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旅網訊】今年春節假期,由成都市文廣旅局、武侯區人民政府主辦,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武侯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承辦的“2025武侯祠成都大廟會”以“千燈繪三國 百戲迎新春”為主題,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將濃濃的年味“拉滿”,充分滿足廣大市民遊客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5武侯祠成都大廟會日均接待觀眾量超10萬人次
數據顯示,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七“黃金周”,“2025武侯祠成都大廟會”日均接待觀眾量超10萬人次,接待觀眾總人數77.01萬人次,與去年同期比增幅5%;文創產品銷售收入211.75萬元,同比增長40%,廣大遊客和市民在濃濃三國氛圍中體味到中國年的“成都味道”。
一場“頻頻出圈”的傳統文化大餐
每年的主題燈會,是武侯祠成都大廟會的“固定動作”,但今年的燈會有所不同。用遊客楊英健的話來說,就是“讓人耳目一新,眼前著實一亮”。楊英健是地道的“三國迷”,大年初一,他帶著一家四口從西安出發,來到成都體驗大廟會。他表示,三國主題燈會是一家人駐足最久,品味最長的一個項目。
“‘桃园三结义’‘舌战群儒’‘空城计’‘单刀赴会’等群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静态展示,而是结合互动剧情和现代科技手段。”楊英健說,整个游览过程充满惊喜与探索的乐趣,“尤其草船借箭的燈組,還有水霧在飄動,太逼真了!”
遊客在“2025武侯祠成都大廟會”諸葛創意集市選購文創
廟會燈組年年有,如何才能吸引人?2025武侯祠成都大廟會可謂做足了文章。今年的春節期間,首次以三國故事為主線的主題燈組,把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三國故事打造成遊客可感知、可觸摸、可領悟的沉浸式體驗新場景。多場景與傳統文化的炫酷融合,更吸引著八方遊客從“看景”到“入景”。
當傳統廟會、非遺燈組與科技相結合,又能碰撞出怎麼樣的火花呢?在武侯祠成都大廟會上,全新的數字紅牆技術讓人拍案叫絕,《誡子書》《蜀相》躍然“牆”上,金字漂浮的視覺效果,體現出傳統文化的韻味;主題燈展區域內,集合LED动态照明、激光投影等科技手段的燈組融入了音乐、烟雾等多感官设计;在實體打造的裸眼動態六角宮燈內,遊客還可通過掃碼將自己的祈願燈籠掛至祈福祥運樹上,提升“科技廟會”的交互體驗。
“2025武侯祠成都大廟會”裸眼動態六角宮燈
“沉浸式遊覽,正成為文博遊的一大趨勢。”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武侯祠將持續推進沉浸式項目與文博遊深度融合,注重運用新技術發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蘊含的價值內容與新技術、新形式、新要素結合,不斷創造文旅新場景,滿足群眾新需求。
一曲“各顯神通”的通力合奏
每逢春節,是文博機構最忙碌的時期之一。利用假期到博物館逛一逛,也日漸成為越來越多民眾的休閑選項。在成都圍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旅遊名城,優化文旅產品供給的背景下,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秉承精准服務的理念,在廟會期間打造多處文旅消費新場景,得到各界好評。
來武侯祠,感受一次關於蜀漢文化的“廟”趣體驗成為春節檔成都文旅的熱門話題。一部主題為“武侯奇‘廟’夜”的情景劇憑借中式漢代建築實景呈現以及沉浸式表演內容,迅速在“朋友圈”走紅。與此同時,在以“天府四時”為題的常態演出舞臺上,川劇變臉、雜技表演、民族舞蹈等節目每日輪番上演,臺下觀眾圍得裏三層外三層,直呼:“這個年過得熱鬧!”
