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無極《Juin-Octobre 1985》
「將刷新紀錄」、逾3.5億港幣的「預計成交價」、「有錢也難得一買」,這些,無一不是今秋拍場只屬於趙無極的定語形容詞,所修飾者,正是趙老畢生創作中,最大尺幅的作品《Juin-Octobre 1985》。
長達10米、高達2.8米的《Juin-Octobre 1985》(下稱《1985》),即將登上月底的香港蘇富比夜間拍場,是達到1300號的恢宏三聯鉅作。2017年開始趙老即已「億了又億」,無一不在在呈現驚人漲幅與投資回報率,這件被藏家深藏13年的三聯鉅作,雖公開標注估價為「估價待詢」,然獲得藏家最早、亦是唯一授權委託拍賣的張嘉珍,在面對外界詢問時並不諱言對價格的內心判斷:3.5億港幣!
底氣何在?畫作尺幅、趙無極的市場底氣加上作品的至真至罕。
讀「無境時期」經典重現
9月初消息甫發佈便已成為圈中熱話,主題除了感慨趙老價格如今的驚人以及各種向度的相關猜想,亦有慨嘆這是場「趙無極之饕」:即將得以有機會再長一眼,天地如此廣闊的趙老「八〇年代」!
1985年繪就的《1985》,是趙無極應老友建築大師貝聿銘之邀,為當時新加坡萊佛士城(Raffles City)特別繪製的抽象大作。張嘉珍介紹,1985年,貝聿銘以六年時間完成了至今仍是新加坡地標性建築群的Raffles City,他請來好友趙無極親臨視察,請他為主樓大堂的巨大牆壁作畫。而已經年屆六旬的趙老,他不懈地創作歷時半年,最終完成長達10米的大作,為凝結着貝聿銘設計精神的建築,嵌上那塊折射着同樣來自東方抽象之光的寶石,建築與畫,交織出靈魂的樂章!
尺幅,對藝術家而言不止於數字,它是藝術表達手法與心靈錘煉交融後的一種選擇結果。張嘉珍指出,在趙無極的創作生涯裡巨幅的三聯作,佔有特殊的地位,「從1966年到2006年,趙無極在整整40年間總共創作20幅三聯作,其中3幅收藏在博物館裡,7件由趙無極基金會保管,流傳私人手中僅有10件。」
趙無極創作三聯屏巨幅尺寸,除因在紐約受到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感染,亦是其上世紀80年代初的創作狀態裡,在精神表達上的延續:「80年代開始的5年,他獲博物館的個展邀請及委託,任職教授壁畫課程,又在1981年走訪山西雲岡探索古代石窟與壁畫,所以此期間是趙無極最熱切研究壁畫形式與創作的時期。」張嘉珍指出,《1985》代表着趙無極「無境時期」的經典特徵,即是畫面構圖不再以橫向或縱向的中軸式結構為主體,開始展現出開放式構圖,「不再將力量凝結於畫面中心,而是將結構鞏固於四周,而給予中央位置更多空間。」究其背後原因,除了藝術感悟,亦源自趙氏人生境遇:1972年藝術家愛妻美琴離世,畫家意志消沉,經過時間的沉澱,趙無極心境逐漸開朗,反而催發出一種釋放自由「無我」心靈的藝術狀態。
製作視頻,入趙無極山水之境
是故可以見到《1985》中,趙老以多層次的寶藍色底,在黃光與綠光間揮灑他最為開闊的天地......進入80年代,趙老再踏神州大地,把江山風雨看入心裡,他把早年作品常見的銅綠,加入浪漫溫柔的粉色調子,張嘉珍指出,此時趙氏將顏料作出更多的稀釋,讓其流動性大大增加,令畫面色彩更具透明感,同時線條性的筆觸被點甩潑灑取代,讓整個畫面都傳遞出一種呼吸的力量和生命的氣息。
為展現出彼時趙老的作畫風貌,與《1985》獨有的氣質,蘇富比特意為之製作視頻:靛藍、明黃等色塊幻化成流動的色彩顆粒,騰空而起,有如流動的沙丘,而趙老筆下的山、水、雲攪動空氣,不再是平面的景象,而是隨着凝固顆粒在空間中的移動奔騰行走起來,聽得到風在吹,水在流......與此同時,專家編輯的背景樂,鼓聲錚錚,讓人彷彿看到六旬的趙老,他站在畫布前揮灑着色彩、奮力作畫時手臂擺動的節奏!
13年,畫回拍場
這件鉅作,33年之間,只有一次交易紀錄。2005年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以1,800萬港幣成交,不僅寫出彼時華人油畫拍賣最高紀錄,亦由「公」變「私」,首次進入到私人藏家的手中!昔日經手人,亦是當時於佳士得任職的張嘉珍。13年後,畫回拍場,那位買家選擇再度將心愛珍藏交付予她,更讓人感悟到藝術市場耕耘中最最重要的最最重要的,還是人,除了專業上的知識更需經營好人格信用。
「是台灣的藏家」,張嘉珍透露,對於釋出此作藏家十分心疼,「到了一定年紀,就會開始想安排自己珍藏的去處」,甚至取畫當天,藏家特意不在家中,避免看到畫去牆空,「他當時入藏,還特意為它建造一座房子,把它掛在二層的牆上天天看着,門外又種上一棵小樹。」聽說因為尺寸問題,要把畫移出來就不得不將長了13年的樹鋸掉了一半。得失之間,認真的藏家要經受兩次考驗,「由我得之」不易,眼力、財力、魄力齊聚,「由我遣之」更要有私藏為公的心氣。
蘇富比秋季拍賣預展:
時間:9月28日至30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