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一篇名為《月薪三萬卻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的文章刷爆社交網絡,也讓原本有些陌生的“海外遊學”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文中家庭的暑期總花費為3.5萬元,其中,僅“參加10天美國遊學”一項就占據2萬元,成為暑假消費的“重頭戲”。
今年夏天,一位母親曬出的“簡易版”暑假花費記錄再次登上熱搜榜。在7.4萬元的支出中,4.6萬元的“海外遊學”仍然占據最大比重。
孩子的暑假花費從3萬到7萬,有網友感歎高昂的教育支出已讓家庭不堪重負,也有不少網友質疑:年薪幾十萬,花3、4萬塊錢讓孩子出國遊學有什麼撐不起的?《2017-2018年度中國遊學旅行報告》數據顯示,海外遊學產品的客群以中產階層和富裕家庭為主,7成以上家庭年收入超過30萬。另據《2018中國國際遊學行業發展報告》估算,2020年中國海外遊學用戶規模將達到170萬人次。
兩周花費4萬元讓孩子參加海外遊學,到底值不值?有家長認為它可以增長孩子的見識,幫助其樹立良好學業目標;也有家長則質疑其“遊而不學、價格虛高”。在海外遊學價格不斷攀升的同時,一些課程造假、“真購物、假遊學”的亂象也頻頻被媒體曝出,令不少業內人士和家長開始重新審視“遊學”的意義和價值。
遊學漸成“燒錢遊戲”? 起價4萬家長犯難
《財經》新媒體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主要經營遊學業務的機構可細分為四大類別:一是公/私立學校自身;二是教育培訓機構、留學中介機構;三是旅行社;四是旅遊類網絡電商平臺。
針對中小學生的遊學產品,在內容上也大致可分為四大類:一是到國外知名高校的遊覽和交流;二是半研學、半旅遊的親子遊(家長會陪同一起前往);三是插班式純學習類遊學;四是圍繞某項體育運動或藝術表演的特色遊學。目前,後兩種形式的遊學還略顯“小眾”,我們所說的“遊學”,以第一、二種為主。
那麼,海外遊學產品的價格是否真如上文母親所曬出的那樣昂貴呢?《財經》新媒體就此詢問了兩家教育培訓機構和數家旅行社:
A教育機構推出的2周美國紐約親子遊產品,報價共計約5.6萬元人民幣;3周英國牛津名校探訪遊產品,報價約5.4萬人民幣。
B教育機構推出的12天英國插班遊學產品,報價3.4萬元人民幣;14天英國名校探訪遊產品,報價3.8萬元人民幣。
某旅行社則分別推出了“11天英國博物館及名校主題研學之旅”和“15天美國夏令營全真課堂研學之旅”,報價分別為4萬和4.3萬元人民幣。
在某旅遊類網絡電商平臺,《財經》新媒體也看到了“境外遊學”專區,點進去之後能夠看到去往美國、英國、新西蘭等各國的遊學產品。其中英國15天遊學產品和美國15天遊學產品的報價均在3萬元左右,但不排除有附加收費項目。
一圈調查下來,兜裏沒有4萬塊錢的家長,確實可以說得和“海外遊學”說再見了。一位孩子上高三的北京家長王女士向《財經》新媒體表示,女兒從高一起進入了學校的民樂團,樂團每年都會組織出國遊學活動。“因為我和丈夫工資有限,一看要花幾萬塊錢,本來沒有讓孩子報名,結果後來孩子哭著說其他孩子都要去,自己顯得很沒有面子,我們就咬咬牙給交上了報名費。”
王女士稱,三年遊學的花費近10萬元,資金周轉不過來的時候,她甚至找親友借錢讓女兒去參加遊學。
《財經》新媒體在微博上發起的投票活動也顯示,認為“遊學太貴、沒必要參加”的人數占比超過一半。
有教育專家認為,教育投入本就應該量入為出,應根據自身家庭的客觀條件選擇教育方式。如果家庭經濟基礎較好,花費一定的費用讓孩子嘗個鮮未嘗不可,但若是為此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其實大可不必。
某業內人士則表示,加上“學”字之後,遊學團的報名價格比普通旅行團價格高了不少,有機構的利潤比超過50%,甚至達到100%。“以14天為例,遊學價格超過3.5萬元的,就屬於溢價率過高了。”
亂象頻生:內容注水、虛假宣傳甚至誘導孩子購物
遊學,號稱兼顧“遊”和“學”。但不菲的價格背後,到底是遊還是學?幾萬元的“學費”,是否物有所值?
