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旅網訊】從刀郎、李子柒到哪吒,四川文化不停書寫,走向世界。而創作於2003年,由詞壇泰鬥閻肅作詞,孟慶雲、陳小濤作曲,陳小濤(空政歌舞團著名男高音)演唱的歌曲《變臉》更是早期四川文化宣傳中,一張獨特且醒目的名片。歌曲最早是在2004年春晚首次亮相。以川劇變臉為歌曲創作題材,非一般人不能將其精髓表達出來。
變臉是川劇裏面的一個絕活,而且享譽世界。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抹臉”、“吹臉”、“扯臉”。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變臉》歌詞生動描繪了川劇變臉這一極具神秘色彩與藝術魅力的表演形式,“說時不遲那時不慢,難者不會會者不難......腦殼一轉,面孔說變就變。眼睛一眨,不過瞬息之間。”寥寥數語,便將變臉的神奇與深邃內涵展現得淋漓盡致。旋律上,巧妙融合了四川傳統音樂元素,如川劇高腔的激昂與婉轉,讓人一聽便能感受到濃鬱的巴蜀風情。這種對四川特色文化的精准提煉與藝術呈現,使得《變臉》歌曲成為外界認知四川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閻肅人生》這本書裏,有提到《变脸》歌曲的創作者、演唱者陳小濤找閻肅老師為《變臉》這首歌作詞的故事。這首歌也不是一撮而就寫成的,閻老師也是對歌詞幾經修改,才定了現在的版本。歌曲最後的三個“變”字也不是隨便安排的。一變,變臉本來就像變戲法一樣,所以只有變,才有的看;二變,要呈現萬紫千紅的百花園,首先變臉絕活自身就應該越變種類越繁多;三變,傳承傳統變臉技藝只是曆史使命,還要創新引領時代使命,所以思想上也要變,要與時俱進才不會被人們遺忘。
借助現代傳播媒介,《變臉》歌曲打破了地域的隔閡,迅速傳播至五湖四海。無論是在繁華都市的街頭巷尾,還是在遙遠國度的文化交流活動中,都能聽到它的旋律。在國際文化交流場合,當《變臉》歌曲響起,那極具東方韻味與四川特色的音符,瞬間吸引眾人目光,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對四川文化產生濃厚興趣,極大地拓寬了四川文化的傳播範圍。
今天,讓我們走進這首《變臉》歌曲的演唱者,著名軍旅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陳小濤。
從嘉陵江畔走向北京
上個世紀60年代,陳小濤出生在嘉陵江畔的南充城。溫潤的嘉陵江水陶冶著他的性情,將帥故裏的盛名激勵著他的成長。“我的父母都是教師,他們言傳身教,教會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培養了我對文藝的熱愛。”陳小濤回憶,在原南充綢廠子弟學校和南充一中讀書時,就展現了唱歌的天賦,被學校師生稱為“校園的百靈”。
上高中時,陳小濤成為學校獨唱、領唱和故事隊的一員,接受了音樂上的專業訓練。那時,他時常自學二胡、吹笛子吊嗓子,就希望有個一技之長,能在高中畢業後考上四川音樂學院。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8年10月,原空政歌劇團為歌劇《江姐》在全國招募學員,得到消息的陳小濤趕往重慶面試。他在面試時一連演唱了《牧馬人之歌》《烏蘇裏船歌》等四首歌曲,還主動要求朗誦了一首詩詞,最後連評委們都為他鼓掌。就這樣,帶著對綠軍裝的無限向往,年僅17歲的陳小濤只身一人到了北京,去到原空政歌劇團駐地,由此開始從藝生涯。
1979年1月3日,來自南充的高中畢業生陳小濤帶著滿臉的興奮和對未來的期盼抵達首都北京。作為歌劇《江姐》全國招募的18名小演員之一,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名學員,他既忐忑不安又倍感榮耀。從拉大幕跑龍套開始,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學。彈鋼琴、學吉他、練形體、磨聲樂……報童、小警察、鄉丁,再小的角色他都認認真真演,琢磨通透,演出彩來,逐漸從學員中脫穎而出。
1983年,他第一次演《江姐》整部劇裏唯一一個具有喜劇色彩的人物——蔣對章,大獲成功,接著演了華為,又演了甫志高和沈養齋這兩個主要角色。劇中人物反差都很大,陳小濤狠下功夫琢磨人物個性,既繼承先前的演繹,又加入自己的理解,使得一個個角色無比飽滿。尤其是甫志高,叛變前後角色反差極大,這更激發了陳小濤的表演張力,一個眼神一個步伐細細地摳,終於獲得專家和觀眾的認可。
舞臺就是他的陣地
1987年,陳小濤隨北京慰問團去雲南老山前線為戰友演出,看著上千血氣方剛的兄弟們緊抱著鋼槍席地而坐,時刻都准備去戰鬥,他內心深受鼓舞和震撼。他在陣地上唱,在貓耳洞裏唱,在傷病員中唱,最多的一天唱了《軍營男子漢》《再見吧媽媽》等28首歌,把最嘹亮的歌聲獻給最可愛的人。
“作為一名文藝兵,歌唱是我的事業,舞臺在哪裏,哪裏就是我的陣地,我將一往無前!”離開老山前線的時候,陳小濤在英雄的旗幟前立下了自己的誓言。
在一次次慰問演出中,陳小濤總是深受鼓舞和感動。1998年,陳小濤隨團去長江大堤慰問抗洪部隊,一行人參觀了“抗洪英雄”高建成所在高炮團。演出時陳小濤注意到,觀眾席最前排有17個空位,到宿舍去時也看到了17張幹幹淨淨的床鋪,而17個有血有肉的戰友兄弟卻再也看不見身影,陳小濤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他暗自下定決心:“我一定要為英雄做點什麼!”
