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旅網訊】在今年(2020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World Wetlands Day),緬甸聯邦政府宣佈將茵萊湖野生動物保護林地區劃入東亞—亞澳候鳥飛行的網路路線地區(EAAF),其代碼為EAAF 147。
對此,林業局局長吳尼尼覺(U Nyi Nyi Kyaw)表示,茵萊湖地區擁有不同的多樣生物物種,生態環境也十分良好,該生物保護林區為當地的20多萬民眾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及良好的生活環境。如今規定茵萊湖野生動物保護林區成為緬甸第六條飛鳥們的飛行網路路線,這是十分值得高興的一件事。這不僅有益於長期保護當地的水鳥生物,對濕地資源的利用也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國家方面也將繼續規劃新的候鳥飛行網路路線。
據瞭解,劃定候鳥飛行路線區保護這些候鳥,維護該地區民眾的長遠利益來說只是一個開端。東亞—亞澳地區候鳥們飛行路線合作保護網路組織(East-Asian Australasian Flyway Partnership 簡稱EAAFP)將繼續觀察研究,向民眾們進行宣導工作,交換有關訊息,這些工作要長期不間斷進行下去。“EAAFP組織在維護飛鳥們飛行路線及進行濕地保護工作方面將與緬甸政府進行合作。”EAAFP的執行委員會的主任Doug Watkin這樣說道。
茵萊湖是位於緬甸東部撣邦高原上的一著名淡水湖,為緬甸國內的第二大湖。茵萊湖野生動物保護林區的面積達到53000公頃,包括因萊湖、珊開(Sancar)湖及莫別(Moebye)水壩。在這地區有熱帶森林、山地及溫帶常綠林等多種自然林區。在沿湖地區也有沼澤林地、腐土、草地、耕地等各種不同的土地資源。
在茵萊湖保護林區東亞—亞澳候鳥飛行路線一帶,屬於候鳥的水鳥種類共有75種,總數達到2萬多只,這林區可說是飛鳥們長途遷移時重要的一處“中轉站”。這當中有許多珍稀飛禽,例如大鷭、鷺鷥(俗稱水老鴉)、東方麻鷸、褐頭鷗鳥、黑翅長腳鷸等,其中有的飛禽已被定為是有絕種危機的鳥類(例如赤頸鶴)了。
茵萊湖保護林區中還有不少魚種,其中民眾稱為Nga phein(學名Cyprinus intha,是一種金色鯉魚)的魚種是當地著名的魚種,也被人視為是茵萊湖、茵達民族的象徵。
為保護這裏的眾多生物及生態環境不遭到人為的破壞,1985年時就成立了這茵萊湖野生動物保護林。2013年時被定為是東盟自然遺產公園區(ASEAN Heritage Park),2015年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組織選為人與生物圈地區(Biosphere Reserve),2018年時被選為世界濕地地區(Ramsar Site)。
在緬甸,包括茵萊湖在內,已劃定了6處飛鳥飛行路線網路地區(Flyway Network Site),分別為:莫允基(Moeyunngyi)野生動物保護林、美女島(Mainmahla Gyun)野生動物保護林、莫達瑪海灣、(位在若開邦的)Nattha Gyun及Mayyu Gyun、茵都基(Indawgyi)野生動物保護林及現在的茵萊湖野生動物保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