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中醫藥文化涵養醫德醫風系列報道 | 千年藥香潤古今 一座城的守正創新密碼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5-10-16

【亞洲文旅網訊】在成都西部的崇州,空氣中仿佛始終縈繞著一縷獨特的香氣——這並非花香,而是穿越了千年的本草之香。這裏,是宋代藥學巨匠唐慎微的故裏,他筆下的《證類本草》曾為華夏本草學立下一座高峰。如今,這縷藥香已從古籍中逸出,彌漫於街巷、融入進產業、滋養著生活。

一座古城如何讓古老的智慧在當代重生?崇州正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內涵,將中醫文化、養生理念、人類健康等融入百姓生產生活,助力成都市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再上新臺階

6228290217994e8dae54849b786884201760533195214.jpg

曆史回響

一介布衣與一部本草,如何照亮後世?

深秋午後,暖陽為崇州市中南街披上一層柔光。唐慎微的塑像靜默佇立於此。這位比李時珍早五百年的藥物學家,手持書卷,目光穿越時空,一如往昔地凝望著腳下的土地。

“別看史料記載唐慎微其貌不揚,但療疾如神,百不失一,診斷病情不過數言,卻准確無疑。”崇州市衛健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這位出生於北宋蜀州(今崇州)世醫之家的名醫,雖其醫術為蜀中達官巨卿所推崇,卻始終堅持“有請必去,不避寒暑雨雪”,對病家不分貴賤。更令人稱道的是,他為積累驗方,診病常不受禮,只求病家獻上一個單方或一種草藥。正是這種博采眾長的實踐精神,讓他得以編寫出藥物學巨著《證類本草》。

《證類本草》全書60餘萬字,首創了沿用至今的“方藥對照”編寫方法,被學界譽為中國第一部完備的“藥典”。它不僅為李時珍《本草綱目》奠定了堅實基礎,更被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評價為“要比十五和十六世紀早期歐洲的植物學著作高明得多”。


古今對話

藥仙IP“活”起來,文化陣地“潮”出擊

曆史的榮耀,如何不再靜默於典籍?作為藥學始祖唐慎微的故鄉,崇州給出了生動答案——讓古老文化“活”在當下,“潮”在眼前。

走進白頭國醫特色小鎮,“蜀州本草 慎微故裏”的主題貫穿始終。國醫文化科普館內,記者看到文創區、藥材展示區、研學區功能分明;鄰裏活動中心,氣血操、八段錦、中醫養生講座已成常態。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唐慎微為原型打造的IP“古蜀藥仙”,通過中藥百草園、中醫藥文化長廊、“中藥寶葫蘆”、國醫文化沉浸式科普體驗園等載體,廣泛傳播中醫藥文化。

“我們正在讓中醫藥文化宣傳立體多樣。”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崇州在村BA現場開展中醫藥文化展覽,承辦第二屆“煙火成都”藥膳大賽(崇州站)複賽、中醫藥健康文化普及活動、組織參觀國醫文化沉浸式體驗園,各類中醫藥文化活動通過年輕時尚的表達、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豐富有趣的內容,成功“圈粉”了眾多人群。

0d9d8451cf0446568ae2db0ff8904b691760533195331.jpg

醫脈賡續

民間瑰寶獲“正名”,非遺體系守護千年醫脈

崇州的中醫藥傳承,正從曆史典籍走向更廣闊的民間沃土。一場對散落民間的正骨、理筋等傳統技藝的系統性挖掘與保護,讓深藏於市井鄉間的醫術精華獲得“非遺”身份的認可,為這座城市的中醫藥文化底蘊注入了紮實而鮮活的新內涵。

走進蜀州頸腰病醫院的診室,省級非遺“曾氏理筋整骨法”傳承人李文江正手法嫻熟地為患者診治。只見他雙手在患者腰部輕輕摸索,隨即精准定位,一個巧勁施展,患者原本痛苦的表情頓時舒緩許多。“這是祖傳的手藝,到我這裏已經是第四代了。”李文江告訴記者,這一傳承數代的獨特技藝,因其手法精准、療效顯著,成功入選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實現了崇州在傳統醫藥省級非遺領域“零的突破”。

與此同時,市級非遺項目也呈現“多點開花”之勢。西湖骨傷專科醫院的“胡氏正骨療法”入選崇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崇仁醫院的餘科被確定為崇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這些曾經僅靠口傳心授的民間醫術,如今被正式納入保護體系,將惠及更多的群眾。

產業共生:古鎮飄藥香,“中醫藥+”催生新業態

深厚的文化傳承為崇州中醫藥注入了靈魂,而其活力的迸發則水到渠成地體現在對產業與民生的貢獻上。在成都大力推進產業建圈強鏈的背景下,崇州順勢而為,推動中醫藥與文旅、康養、農業等深度融合發展。

9月29日,伴隨著收割機的陣陣轟鳴,白頭鎮安順社區500畝“中醫稻穀”迎來豐收。這批“中醫稻穀”在種植過程中,從育種到病蟲害防治,不用化學農藥,全程采用中醫藥技術,不僅產量穩得住,土壤也更“健康”了。項目負責人表示,這項中醫藥農業整體技術是從一顆種子到整個過程的管理管控,不用任何的化學農藥,全部用中藥防病治蟲,收獲的大米能夠實現真正零農殘。

在此基礎上,崇州中藥材種植規模已穩步發展至約2.45萬畝。除了“糧-藥”輪作模式,崇州還積極推動特色藥材的標准化、品牌化發展。在白頭鎮,有機鐵皮石斛示範種植基地不僅推出了高品質產品,更延伸出加工、銷售及觀光研學為一體的產業鏈;龍華山椴木仿野生赤靈芝基地則專注於發展醫養產品精深加工,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

最具想象力的融合發生在街子古鎮。這個有著千年曆史的古鎮,如今已獲成都市“中醫一條街”首批試點授牌,崇州市將該項目列為古鎮康養度假區“立園滿園”重點工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形成集名醫坐診、特色藥鋪、中醫藥文創於一體的沉浸式體驗街區。今年7月,崇州更入選“四川省世界級療愈目的地最具潛力十大城市”。

從唐慎微的《證類本草》到今天的“中醫藥+”,崇州的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故事,不僅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在這裏,千年的藥香依舊彌漫,而中醫藥文化的故事,正在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