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用是最好的傳承,用是最大的發展

来源:新華網    发布时间:2019-03-13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改革發展。對來自貴州的三位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代表來說,既深受鼓舞,又堅定了傳承民族文化的信心。

“對於非遺文化,用是最好的傳承,用是最大的發展。”貴州松桃苗繡第七代傳承人石麗平代表說。

石麗平表示,為“活化”非遺文化,她們公司近年來開發的花鼓、鴿子花、百苗圖、民間故事刺繡六大系列220個品種苗繡產品,暢銷北京、上海等地,出口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等67個國家,一年產值3000多萬元,帶動3800人就業,看得見的效益、用得著的非遺,讓村民保護傳承苗繡的積極性大增。 

timg.jpg

美麗的苗繡

6歲就跟著母親學苗繡的苗族傳統刺繡傳承人韋祖英代表說,前些年,苗繡商品化程度低,年輕人在家刺繡賺不到錢,紛紛出去打工,苗繡一度處於無人繡、無人穿、平時壓箱底的狀況。近年來,她成立刺繡合作社,帶動村民一起發展,並不斷開發新的苗繡產品,200多名繡娘將“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非遺文化重現生機與活力。

善用馬尾制作繡品的水族馬尾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宋水仙代表說,近年來,她帶著馬尾繡產品參加了廣東、上海、杭州等地舉辦的非遺博覽會,拓寬了馬尾繡的銷路;同時,公司每年培訓繡娘500人次,並積極與中央民族大學、貴陽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合作,讓馬尾繡走進高校課堂,讓水族馬尾繡薪火相傳。

timg (1).jpg

馬尾繡成品

“今年,我將繼續創新產品,通過電商、展演等方式,推廣馬尾繡,讓‘活化’的非遺文化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增強群眾保護傳承馬尾繡的內生動力。”宋水仙說。

三位代表表示,她們將講好非遺故事,開發更多高質量的非遺產品,在融入現代生活中實現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她們希望國家在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開設非遺技藝課程,在“一帶一路”國家建立非遺驛站,讓中國非遺文化發揚光大,走向世界。


(原標題:用是最好的传承,用是最大的发展——代表热议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