;另一方面將流失的克孜爾石窟壁畫納入龜茲石窟藝術總體研究系列之中,用古龜茲藝術文化思想研究的新理念、新途徑審視流失壁畫的真實內涵,成為龜茲石窟研究向縱深發展的重要部分。

北京大學教授李崇峰認為,這部學術專著,既是流散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的完整檔案,也是研究石窟、佛教藝術和龜茲文明完整的基礎性圖像文獻,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認為,在充分占有實物資料和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圖像綴合等方式,讓每一塊脫離母體的克孜爾壁畫找到了它們的“家”。這部專著,不僅使克孜爾壁畫恢複了原來面貌,糾正了長期流傳的錯誤,還為龜茲佛教圖像學的研究提供了准確的圖像依據。


紫荊1997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