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旅網訊】11月15日,由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指導,成都市衛健委、成都市中醫管理局主辦的“本草錦官·康養蓉城”成都名中醫流動車進基層暨中醫集市系列活動,曆時10個月、跨越12個區(市)縣,在邛崍文脈坊落下帷幕。
系列活動以“義診+集市”的創新模式,將優質中醫資源送至百姓家門口,累計服務市民超百萬人次,成為成都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助力“健康成都”建設的生動實踐。

名醫下沉,築牢基層健康防線
從都江堰藍橋廣場的非遺展演到街子古鎮的智慧診療,從蒲江體育中心的煙火夜集到邛崍文脈坊的古韻市集,12場活動構建起“省、市、區(市)縣專家聯動”的服務網絡,累計邀請上百餘名省市級名中醫及非遺療法傳承人坐診,覆蓋內科、骨科、婦科、兒科等多個臨床領域。“不用跑三甲醫院排隊,家門口就能讓專家把脈。”成為市民最真切的心聲。
在義診現場,專家們不僅提供脈診辨證、個性化處方服務,還手把手傳授艾灸、推拿、穴位按摩等簡易保健技法,累計服務群眾上萬人次,開展針灸、拔罐等適宜技術體驗上千餘次。針對老年人慢性病、中青年亞健康、兒童體質調理等基層高頻需求,當地醫療團隊量身定制調理方案,真正打通健康服務“最後一公裏”。
文化創新,讓中醫 “可感可玩”
“在現場不僅可以找醫生看病,還可以體驗很多非遺項目,這個集市真的不錯!”打破傳統醫療服務的刻板印象,12 場中醫集市打造出兼具專業性與趣味性的文化空間,很多市民紛紛感慨。各場次活動結合地域和時令特色設置主題展位:雙流“廣都集”的中藥月餅 DIY、新都“香城集”的艾草錘制作、都江堰“古堰集”的本草糖畫等特色項目,讓市民在動手實踐中感知中藥魅力。
非遺傳承區成為每場活動的“人氣焦點”,李仲愚杵針、曾氏理筋整骨、新繁藥浴等非遺療法現場展演,市民們體驗頸椎按摩後直呼“轉動靈活多了!”,外國遊客也紛紛駐足打卡,感受“活著的文化遺產”魅力。龍泉“花驛集”活動創新推出的智慧中醫體驗區,通過四診儀生成個性化體質報告,讓“治未病”理念以科技化形式走進年輕群體。
互動遊園環節更讓中醫知識 “活起來”:“識中藥”闖關、中醫種子盲盒、投壺養生遊戲等趣味項目,搭配集章抽獎兌換泡腳包、茶飲等實用禮品的機制,吸引青少年主動參與。“這樣的形式非常有趣,每一場活動都有一個屬於當地的印章,集齊最後還有獎勵。”每場活動的集印處都看到許多小小的身影,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集印券上蓋下一個個屬於自己的“勝利勳章”。

薪火相傳,構建全域康養網絡
每場活動尾聲的旗幟交接儀式,成為中醫服務持續下沉的象征。從都江堰到邛崍,12場活動形成“一區一特色、場場有亮點”的全域覆蓋格局,集市上的互動展位持續為市民們帶來不同的中醫藥文化體驗,累計發放中藥種子達萬餘份。“希望大家在看到這些中藥種子茁壯成長的每一刻,能回想起在活動中所收獲的中醫藥文化與知識。種子種下的不僅是一顆顆破土而出的藥苗,更是對守護百姓健康的期冀,承載的不僅是岐黃薪火的賡續,更是在沃土深植下中醫藥文化認同的根基。”成都市中草藥研究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古堰集”現場中醫藥糖畫、文創產品的火爆出圈到多場活動吸引外國遊客體驗中醫推拿,自發成為中醫藥文化“民間推廣員”,系列活動整合了省市中醫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等專業資源,聯動了基層醫療機構和非遺傳承人,大健康企業的積極參與也為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商業元素。中醫藥文化不再局限於傳統的醫療領域,而是以更加多元、生動的方式走進了大眾的生活。全域康養網絡的構建,在提升民眾對中醫藥的認知和接受度的同時,也為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
來源:錦觀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