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植根巴山 唱響時代——劉娟的文藝成長與價值使命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5-11-14

一、紅土恩情:大巴山鄉音裏的藝術啟蒙

20世紀80年代的四川巴中南江,晨霧未散的山穀間,常回蕩著鳥兒的叫聲與背二哥的山歌。劉娟的童年記憶,便鐫刻在這樣的聲韻圖景裏:跟著母親趕場時,民間藝人唱的《巴山號子》,那嗓音像鑿開山穀的光,讓她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聲音能承載動聽的故事。這片孕育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土地,賦予她質樸的生命底色,也在其潛意識裏,埋下了“用聲音記錄時代”的初心種子。

2000年,懷揣對藝術的向往,勤奮刻苦的劉娟考入四川音樂學院,學習民族聲樂。課堂上,她琢磨《槐花幾時開》的潤腔技法,從《康定情歌》中觸摸川蜀民歌之魂;課餘時間,琴房的窗欞映著她反複標注樂譜的身影,泛黃的筆記本中,留存著她對歌曲音色的分析。那些關於“聲隨情動、韻由心生”的批注,已然顯露出她專業求索的自覺。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4年,因成績與表現優異,劉娟本科畢業後留校。身為輔導員、聲樂教師與團總支書記,她的辦公桌抽屜裏常放著聲樂教材與學生檔案。工作之餘,她常走進琴房練聲、學習、思索,家鄉的晨霧與山歌,時常湧進旋律裏。行政工作是藝術教育的骨骼,創作則是情感流動的血液,這種“行政工作築基、藝術實踐鑄魂”的雙重身份,反而讓她在管理崗位上更懂創作者的需求。

微信图片_2025-11-14_160842_840.jpg

劉娟演出照

出於對母校的熱愛和提升聲樂素養的追求,2009年,劉娟攻讀川音聲樂歌劇學院碩士研究生。其間,她以《我的愛將與你相伴終生》的歌曲分析為畢業論文核心,較系統地研究民族聲樂技法與現代作曲理論的融合路徑。她在論文中提:“該曲是民族歌劇《木蘭詩篇》中的唱段,融合了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調式屬性為E宮調式,其以五聲音階為基礎,展現出五聲性音樂的特點,營造出獨特的民族音樂氛圍,構建了傳統情感表達與現代和聲邏輯的對話空間。”這種學術洞察,為她日後的歌曲創作埋下靈感伏筆,也與她童年時的“巴山號子”聲韻啟蒙相呼應,共同構成其藝術道路的基石。

二、文藝擔當:在傳統與現代間建構音樂語言

(一)歌曲《讓愛傳遞》:服務成都大運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文藝的價值所在。2020年成都大運會籌備期間,劉娟創作《讓愛傳遞》,助力展現大運會的“中國風”“巴蜀韻”,獲會歌“評審組提名作品獎”,發表於《歌曲》雜志。此歌後來成為成都文化傳播的“聲響名片”。歌曲表達了愛能穿越風雨,給予人們力量,讓人感受古蜀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之美。劉娟說:“我想讓世界聽見中國的聲韻之美,既有傳統注腳,又有時代心跳。”

這首歌的旋律與唱腔,充滿體育盛會歌曲的厚重感與儀式感。歌詞中“同一片天空”“讓愛傳遞”等詞句,展現了“珍愛和平友好”的大國擔當,與大運會主題相得益彰。

(二)《寬窄巷子》及四川民歌:挖掘地域文化

劉娟對地域文化的敏銳感知與深度挖掘,在《寬窄巷子》中盡顯巧思。歌詞以“一碗茶”“一根煙”“老成都底片”等意象,借市井生活細節,喚起人們對成都曆史文化的回憶,體現對傳統生活方式的眷戀。“一座城悄悄崛起”“新都市客廳”等詞句,既蘊含著對老成都的懷念,又展現出現代發展的豪邁,形成曆史與當下的隔空對話。該作品采用民謠風格,融合個性化敘事與城市氣質宣傳功能,兼具文化傳承與時代感。劉娟稱:“寬窄巷子是成都的文化褶皺,通過旋律讓聽眾觸摸到這些褶皺裏的故事。”