1999年,原創音樂劇《長江邊的故事》准備排演,空軍把最重的擔子和重托交給陳小濤,出演英雄高建成,他覺得這是回報英雄的最好機會。高強度的排練持續一個月,未曾料到演出前,他在彩排中受了傷,全身多處肌肉和韌帶拉傷。正式演出時陳小濤打了兩針封閉,咬著牙堅持演出。觀眾都為他在臺上對疼痛的演繹入木三分而歎服,卻不知道他是真的帶傷演出。“當時我就一個念頭,歌聲務必嘹亮,一定得把英雄的宏偉篇章唱下去,這樣才能影響更多的英雄。”陳小濤說。
當晚的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陳小濤癱倒在後臺的時候,耳邊依然回響著激蕩如潮的掌聲。這幕《長江邊的故事》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各方面的肯定和贊揚,也給了陳小濤巨大的精神鼓舞。
2017年央視雞年春晚,陳小濤演唱了由他唱紅的軍旅優秀歌曲《當那一天來臨》,傳遍五湖四海。領導聽了他的演唱後對他說:“永遠要保持你的激情,激情是你的殺手鐧,你上臺就是千軍萬馬,戰士為你而沸騰……”多年來,陳小濤演唱了《渴望出征》《舍不得你走》《軍營男子漢》《把青春壓進槍膛》等眾多耳熟能詳的軍旅歌曲,從一名普通的文藝兵,成長為深受廣大指戰員喜歡的軍旅歌唱家。
據不完全統計,陳小濤每年堅持為戰士們演唱60到80場,最多時120場,越艱苦邊遠的連隊他越願意去,因為他知道,越是艱苦的地方,戰士們越需要心靈的撫慰,需要他的歌聲。
在新疆慰問部隊時他出現高原反應又發燒,將近40度,仍然堅持跟團紅旗拉普模範導航站慰問。小分隊先坐黑鷹直升機,再倒汽車走七八個小時,勉強休息了一會兒就強打精神給官兵們連唱了三首歌,當主持人介紹他帶病堅持來給大家演出時,戰友們起立為他鼓掌!心疼他不讓他唱,他越發被感動,又唱了四首歌,戰友們巴掌都拍紅了……
在北極光照耀的黑龍江漠河雷達站,他帶東曉、阿斯根、來喜等四人在連隊裏過春節。萬家團圓的日子,軍人不能回家過年,我們的文藝戰士就陪大家一起過,包餃子、貼春聯、講故事。晚上到了看春晚的時候,幾個人輪番上陣,唱歌,做遊戲,脫口笑,笑得人仰馬翻,樂得百花齊放,有人就提議,把春晚關了吧!我們這兒比春晚還熱鬧呢!……
在北京空後某汽車營,他負責操練一個男聲合唱團,面對幾乎零音樂基礎的戰士,他一句一句教,一遍一遍和,從詞曲的意義延伸開,去感染戰士軍人的氣魄、血性和精神彪悍,就這樣花了三個月,前後教唱了《當那一天來臨》《空軍後勤之歌》《也許來不及告別》等五首歌曲,領導來聽匯報演出,簡直被震驚了,一幫開車的汽車兵竟然唱出了半專業的水准,尤其是豪邁、鏗鏘的軍人氣質,刮目相看。連連說,真是神啊,一個陳小濤帶出了一百個陳小濤!
