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旅網訊】10月16日,備受矚目的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將在四川成都拉開帷幕。這一文化藝術盛會落戶四川,是對四川近年來文藝事業蓬勃發展的高度認可,也是四川以文旅融合賦能、推動文藝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契機。
從文藝精品數量節節攀升到“跟著演藝去旅行”蔚然成風,從院團體制改革激活新動能到“藝術+”新業態遍地開花,四川正以昂揚姿態書寫著新時代文藝發展的精彩篇章。
精品創作攀高峰
文藝精品是一個地區文化實力的集中體現。近年來,四川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打造藝術精品作為核心任務,推動文藝創作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交出一份亮眼的“四川答卷”。
百花齊放,精品湧現:魔術節目《邂逅》斬獲第十二屆中國雜技金菊獎,四川省曲藝研究院演員曾戀獲得第十三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四川人民藝術劇院選送的話劇《蘇東坡》入選第八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獨幕劇《親愛的李爾王》、小品《春風吹又生》等3部作品入選首屆全國小戲小品展演,四川揚琴《蜀道》等3部作品入選第三屆全國曲藝木偶皮影優秀作品展演,雜技《倒立——哪吒》等3部作品入選第十二屆全國雜技展演,雜技《太極·壇韻》入選2024年度“中國雜技藝術創新工程”重點扶持作品名單,編劇曾浩月入選“全國舞臺藝術優秀節目創作扶持計劃”2025年“以人帶戲”指導扶持項目人員名單。
守正創新,勇攀高峰:2025年上半年,川劇《變臉》、話劇《誰在敲門》,折子戲、清音、舞蹈等相關節目,相繼入選第四屆全國戲曲(南方片)會演、全國優秀保留劇目複排提升“十佳案例”、第十九屆中國戲劇節、全國曲藝院團優秀節目匯演、國家藝術基金優秀舞蹈節目展演。成都市美術館“藝術夜巴適(bus)”青年夜校項目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全國美術館優秀公共教育項目。2025年度四川共有37個項目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名單。
備受關注的第十八屆文華獎評選,四川共有川劇《夢回東坡》、舞劇《陳壽·三國志》、話劇《誰在敲門》、歌曲《玉盤》、群舞《柔情似水》、魔術《邂逅》6個作品入圍終評,不僅實現數量上的增長,更在藝術類型上實現全面突破——川劇、舞劇、話劇等舞臺藝術品類與歌曲、舞蹈、魔術等表演形式齊頭並進,充分展現了四川文藝創作的整體實力和多元魅力。
隨著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即將開幕,這些精品力作將在這一全國性舞臺上精彩亮相,向全國觀眾展示巴蜀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旅融合開新局
“看完川劇《夢回東坡》,再去三蘇祠打卡,這種‘白天遊景點、晚上看演出’的旅行方式太贊了!”遊客對這樣的文旅融合體驗贊不絕口。
近年來,四川立足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深化“文旅+”“+文旅”戰略,推動文藝與旅遊深度融合,讓“跟著演藝去旅行”成為新潮流,為文旅消費注入新活力。
品牌活動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四川連續3年舉辦川劇匯演,面向全省所有國有川劇院團(單位)、民營川劇院團(劇社)和專業院校,集中展演川劇精品劇目,吸引了眾多遊客和戲迷關注。為擴大川劇影響力,四川還創新推出《中國有川劇》系列微紀錄片、微短視頻、“2024川劇抖起來”等新媒體推廣活動,與中央媒體深度聯動,實現線上線下超3000萬人次觀看,讓川劇這一傳統藝術“破圈”傳播。
在旅遊演藝產品供給方面,四川不斷豐富內容、創新形式。2024年春節期間,四川省川劇院《芙蓉國粹·川劇秀》15天演出90場,人氣頗高;四川人民藝術劇院打造的沉浸式文旅演出《激流·家》在成都少城劇場駐場演出,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文學經典的魅力。同時,“天天有演出”“好戲連臺”線上展播和文化列車·同心藝術團慰問演出等惠民活動常態化開展,既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也為旅遊市場增添了文化氛圍。
“文旅+百業”“百業+文旅”的深度融合,更讓四川文旅消費新場景不斷湧現。四川省川劇院推出的變臉街舞《古蜀天邊行》,將傳統川劇變臉與現代街舞相結合,一經推出便受到關注;四川省藝術研究院(四川省藝術檔案館)研發的數字文創產品《川劇臉譜·百戲千面》,上線僅16分鐘8000份藏品便銷售一空。成都、自貢、瀘州等市依托川劇演藝和展示場所,打造了一批初具規模的川劇特色體驗館,研發的川劇文創產品深受遊客喜愛;“易園園林藝術博物館·蜀園”川劇精品藝術公園、成都寬窄巷子蜀韻園等文化特色展館和街區,構建起完整的川劇文化產業鏈,推動川劇藝術從“舞臺”走向“市場”。
深化改革激活力
文藝院團是文藝創作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四川深入推進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創新運營機制、加強人才培養等舉措,為文藝院團注入新的發展動能,構建起支撐文藝高質量發展的堅實體系。
在資源整合方面,四川積極推動文藝院團優化重組。四川天府演藝集團組建四川現代歌舞劇院,填補了集團只有演出場館、無固定演出隊伍與常演劇目的空白,進一步完善四川文藝演出市場體系。各地也持續加大對文藝院團的支持力度,壯大基層文藝力量,讓文藝之花在基層綻放。
一系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相繼推出。川渝兩地協同立法促川劇傳承發展,為川劇振興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將川劇保護發展成果總結提煉上升為地方性法規,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成為社會普遍共識,戲曲傳承與發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一批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領軍人才、戲曲新秀脫穎而出。
目前,四川擁有國家級、省級川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8人,其中23人獲中國戲劇梅花獎,4人入選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培養計劃,5次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2024年,6人入選第十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京劇創作人才高級研修班,4人入選2024—2025年度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錄制演員(劇目)入選名單。同時,在全省建成高校傳承(展示)基地3個、中小學川劇傳習普及基地45個,打造新時代川劇人才培養高地,推動川劇藝術好戲連臺、遍地開花。
盛會啟幕譜新篇
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的舉辦,為四川文藝事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作為承辦地,四川以高標准和務實舉措做好藝術節籌備工作,力求將藝術節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辦出影響,並以藝術節為契機,推動四川文藝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本屆藝術節期間,四川將集中展示近年來文藝創作的豐碩成果。川劇《夢回東坡》、舞劇《陳壽·三國志》、話劇《誰在敲門》、歌曲《玉盤》、群舞《柔情似水》、魔術《邂逅》將登上舞臺,與全國優秀文藝作品同臺競技、交流互鑒。同時,四川將結合地域文化特色,推出一系列具有巴蜀風格的文藝活動,讓全國觀眾感受四川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川將以藝術節為紐帶,進一步推動“演藝+旅遊”發展。圍繞藝術節,四川推出多條“跟著演藝去旅行”精品線路,串聯起藝術節演出場館與周邊旅遊景區、文化場館,讓遊客在欣賞高水平文藝演出的同時領略“錦繡天府·安逸四川”的自然風光和人文底蘊,促進文旅消費升級。
從川劇的“老樹新花”到多元藝術的“百花齊放”,從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到院團改革的“活力迸發”,四川文藝事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的舉辦,將成為四川文藝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四川將持續推進文藝精品創作,深化文旅融合,加強人才培養,努力打造新時代文藝發展的“四川範式”,為文化強省旅遊強省建設貢獻文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