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蒙古族到底過不過清明節?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0-04-02

【亞洲文旅網訊】蒙古族自古有祭祀祖先的習俗,沒有專設的祭祀日期和清明節的習俗,如果有人去世了,出殯的第3天、7天、21天、最多49天,到逝者的葬地前按照蒙古族的習俗撒鮮奶祭祀。然後一周年、三周年去祭祀,往後就很少去祭祀了。偶爾路過祖輩們安享的地方都會下馬,拿著隨身攜帶的食物去祭祀磕頭禮拜。因為蒙古族是遊牧民族,沒有定居點。早在上世紀50年代前蒙古族幾乎都是“胡德勒胡”(野葬),隨著社會的發展,蒙古族也逐漸步入定居生活。生態環境的變故、野生動物減少,慢慢的野葬改為“烏斯格胡”(火葬)和“奔巴勒胡”(土葬)。這樣以來也有了有日期的祭祀活動,不同地區的蒙古族也略有不同的祭祀差別。

微信图片_20200402101255.jpg

科爾沁,郭爾羅斯、通遼、杜爾伯特和阜新蒙古貞地區的清明祭祀趨於相同;清明節要到祖墳上添土祭奠。添完土後,共同喝稀粥,吃布胡勒(全羊),然後到附近打獵。在興安盟,清明節當天吃烏審肉(冬季留存的肉),同時分送給鄰居,清明節前後3日上墳祭祖。拉善衛拉特是雖然行政上是內蒙古,但是阿拉善蒙古人屬於衛拉特蒙古,基本上沒有人過清明節,而僅僅是鄰居鄂爾多斯部卻是過清明節的,從這點來說阿拉善衛拉特和鄂爾多斯部是文化的分水嶺,阿拉善以東就是農牧混合文化區,而從阿拉善往西就是衛拉特遊牧文化區,所以有人過,也有人不過。

微信图片_20200402101257.jpg

如果非要說過的話,對於衛拉特來說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假期而已,沒什麼太多的文化內涵;呼倫貝爾的巴爾虎人,是不過傳統意義上的清明節的,他們會選擇在寺廟念經悼念先人。新疆蒙古族人是不過清明節,而是,會選在每個月農曆的8號15號30號去當地的廟裏祭拜喇嘛念經悼念先人;赤峰的蒙古族在清明節那天點朱拉(佛燈),像祖先安葬的地點拜三下或過去燒柴草獻一些奶食品。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勢的發展,科爾沁地區的傳統祖先祭祀儀式也日趨簡易化。與外界文化上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大量的新潮外來的文化的湧入,使得民族傳統祭祀習俗正面臨一場深刻的、現代化的革命與挑戰。面對多元化文化沖擊、面對各種流行的風格、民族語言文化的日漸式微,蒙古傳統祖先祭祀能否協調處理好現代化(文化邊緣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顯得至關重要。

微信图片_20200402101303.jpg

要是過清明節的蒙古族,那一天各家拿著自己准備好的祭祀食物(鮮奶、奶食、熏香、炒米、磚茶、炸果子、酒、糖等素食)到先人們安葬地拿著祭品,順時針轉三圈後用火焚燒方式祭祀,這個也叫“橫秀”,然後磕頭行禮,探望時不大哭。在墳地的一邊壘石頭作為標志,這樣記號來年能准確的找到自己家族的墳地。自古以來嚴禁動土、拔草、汙水的蒙古族人們每年就在清明節的那一天文明掃墓的方式祭祀已故的親人,從不動土汙染環境。

蒙古帝國時期可汗的安葬方式,墓穴之深,一般在九尺以上。在挖墓的時候,將挖下的草皮放到一邊,等把去世的人埋好,再將草皮移回。不久草還在原地繼續生長,與周圍草坪沒有什麼差別,所以用這種方式喪葬的人的墓地輕易找不到。為了記住墓葬的地方,通常埋葬的時候,當著一母駝的面,將其駝羔殺掉,一同埋葬。一年後祭祀找墓地的時候,就帶著母駝到駝羔被殺之地附近,母駝站立昂首哀鳴之地便是墳墓。蒙古族和其他民族清明節飲食方面有所不同。蒙古族主要以素食為主,吃阿木蘇(福膳),(用大米、黃油、葡萄幹、棗等素食做成的食品)來沉重紀念已故的祖先。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推薦閱讀

  • 蒙古族女畫家周娜向布達拉宮捐贈藝術作品

    11月15日,蒙古族女畫家周娜藝術作品捐贈儀式在布達拉宮西印經院舉行。西藏文化廳布達拉宮管理處處長覺單、中共西藏旅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李東曲才讓等20餘人參加了捐贈儀式。儀式上,布達拉宮管理處處長覺單向畫家周娜女士頒發捐贈證書、敬獻了哈達。

    亞洲文旅網 2023-11-16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