將“川歌”唱響世界
“歌曲《變臉》不僅將時尚和傳統充分融合,還大氣磅礴,現在幾乎所有的變臉演員演出都會配上這首歌曲,變臉不但登上了央視春晚舞臺,還走向了世界。”提起《變臉》的創作,陳小濤顯得十分激動。
當年,川味十足的《麻辣燙》一炮走紅後,陳小濤感到找到了定位,他希望通過川歌表達在外川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於是一直想創作一首有關“變臉”的歌曲。後來,當陳小濤把這個點子說給著名詞作家閻肅聽後,閻肅當即叫好:“好題材啊!我來給你寫。”
“經過一天一夜的構思,閻老便寫成了這首堪稱四川新民歌文化代表的歌曲——《變臉》。”陳小濤說,拿著歌詞又找到了著名曲作家孟慶雲寫曲,同時他憑著自身對川劇的了解、對故鄉的深厚感情以及多年來積累的表演經驗,抓住原曲的精髓,增加了新的內容,於是一首全新的歌終於誕生了,並唱紅大江南北。
在長期的藝術生涯中,陳小濤始終不忘以自己摯愛的家鄉故土為底色,不斷探尋如何把四川的文化特色融入到歌曲當中。先後創作、演唱了《麻辣燙》《變臉》《望四川》《蜀道》《嘉陵江贊歌》《我在閬中等你》《德高行遠》等眾多川歌,被譽為“川歌王子”。
“山連山、水連水,川腔渝調相呼應……”2022年11月4日,陳小濤演唱的《雙城記》電視音樂MV與觀眾見面。在國家作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部署後,陳小濤非常敏銳、第一時間推出歌曲《雙城記》。《雙城記》采用了川渝地區民族民間音樂,具有濃鬱的川渝特色,讓網友們一聽倍感親切。“我對四川和重慶都有很深的感情,這首歌完美展現了川渝兩地之間的文化羈絆。”陳小濤說。
歌曲《德高行遠》是一首歌頌朱德精神品格的歌曲。陳小濤告訴記者,歌曲在錄制中經過了反複修改,為了展現一代偉人朱德的品格魅力,他還與詞曲作家多次赴儀隴縣及其他城市深入采風,聽其後人講述其生平的故事,並參加了在南充舉行的相關研討會。
“我是喝嘉陵江水長大的,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令我們這些在外的遊子魂牽夢繞。能站在家鄉的舞臺上,為我敬重的家鄉歌唱,為家鄉的人民歌唱,是我多年的心願。”陳小濤說,工作再忙,走得再遠,家鄉仍然是永遠的牽掛,將繼續弘揚川歌,把川歌唱響世界。
個人簡介
陳小濤,空政文工團副團長,著名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大型劇目藝術總監、策劃制作人、導演。他博取眾長、兼收並蓄的拓展和創新了民族歌劇的表演形式,以高度的社會責任和藝術使命,樹立了當代文藝工作者的良好風範。曾榮獲文化部第十二屆文華表演獎、文化部“奧運希望之船”全國聲樂大賽金獎、策劃創作並演唱的歌曲《變臉》《麻辣燙》《蜀道》《當那天來臨》四次獲中宣部五個一優秀作品獎,中國音協金鐘獎大獎、音樂電視金獎、全軍匯演作曲演唱四項一等獎、全軍表演特別貢獻獎、全國新人新作二項一等獎等。被譽為“戰士心中的歌唱家”。
他策劃的經典歌劇《江姐》全國巡演 120多場,並將歌劇《二泉吟》《守望長空》《張思德》舞劇《紅梅贊》等劇目推向全社會。因成績突出,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被空軍評為優秀共產黨員。被全軍譽為“上臺就是千軍萬馬的紅色宣傳員”,被四川譽為新川歌文化的代表。不僅如此,他還把金曲《變臉》成功的推向了中國和世界。
原總政幹部部科幹局局長、新疆南疆軍區政治部主任賈隨剛將軍評價道:“小濤是我非常認可的好戰友好兄弟,更是多年來廣受部隊官兵歡迎和喜愛的軍旅藝術家。小濤身上具有優秀的軍人特質,用‘一朝從戎報國,一生本色不變’來形容他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生活中的小濤幹練利落、英俊瀟灑,走上舞臺的小濤則是氣宇軒昂、血性陽剛。他的歌最大的特點是情注歌中、激情四射,具有很強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官兵們聽他的歌總能熱血賁張、激情奔湧、提氣鼓勁!
小濤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的愛是深深地融入血液中的,因此,在他的歌唱、詞曲、編導中,充滿了濃濃的家國情懷。
小濤摯愛藝術,不斷地在藝術之海中磨礪搏擊升華。使自己不僅成為著名歌唱家,而且是詞作家、作曲家、表演藝術家,還兼編劇策劃導演於一身,這在藝術家中是少有的。他的歌聲高亢嘹亮、穿透力強;他的歌詞鏗鏘有力、情注其中;他的樂曲豪氣雄壯、優美動聽;他的表演,無論是正反派人物都是形神俱佳、維妙維肖;他編導的歌劇《守望長空》《江姐》等,因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軍旅文化上引發的重大反響而獲得巨大成功。”
(來源:南充日報,文章略有補充。如有侵權,請聯系平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