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展出一比一的清代單翹單昂五踩平身科斗拱模型。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亞洲文旅網訊】香港文物探知館由今日起至4月7日舉行「穿越紫禁城 ─ 建築營造」展覽,以紫禁城(故宮)的建築和工藝為主題,展出由北京故宮博物院修繕技藝部借來的18套展品,當中包括斗拱、樑柱、彩畫等複製模型,解構紫禁城建築的復修技藝,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展示中國傳統建築文化。
此次展覽以紫禁城(故宮)的建築和工藝為主題,介紹紫禁城的由來、規劃和建築特色。北京紫禁城即是今天的故宮,至今已有約600年歷史。它曾是明清兩朝共24位皇帝的皇宮,現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展覽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總體介紹故宮建築特點;第二部分以多媒體形式重點展現紫禁城內規格最高的建築─太和殿;第三部分展示故宮內建築細節及工匠對故宮建築的修葺方式,包括金磚、窗、彩畫及其工序、油作、木作、斗拱、垂脊裝飾,以及各種建築工具;第四部分為香港中式建築的風格和特色,包括位於元朗屏山的鄧氏宗祠、大夫第和景賢里,讓參觀者從中了解保育文物建築的重要性。
修繕「八大作」展其四
紫禁城現時由故宮博物院修繕技藝部負責日常修繕,依種類可分為「八大作」,今次展覽展出其中四作,即木作、瓦作、油作、彩畫作的18套複製展品,重點展品包括明代七踩溜金斗拱模模型、清代單翹單昂五踩平身科斗拱模型、紫禁城宮殿建築使用的方形地磚「金磚」(現代品)、乾清門升降龍天花彩畫和太和殿垂脊裝飾的複製品等。
展覽着重解構傳統工匠的復修過程,例如乾清門升降龍天花彩畫便透過八幅不同階段的半製作品,依次呈現由上色、勾線、上金漆以至黏上金箔等8個工序步驟。展覽並展出太和殿內的柱子斷面,依次展示採用的麻布地杖工藝及由木工借出、獨一無二的木作工具套裝。
雷氏八代曾掌清「樣式房」
展覽又介紹負責宮殿設計的雷氏家族歷史,家族八代執掌清廷建築設計部門「樣式房」,負責設計宮殿、陵寢等皇家建築,被清廷譽為「樣式雷」。
展覽展出由雷氏首創,以紙張、木料等製成、可拆解的建築模型「燙樣」,讓參觀人士具體了解紫禁城建築的結構。
展覽亦加入藝術元素,以仿瓦竹片砌成太和殿的形狀,不同顏色絲帶模擬殿內樑柱,並重現殿內的天花的「藻井」,為參觀人士帶來置身其中的體驗。展覽同時介紹香港中式建築的風格和特色,包括位於元朗屏山的鄧氏宗祠、大夫第和景賢里,讓參觀者從中了解保育文物建築的重要性。
客席策展人蕭國健現場講解展覽特色
本次展覽客席策展人蕭國健談到展覽意義時表示:「遠觀紫禁城,它宏大雄偉,但走近細看,發現最吸引我的是它背後復修的過程。一班工匠將技藝代代傳承。」為此,展覽將工匠修葺故宮建築的工具帶到香港,向香港觀眾展現這種工匠精神,也為香港的中式建築保育工作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