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北京文化vs華誼兄弟:旅遊的“離席者”與“探險者”

来源:新京報    发布时间:2019-02-19

217日,《流浪地球》票房突破37億元,超過《紅海行動》,成為目前內地影史票房亞軍。隨著電影的大紅大紫,投資方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文化”)也引發熱議,節後首日開盤便宣告漲停。

在北京文化備受關注之際,影視行業的“老大”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誼兄弟”)近日卻以另一種姿態出現在大眾眼前:缺席春節檔、資金承壓、上市以來首次淨虧損……以至於在面對機構調研時,華誼兄弟董事長王忠軍(即“王中軍”,下同)公開做出了3千餘字的自我反思。

按照王忠軍設想,華誼兄弟將在2019年繼續佈局實景娛樂。而在2019年,北京文化將正式結束潭柘寺、戒臺寺景區長達20餘年的承包經營。與華誼兄弟加碼旅遊相反,北京文化近年來正在不斷壓縮、剝離旅遊業務。文旅融合大背景下,這兩家影視公司正在旅遊業務的岔路口上踏入“殊途”。

2005年之前

走下坡路的京西旅遊與“新星”華誼兄弟

資料顯示,北京文化原為京西旅遊,成立於1985年,當時公司的全稱是北京京西風光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彼時,京西旅遊擁有靈山、妙峰山、戒臺寺、潭柘寺等多個門頭溝景區的承包經營權,以及龍泉賓館等酒店資產,後於1998年上市。

上市之初,京西旅遊業績保持穩步增長,但公司並未止步於旅遊業。例如在2000年,京西旅遊收購了一家能源和電池製造廠家以及一家建設開發公司,進軍房地產和建材。從結果來看,三番五次的跨界並未給京西旅遊帶來積極作用。因地產專案投資高、回報週期長以及建材業務經營不善等原因,2002年-2003年間,京西旅遊連續兩年出現淨虧損。

為避免退市,京西旅遊幾經周折,終於在2004年11月引入了外部資本。最終,京西旅遊依靠政府補貼以及出售子公司股權,實現扭虧。

與發展疲軟的京西旅遊相比,華誼兄弟在這段時期內則是來勢洶洶。1994年,華誼兄弟從廣告公司起家,機緣巧合進入影視業。

京西旅遊上市的1998年,華誼兄弟一口氣投資了三部電影,其中就有導演馮小剛的作品《沒完沒了》,這也是華誼兄弟與馮小剛多年合作的開端。

此後,華誼兄弟憑藉馮小剛的賀歲檔電影在行業內迅速嶄露頭角。2001年,《大腕》上映,總票房約4300萬元,據稱為當年國產電影票房榜首;2003年,《手機》上映,再度獲得內地華語電影票房冠軍;2004年,《天下無賊》上映,成為馮小剛首部票房過億的電影。

影視作品的成功為華誼兄弟的後續發展打下基礎。2000年-2005年,華誼兄弟的業務陸續擴張至藝人經紀、電視劇、音樂等等,一時風頭無兩。

2006年-2014年

北京文化轉型影視,華誼兄弟跨界旅遊

2006年,剛剛更名為“G京旅”的京西旅遊再度更名為北京旅遊(公司證券簡稱變更)。在業績保持增長數年後,北京旅遊再度陷入瓶頸。2012年-2013年,北京旅遊營收出現負增長。也在這時,北京旅遊明確表示,公司整體規模較小,加之景區培育和發展過程長,令公司發展速度不快。在此背景下,北京旅遊宣佈進軍影視文化行業。

2013年12月,北京旅遊宣佈收購北京摩天輪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希望借此逐步完成旅遊、影視文化雙主業轉型的佈局。其後,公司進一步收購了多家影視企業。

2014年10月,北京京西風光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京文化”)。同年,北京文化憑藉《同桌的你》和《心花路放》一鳴驚人。據當時媒體的報導,這兩部電影給北京文化帶來1億元左右的業績提升。在北京文化2014年年報中,影視及經紀業務收入首度出現便佔據主角地位,貢獻了54.7%的營收;相對的,北京文化的旅遊服務收入已連續三年下滑。

北京文化忙著轉型影視之際,華誼兄弟卻宣佈要進軍旅遊,二者業務出現交叉。2011年,華誼兄弟提出“實景娛樂”戰略,華誼兄弟(天津)實景娛樂有限公司於同年成立,主要利用影視拍攝實景場地,組織文化娛樂活動、文化藝術交流策劃等等。

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華誼兄弟開始陷入窘境。2010年-2011年間,葛優、章子怡、範冰冰等知名藝人相繼離開華誼。2012年,馮小剛影片《一九四二》票房失利。據報導,《一九四二》遭遇“滑鐵盧”後,華誼兄弟的市值在兩日內蒸發了13億元。