《財經》新媒體在某旅遊類電商平臺的遊學產品頁面,發現了這樣一條評價:
北京某學生家長陳先生也向《財經》新媒體表示,在他看來,有些遊學產品根本就是旅遊產品,包裝成“遊學”就被機構高價售賣。“之前想給兒子報名一個‘美國東海岸名校遊學’,結果拿到行程後發現除了去學校參觀外就是到處玩,感覺學不了什麼東西,還不如我自己帶著去。”
還有遊學項目,甚至“遊”到了賭場、購物中心。據四川在線報道,某美國遊學團“被帶著逛了一天半的奧特萊斯,買了十二雙鞋子”。杭州網也曾報道稱,有遊學項目在15天的行程裏安排了兩天在賭城遊玩,購物的行程也一點沒少。
據某業內人士透露,市面上的很多遊學項目,內容一般包括學習、遊玩加購物。其中,學習占40%,遊玩占30%,購物占20%,其他內容占10%。“購物回扣該拿的不少,和國內的旅遊團一個性質。”
據《財經》新媒體觀察,旅行社推出的遊學產品,行程更偏向於“旅遊”,“學”的部分相對偏弱。而教育機構推出的遊學產品,在課程編排上更加豐富。
但是,安排了課程,也不代表著家長可以掉以輕心。《財經》新媒體發現,B教育機構網站上的兩款遊學產品,一個聲稱能提供“哈佛創新思維課程”,報價4.2萬;一個則自稱是“英國劍橋大學哈默頓學院官方夏校”,報價4.8萬。
但《財經》新媒體分別登陸哈佛大學和劍橋大學官網,在“夏校(Summer School)”主頁中沒有搜尋到有關這兩個項目的任何信息。
某曾在美國高中任教的業內人士表示,絕大部分名校開設的“夏校項目”,都不是由該大學主辦的,在大學官網上查不到任何相關信息。“為了‘圈錢’,大學往往會對這些機構提供某種支持以幫助其招生,但課程含金量很低,都是中國機構自己設計,和名校沒什麼關系。”
有遊學機構甚至掛羊頭、賣狗肉。“說帶孩子去哈佛,結果去的是哈佛的夜校、商業學院。”《財經》新媒體在向A教育機構工作人員詢問一款牛津大學遊學產品的上課地點時,該工作人員回複稱:“上課是在牛津布魯克斯學院”。
然而據記者查詢,“牛津布魯克斯學院”和牛津大學根本不是一回事兒。它不是牛津下屬的一個學院,真名應為牛津布魯克斯大學,是同位於牛津市的另一所公立大學,國際排名在300名開外。
遊學亂象亟待規範,但目前,這一市場還仍處在一個相對尷尬的“灰色交叉地帶”。
“遊學涉及到教育、旅遊、出入境等各個部門,比較難監管。”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法律顧問朱凱說,“之前出臺過相關文件,也都是多部門聯合制定,但執行起來難度較大。”
北京睦湃律師事務所首席律師楊毅也表示,教育部早在2014年就發文作出具體規定,比如遊學時必須得有一半以上的時間用來學習等。“但它其實只能規範學校,無法對遊學機構進行規範。”
遊學能否培養出牛娃?專家:信息不對稱嚴重,很多家長概念模糊
根據新東方和艾瑞咨詢發布的《2018中國國際遊學行業發展報告》數據,2017年參與國際遊學的人數達86萬人,2018年約105萬人,2020年預計將達170萬人;2018年中國國際遊學市場規模達268億元,2020年這一數據或將突破400億元。
一邊是難解的亂象,一邊是越來越火熱的遊學市場。海外遊學到底有沒有意義?這似乎是個永遠得不到標准答案的問題。
B教育機構的工作人員向《財經》新媒體展示了很多家長的“課後感言”。其表示,不同孩子參與遊學的體驗都不一樣,但遊學提升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很多孩子回來後變得自信了很多。