當《溜溜山歌》的音符在央視舞臺響起,劉娟的嗓音清冽如晨霧中的山溪,時而輕吟似木葉拂石,帶著山野質樸;時而高唱如鷹隼掠峰,透著天地遼闊。婉轉曲調中,仿佛能聽見雲霧過梯田的低語,看見背簍裏的時光搖曳,讓聽眾沉浸於巴蜀民俗風情之中。《摘葡萄》的演繹,則呈現出熱鬧場景,仿佛能看到田間男女笑靨如花,聽到竹籃碰撞聲與歌謠交織,空氣中彌漫著喜悅。臺下掌聲如潮,既是為表演動容,更是被那濃鬱的生活氣息感染。劉娟對民歌魂脈的精准把握,讓每個音符都帶有地域印記,每段唱腔都飽含情感,通過央視平臺,讓四川民歌走進千家萬戶,為古老民歌注入現代生命力,唱出中華民族的精神回響。

(三)《飛奪瀘定橋》《黨恩似海》:歌頌紅色曆史

2024年,劉娟創作《飛奪瀘定橋》,這是她對紅色題材創作的突破。她走訪瀘定橋紀念館,將紅軍號聲、鐵鏈晃動聲等音效融入作品,生動詮釋那段鏗鏘曆史。“我要讓聽眾聽見曆史的質感——既要有川陝民歌的根,也要有戰爭場面的聲浪。”

劉娟創作的《黨恩似海》,以頌歌形式呈現。她拆解重組母親教唱的《巴山背二歌》旋律動機,“老區人民對黨的情感像山一樣厚重,我想用最質樸的鄉音和最飽滿的聲線,讓這種情感既有泥土氣息,又有藝術高度。”

三、音樂使命:從藝術實踐到文化生態的澆灌

(一)教育反哺+文旅融合:讓專業藝術紮根生活、浸潤川蜀

中國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工作者不能只待在音樂廳,更要主動走到勞動人民之中去。”

在當代藝術發展與文旅融合深度推進的背景下,專業藝術與大眾生活的聯結至關重要。劉娟以“教育反哺”為理念,搭建起專業藝術走向大眾的橋梁。她關注“銀發群體”精神需求,開辦四川音樂學院“中老年藝術大學”,舉辦“天府之韻”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展系列高級研修班、“川劇清音”非遺文化進校園等多元美育培訓項目,開展藝術與生活場景融合的研學活動。這些實踐,既傳承了專業院校的學術基因,又打破了藝術教育的圈層壁壘,讓專業技法與審美理念,化作可感的生活體驗,走進大眾生活。這種“向下紮根”的努力,拓寬了藝術教育邊界,讓藝術成為滋養大眾精神世界的有益養分,為藝術社會化傳播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踐範本。

(二)身份破界:從演唱者到藝術統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劉娟在多數作品中,身兼作詞、作曲、演唱多職,但她並未局限於此。她與著名詞作家王持久合作《音樂天空》,作品發表於《歌曲》雜志。“王老師教導‘用文字給旋律畫像’,比如‘讓我們一起飛翔,在這音樂天空’這句,讓我意識到歌詞可以成為音樂的視覺延伸。”

“作為四川文藝界的一員,我們腳下踩的是巴蜀文化的厚土,頭頂望的是時代精神的星空。”在劉娟看來,創作《寬窄巷子》對市井文化的捕捉,與創作《飛奪瀘定橋》對曆史的致敬,本質上都是對“四川身份”的詮釋。

從大巴山深處的山歌回響,到川音琴房的專業練聲,再到新媒體平臺的數字傳唱,劉娟的藝術之路始終貼著“四川”的標簽,踩著“時代”的節拍,致力於打造“川字號”音樂名品,為文化強國建設添磚加瓦。正如她在創作筆記中所寫:“當我們用麥克風唱起《讓愛傳遞》時,其實是在延續大巴山背二哥的呐喊——只不過現在,聲音能飛過更廣闊的天空,讓更多人聽見四川的心跳。”這份從紅土中生長、在實踐中思辨、在創新中綻放的藝術追求,既紮根傳統文脈,又勇闖藝術前沿,不斷唱響新的時代佳音。

微信图片_2025-11-14_160834_927.jpg

劉娟,四川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民族女高音,成都市終身教育專家,現任四川音樂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多次組織並參與各類大型比賽活動,長期從事歌曲創作並在全網發布;為成都大運會、電視臺等企事業單位創作歌曲並在主流媒體展演;多次在中央電視臺擔任獨唱,並擔任專業賽事比賽評委;先後成功舉辦了多場個人獨唱音樂會,獲得一致好評。多次榮獲國家級、省級獎項。

圖文來源:百家文藝網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