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舌尖上的江蘇 探訪蘊含在湯汁刀工裡的文化傳承

来源:文匯網    发布时间:2018-12-26

xiexiaomei_42d39f229f2ef1d60709c2ad764b6e05.png

砂鍋魚頭創始人朱順才為魚頭鍋揭開封條 朱燁 攝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訊(記者 朱燁 江蘇報道)沉甸甸的棕紅色砂鍋甫一上桌,便佔據了三四道菜的位置以及全桌人的目光,在由最尊貴的客人為其接開封條之後,一大鍋冒著咕嚕咕嚕熱氣的乳白色魚湯,散發出鮮美略甜的香氣。

這道砂鍋魚頭的創始人、特級名廚朱順才一邊指揮著服務員往裡面放置香菜,一邊露出滿意的笑容。「很多人為了吃天目湖賓館的正宗砂鍋魚頭,特意來溧陽,」他說,「之前有對南京的老夫婦,七十多歲了,坐著公交車來吃魚頭。」

中國人喜歡稱美食為「飲食文化」,這意味著飲食和文化二者,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飲食不僅乘地域之便,養育了一方百姓,還以特色為美,融入了文化變遷發展的歷程,帶動了周邊旅遊經濟的發展。

記者現場看到,除了砂鍋魚頭至今保有的「開封」儀式,每一份分到客人碗中的魚也有講究:魚眼代表著心明眼亮、魚唇代表著天目之吻、魚仙骨是心想事成、魚臉頰則為青春永駐等等。服務員會在遞魚肉時次第說出這些與魚相關的祝福語,滿滿的儀式感洋溢著中國文化的傳統。

都說溧陽有三白,白茶、白芹、魚頭湯,而天目湖又有三絕,水甜、茶香、魚頭鮮。因此,說起溧陽的美食文化,兼具鮮美與乳白色湯汁的名菜砂鍋魚頭自然榜上有名。說起這道家鄉口味到底有多受歡迎,朱順才向記者稱,每年大概能消耗掉三四萬條魚,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賣出500個魚頭。「必須選取天目湖清澈水質中的活鳙魚,現殺現做,」他說,「為了保證口感和品質,現在已經不再生產真空包裝的魚頭產品。」

融文化傳承入美食 生生不息

除了這道遠近聞名的魚頭鍋,其實還有一道歷史更加悠久的名菜、曾上過舌尖上中國的「扎肝」。這是一道用豬小腸,將切成長條的油豆腐、帶皮豬肉、筍乾以及豬肝按順序捆紮,紅燒而成的菜品,是溧陽民間流傳了千百年的傳統名菜。

隨著全域旅遊的開發,現在的溧陽本土菜走起了「土菜精做」的路線,天目湖涵田度假村酒店總經理朱愛松以「扎肝」為例稱,現在端上餐桌的份量大概是原來的八分之一左右,做法上也進行了改良,使其更精緻、更健康。

xiexiaomei_de670a3bae1aa50a66df19574ceedc07.png

葉兒粑與雙米糕 朱燁 攝

有著幾十年酒店經驗的朱愛松對記者表示,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包括外國遊客,開始對當地「土味」感興趣。「在這裡做海參鮑魚是沒有特色的,大家更喜歡溧陽土菜,」他說,「本土菜裡其實包含了很多歷史典故和文化底蘊,所謂『土的就是民族的』,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溧陽自古便有慈孝之鄉的美名,「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作者孟郊,就是溧陽人,而這種慈孝文化也蘊含在了美食裡。「比如傳統美食烏米飯的背後就有一個孝母故事,」他說,「我們在推廣這道美食時再加上一個地名,比如『團城烏米糕』等,這樣就可以將團城文化和飲食文化都融合在一起,在美食推廣的同時,也能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

xiexiaomei_628812f36593463a9698547bf8cec47d.png

柏翔飛向記者展示文思豆腐的刀工 朱燁 攝

記者隨「2018美麗中國行」媒體團由溧陽轉戰揚州,與已有300多年歷史、刀功精細軟嫩滑潤的文思豆腐羹打了個照面。抵達時,眾順和總經理、國家級高級烹調師柏翔飛正在四等分一塊極軟的絹豆腐。他的身邊放著兩盆水,一盆用於切割豆腐時不斷灑水,另一盆用於放置切好的細如髮絲的豆腐羹。每一份文思豆腐的誕生都需要經過兩遍刀工,第一遍切成細絲之後,整個豆腐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切割痕跡,而像多米諾骨牌一般推倒後二次切割的豆腐絲,可以輕易地穿入針孔。細如毛髮的豆腐絲被放入清水中暈開,像極了氤氳的山水畫,似菊花綻放,意境清新而深遠。

文思豆腐的刀工要求十分精妙且難度極高,僅憑一把菜刀就可將隨時化成一灘泥的豆腐切成髮絲,試問放眼世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一般需要練習七八年,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練成,」曾受邀德國法蘭克福拍攝中國淮揚菜紀錄片的柏翔飛說,「文思豆腐羹代表著淮揚菜幾百年的歷史傳承,在刀工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希望它能夠走出江蘇、走出國門,讓更多的人瞭解並喜愛這道菜餚,從而瞭解到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

xiexiaomei_21516063529b726327220aad7c85bf64.png

煙雨迷濛中的東關街 朱燁 攝

走出眾順和,傍晚時分的揚州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終於有了幾分書卷裡的江南氣息。記者踏著濕漉漉的地面一路趕到小吃集聚地「東關街」,只見那影影綽綽的燈籠忽明忽暗,與青石板路低窪處的積水相映成輝,偶有行色匆匆的行人撐傘而過,激起一陣倒影波光的搖曳。與度假風格截然不同的是,這裡處處可見攜三五好友匆匆而來的本地人,不論是散發著桂花香氣的藕粉圓子、還是醬香軟糯的紅燒獅子頭,或是隔壁老趙家的湯圓、街頭亮著燈牌的淮揚皮包水,店家的吆喝聲混合著買家的笑語聲,熱氣氤氳香氣升騰裡儘是一派煙火氣息,或許美食文化的傳承就是如此,永遠在這股人與人之間的熱鬧勁兒裡,薪盡火傳、世世代代。

(原標題:舌尖上的江蘇 探訪蘊含在湯汁刀工裡的文化傳承)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