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新國風”音樂劇《南孔》重現孔子後裔精神抉擇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5-08-29

微信图片_20250829114003.png

【亞洲文旅網訊】中國“新國風”音樂劇代表作《南孔》以孔子第53代孫孔洙“讓爵”的曆史為背景,通過現代舞臺語言和原創音樂,展現孔氏後裔在時代動蕩中的精神抉擇。音樂劇將於10月登陸濱海藝術中心,帶觀眾領略儒學文化的傳承與溫度。

在中國40餘城完成百餘場巡演的音樂劇《南孔》將於10月登陸新加坡。這部由中國國家藝術基金重點扶持的作品,以孔子第53代孫孔洙“讓爵”的史實為背景,通過現代舞臺語言、原創音樂與視覺設計,成為中國“新國風”音樂劇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覆滅,康王趙構南渡遷都,史稱南宋。為護持儒學文脈,孔子第48世孫、衍聖公孔端友率百餘名孔氏族人隨宋室南遷,賜居浙江衢州,史稱“大宗南渡”。這一支後裔被稱為“南孔”。

雙線結構美學留白

音樂劇的故事從孔氏定居衢州150年之後展開。元世祖忽必烈為一統南北,重建禮樂,召孔洙北上承襲衍聖公爵位。面對王朝更替,孔洙卻選擇“化官為民”,退隱江南,守護儒家之道於民間。導演鐘浩說:“我們不只是在複原一段曆史,而是要表現人物在現實矛盾中的精神抉擇。”

鐘浩坦言:“起初我和很多人一樣,對‘南孔’概念很陌生。”他在為創作走訪實地調研時,才逐步走進這段鮮為人知的文化史,“在衢州,當地人提起南孔,那種自豪感至今依然強烈。”

在舞臺表達上,鐘浩采用“現實抉擇”與“先祖對話”的雙線結構:現實中,孔洙面對忽必烈“北上”的召令,最終選擇退隱江南;另一條線則回溯孔端友“大宗南渡”的曆史。“當孔洙猶疑時,仿佛與先祖對話,形成跨越百年的精神回響。他以退隱回應政權更迭,將儒學帶回民間,在教育、生活、文學中延續。這種‘禮天下’的精神,不拘南北,更符合天下大同的理想,也與南孔一脈後人的實踐一致。”

舞美方面,《南孔》強調寫意與留白,以中國畫的空間感取代繁複布景,輔以宋代美學與蒙古風格的服裝對比,突顯漢文化與草原文明的交鋒與交融。

音樂古意中有現代表達

《南孔》的音樂由作曲家呂亮擔綱。他以影視配樂起步,曾參與電視劇《知否》《琅琊榜》《清平樂》的音樂創作,也是現象級舞劇《只此青綠》的作曲。在他看來,《南孔》的音樂必須在“古”與“今”之間找到平衡。

“劇本的唱詞既有古意,又符合現代人的表達。”呂亮闡述,他為全劇設定了一個大主題旋律,並在其上衍生出孔洙、孔柳、元太子真金等人物的主題動機,隨著劇情不斷發展,以旋律暗合人物劇情,形成類似瓦格納“主導動機”的寫法。

主題曲《禮天下》正是這一大主題的集中體現。呂亮在其中運用了五聲音階與變宮、變徵的處理,使旋律既保有民族音樂的厚度,又帶來審美新意。呂亮有深厚的民樂背景,從小在傳統音樂中耳濡目染,對民族樂器十分熟悉。《南孔》的音樂中加入笛簫、琵琶、古箏、二胡等民族樂器,與交響樂隊相映成輝。創作前他曾赴衢州采風,觀摩當地婺劇,聆聽民歌。“這些素材未必直接引用,但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音樂的旋律感。”

平衡精神與人性是挑戰

飾演孔洙的青年演員夏振凱,已隨劇完成百餘場中國國內巡演。他坦言,最大的挑戰是平衡人物的“精神厚重感”與“人性真實感”。“既要精准傳遞儒家傳承的使命感,又要讓掙紮與猶疑不流於表面,須用細膩的肢體語言和臺詞,讓觀眾看到‘有擔當也會彷徨’的立體人物。”

他回憶首演時的情景:“當我飾演的孔洙在臺上痛苦掙紮時,臺下觀眾紅著眼睛,有人忍不住抹眼淚。這讓我深切感受到角色與觀眾之間的共鳴。”

夏振凱說:“我心中的南孔精神是文脈不絕,仁心常暖。”他希望新加坡觀眾記住孔洙不是符號化的傳承人,而是一個在取舍中堅守“禮”與責任的普通人,進而感受到儒家文化裏“以人為本”的溫度,以及中華文化代代相傳的生命力。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