A教育機構的工作人員也表示,不少家長向其反映,遊學讓孩子對英語學習產生了興趣,“孩子回來後主動要求學英語,而且語感也變得好了一些。”
但某曾經送孩子參加遊學活動的家長李女士表示,“遊學的用處不大”。“回來以後該什麼樣還是什麼樣,問他收獲也說不出什麼。”
一位有意向送孩子去參加海外遊學的張女士告訴《財經》新媒體,盡管知道短短十幾天學不了什麼東西,但她還是想讓孩子去感受名校氛圍、開拓視野,從小樹立遠大志向。“教育本來就是個潤物細無聲的東西,很多時候沒有辦法用硬性標准來衡量。”
曾經參加過海外遊學的學生馬某則告訴《財經》新媒體,高中時期參加的遊學活動,直接改變了她大學志願的填報:“原來沒想出國留學,但參加遊學後被國外教育氛圍所吸引,最終選擇了去美國讀大學。”在馬同學看來,遊學期間老師上課講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氛圍、環境和與其他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
在北京留學服務行業協會專家委員陳華看來,區分“海外遊學”和“海外名校夏校(Summer School)”這兩個概念,是展開一切討論的前提。“很多家長把這兩個概念混為一談,但其實遊學大多是國內機構自發組織的旅遊性質活動,充其量算是個‘夏令營’;而夏校則是海外名校官方開辦、專門針對適齡高中生的學術性課程,在每個學校的官網上都可以查詢到。”
據陳華介紹,夏校的課程基本都由名校在職或聘用老師來進行學術授課,含金量十足。所有申請夏校的學生必須滿足學校給出的年齡限制,還要具備雅思7分或托福100分的英語水平。“和申請大學一樣,在寄出申請資料、被錄取之後還會進行具體專業的選擇。”
《財經》新媒體在查詢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等官網時也發現,名校官方開設的夏校,會在官網公示錄取條件、可選專業、申請表格等信息。劍橋大學不僅公布了夏校錄取對學生年級、學業水平的要求,還明確表示“夏校不會向學生收取任何費用”(home UK only)。
陳華認為,純粹的遊學沒有太大意義,但參加真正的夏校卻是一次實打實的學術訓練。“夏校能夠讓孩子在授課、生活、食宿等各方面提前了解自己所心儀的大學,幫助其更好適應大學環境。它甚至可能讓孩子在入學前就拿到相應學分甚至是教授的推薦信,對於申請該校或同級別院校會有一定幫助。”
如今,海外遊學正向著低齡化的方向發展。攜程遊學產品用戶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用戶初次體驗海外遊學的平均年齡在12.1歲,相比2015-2016年度下降了0.8歲。此外,根據攜程遊學暑期訂單的統計,3-6歲的學齡前兒童占了13%,7-12歲小學生占31%,加起來占比達到44%。
在陳華看來,兒童在年齡相對較小時,對學校尤其是大學的感受和認知,往往沒有那麼深刻。參加遊學營活動對其了解院校、了解相關課程、入學標准起不到太大作用。她建議:“即使是想要參加遊學,也建議安排最小13到14歲這個階段,這時孩子對未來的規劃更加清晰,也具備了基本的英語交流能力。”
(原標題:“海外遊學熱”背後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