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白先勇稱校園版《牡丹亭》延續青春版的風格大公報記者李亞清攝
【大公報訊】 為慶祝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成立五十五周年、北京大學(北大)成立一百二十周年,並進一步推廣和承傳中國傳統文化,中大將聯同北大崑曲傳承與研究中心,於十二月二日(星期日)下午二時在中大邵逸夫堂舉辦校園版《牡丹亭》京港聯合匯演。著名作家、中大博文講座教授白先勇為是次演出親自策劃,於昨日在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一樓澄軒舉辦記者會,暢談《牡丹亭》近年探索及崑曲的人文美學。
白先勇親自策劃
是次共九折、時長約三小時的校園版《牡丹亭》,劇本以江蘇省蘇州崑劇院青春版《牡丹亭》為藍本,並邀請青春版《牡丹亭》的主創團隊進行藝術指導,表演團隊更是一對一的為新版本演員指導。白先勇邀請了三位學習崑曲的中大校友袁學慧、張靜文及鄒焯茵,她們早前特意到蘇州學習,將聯同由北大及北京十多所高校學生組成的表演團隊聯合演出,期望讓年輕人感受崑曲優美、活力及創新的一面,在校園內推廣和傳承中國戲曲文化。
白先勇解釋:「校園版《牡丹亭》在服裝、舞美等方面延續青春版的風格,不同的是,學生有學生的演繹味道,雖然他們的念唱做打等基本功不那麼到位、也稱不上專業,但他們純真,更對崑曲表演充滿熱誠,我能夠從中看到他們的精神。」
開講座推廣崑曲
身為著名文學家,白先勇十歲時隨家人在上海觀看梅蘭芳和俞振飛合演的崑曲《遊園驚夢》,留下畢生難忘的印象,自此醉心崑曲。一九九四年退休後,即以「崑曲義工」自居,不遺餘力地推廣崑曲。二○○四年製作青春版《牡丹亭》,自台灣首演之後,於內地、香港,以及新加坡、美國、英國、希臘等地巡迴演出共近三百場,獲得廣泛回響。白先勇隨團參與近一半的場次,他感慨:「這部戲非常不平常,可謂結合了兩岸三地的文化界、戲曲界精英和器樂家。或許以前講有些心虛,但我現在敢講了——青春版《牡丹亭》令華人世界對崑曲有了重新認識。崑曲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也是表現中國人文的重要藝術形式,予以傳承亦能夠增強青年人對祖國的文化認同。」加上他於二○○八年製作的新版《玉簪記》,這兩部戲不僅為「崑曲新美學」樹立了典範,也培養了青年演員以及數以十萬計的青年觀眾。
此外,為推廣戲曲文化,白先勇還於本月二十七日及二十九日晚七時在中大鄭裕彤樓LT1舉行講座,分別題為「『崑曲進校園』運動及其文化意義」以及「崑曲新美學——傳統與現代:以青春版《牡丹亭》及新版《玉簪記》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