分析指出,接連的打擊令華誼兄弟認識到了核心資源單一的弊病。2014年,華誼兄弟喊出“去電影單一化”的口號,而實景娛樂便是帶動公司前進的“三駕馬車”之一。

2015年-2019年

傳統景區式微,實景娛樂如火如荼

更大的變化在2015年到來。2015年,北京文化開始頻繁出售旅遊資產,頗有“減負”之感。最先被轉讓的是龍泉賓館下屬物業公司;次年,龍泉賓館也被出售;2016年6月,靈山景區在承包經營期限未滿的情況下,便被北京文化提前歸還。據公告,以上資產近期的財務數據均為虧損。

2019年5月31日,潭柘寺和戒臺寺的承包經營權也將被收回。至此,北京文化上市之初所擁有的主要景區資源,或將只剩妙峰山與百花山。

道略文旅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毛修炳表示:“北京文化的這些傳統旅遊景區,採用的還是傳統的經營方法,沒有新的運作,很難有大的提升和增長潛力。”旅遊專家王興斌也曾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傳統景區業績下滑的一大原因,便是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景區轉型緩慢甚至不轉型。

另一邊,華誼兄弟的實景娛樂仍進行得如火如荼。據瞭解,華誼兄弟實景娛樂包括品牌授權、電影公社、文化城、主題樂園、實景演出等多種業態。截至2017年末,華誼兄弟已累計簽約18個實景娛樂專案。

2018年7月,蘇州華誼兄弟電影世界正式開業,這是華誼兄弟首個自主運營的實景娛樂專案,也是其“輕重資產結合”模式下備受矚目的重資產專案,投資達到35億元。據瞭解,國慶假期間,蘇州共近20萬遊客入園。緊接著12月,華誼兄弟(長沙)電影小鎮也宣佈開園。

“老大”地位動搖

華誼兄弟回歸“影視+實景”

然而,實景娛樂未能助力華誼兄弟近年來的業績。2016年,華誼兄弟營收出現上市以來的首次下滑,扣非淨利潤大減108.52%。2018年,華誼兄弟甚至出現上市以來的首次淨虧損。

另一方面,華誼兄弟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業務在2018年的表現也未能達到預期,收入同比出現下降。而在2017年,華誼兄弟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板塊實現營收2.58億元,較上年同期僅微增0.61%。這些數據與2016年該板塊高達362.34%的營收增幅,形成了強烈對比。

對於2018年實景娛樂業績不佳的原因,王忠軍認為主要是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在開發中的各實景專案進展緩慢,導致相關授權收入有所延遲。此前,王忠軍曾透露實景娛樂板塊的利潤基本上來源於第一期收入,即品牌授權收入,未來還將有運營收入。在2018年上半年,華誼兄弟真正開始運營的只有海口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這也就意味著蘇州電影世界專案的運營成效意義重大。

不過,即使去年表現欠佳,華誼兄弟依然對實景娛樂信心十足。在“去電影單一化”後重新喊出“回歸主業”的華誼兄弟,這次將“電影+實景”同時作為了核心。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在發展實景娛樂上,華誼兄弟的IP依然存在不足。

“華誼兄弟目前的IP也不能說非常好。比如迪士尼、環球影城有很多少年兒童喜愛的IP,但是華誼兄弟這一塊還有所欠缺,家庭遊客吸引力可能不足。”毛修炳表示,“另外,在經歷蘇州電影世界這樣投資巨大但回報緩慢的重資產專案後,公司很難說再去投下一個新專案。但憑目前華誼兄弟手頭的重資產專案,又還不能支撐他們日後的輕資產擴張。”

北京文化自有IP尚缺

影視旅遊存阻力

與華誼兄弟相比,因投資《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等熱門影片,近年來北京文化備受關注。目前,北京文化已脫手了幾大主要景區和酒店等資產,但仍未徹底剝離旅遊板塊,依然希望依託現有旅遊景區業務,嘗試旅遊文化與影視業務結合。

業內人士指出,在這一領域,北京文化相較於華誼兄弟,在影視IP資源上依然存在短板。“北京文化完全自己主導的IP還不太充足,在整體實力上,北京文化並非特別強,可能還需要再積累一些影視作品,才能有說話的權利。”毛修炳表示。

資料顯示,《流浪地球》原為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專案,北京文化於2017年1月宣佈參與投資。據時光網報導,北京文化為《我不是藥神》的第四投資方,投資額占比約在百分之十幾。《戰狼2》中,北京文化則為聯合出品方、保底發行方及宣傳統籌方。

由此可知,北京文化雖多次押中“爆款”,但自有的熱門IP尚缺。

“北京文化很多都是參投,因此沒有自己的IP,但華誼兄弟就正好相反,比如《狄仁傑》系列、《一九四二》等等。華誼兄弟作為主投方,相當於自己投資製作,擁有獨立的IP版權。”毛修炳表示,“華誼兄弟積累了許多年,已經可以把這些IP落地化,變成一個電影主題樂園,但北京文化還不行。這也是為何一個要做實景娛樂,另一個卻要剝離旅遊資產的原因之一。”


(原標題:北京文化vs華誼兄弟:旅遊的“離席者”與“探險者”)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