“熱鬧”是2025武侯祠成都大廟會的關鍵詞。其背後,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各新場景“各顯神通”的喜人成果。
首次面向全球招募的“國際小喜神”的身影在廟會期間無處不在,時時為身邊的市民觀眾們派發喜神紅包、福牌、福貼等新年小禮品並獻上“萌萌噠”的蛇年新春祝福。
“2025武侯祠成都大廟會”國際“小喜神”
國際友人逛“2025武侯祠成都大廟會”
“春節是觀察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一個有效窗口。”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假期,群眾有更多的公共文化需求,“博物館必須抓住機會、提前策劃,創新推出受百姓歡迎的文化供給,推動新時代的公共文化服務更接地氣、更有人氣。”
一次“傳承文化”的創新樣板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也在本次廟會也迎來新動作。一系列關於傳統文化的傳習、展演、體驗活動,將民俗重要節點與民眾的春節文化訴求結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
大年初一上午,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文物區大門前人頭攢動,2025年武侯祠成都大廟會民俗活動重頭戲——“仿古祭祀”如約而至。現場,川劇演員身著古裝,扮演蜀漢君臣等歷史人物,循序古禮,複原傳統新年祭祀儀式,莊重而充滿儀式感。隨後隊伍緩緩前行,穿過層層殿宇,來到三義廟前廣場,川劇絕技“八頭變臉”驚豔登場,演員們高超的技藝引得觀眾陣陣喝彩。
“2025武侯祠成都大廟會”民俗活動“仿古祭祀”
作為民俗重新回歸現代生活的載體,非遺、文創也“大展身手”。在諸葛創意市集,糖畫藝人全神貫注,動作一氣呵成。剪紙藝人技藝精湛,讓首次感受剪紙技藝的巴基斯坦遊客可汗直呼:“剪得太棒了,和我的臉型一模一樣。”大家驚歎之餘,紛紛購買作為紀念。文創產品區域內,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與千年名校石室中學聯名推出的十餘款“文運系列”文創產品銷售異常火爆,從實用的書包、小巧精致的冰箱貼,到充滿文藝氣息的筆記本,每一款產品都巧妙地將三國典故、武侯祠建築元素融入其中,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一場“美美與共”的視覺盛宴
當故宮博物院的“金甌永固杯”遇上現代美學展陳,又是一種怎樣的創意和激發呢?這個春節,傳達“美美與共”的時代審美追求也是武侯祠成都大廟會的初衷。
“禮蘊天地 和合致美——文物裏的東方生活美學展”上的金甌永固杯
當跨年大展“禮蘊天地 和合致美——文物裏的東方生活美學展”上的100餘件(套)精品文物(等級文物數量達95%)集中亮相,各類清代宮廷用器、禮儀服飾、書畫典籍……不僅是對古代生活美學的完美詮釋,更是以東方美學這一兼具國際傳播魅力與中華文化智慧的獨特視角吸引大量遊客慕名而來。“每一件都是如此精美,不愧是老祖宗嚴選!”自媒體博主陳曰曰在觀展後感歎。
不僅如此,配合展覽並結合武侯祠建築、園林搭建的現代美學展陳,仿佛時尚的少女般與古老的展陳文物形成鮮明的古今對比,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同樣,融匯在廟會各處的“美景”同樣令人陶醉。或古樸厚重或精美絕倫,每一件都承載著蛇文化的深厚底蘊的“靈蛇獻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聯展”;以“蜀漢盛世·錦繡繁花”為主題的迎春花藝就讓不少遊客直呼“洗眼睛!”;以藝術造型裝置搭配仿真植物的時令花卉營造不同主題風格,全方位呈現東方美學與花卉之美。燈組的絢爛多彩、演藝的美輪美奐、小吃的垂涎欲滴、遊客的歡聲笑語……一切都在詮釋著這場傳統新春文化活動,也是一次“尋美”之旅。
遊客乐逛“2025武侯祠成都大廟會”
“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理念下,讓廣大遊客在欣賞和感悟傳統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美學價值,構建多元包容的社會氛圍。”武侯祠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坦言。
一份“不脛而走”的傳播案例
從1月14日起,武侯祠成都大庙会首次面向全球招募國際小喜神起,便以驚人的速度和廣度吸引了全球目光,成為新春時節又一“迅速傳播”的典範案例。全球十國語言傳播;《美國時代周刊》《華爾街日報》《英國衛報》等國際媒體聚焦;《人民日報》《光明日報》、CCTV、新華社、中新社等40多家國內主流媒體持續關注。數據顯示,截至大年初七,共有近40多家媒體先後發布超400篇(次)相關武侯祠成都大廟會的報道。
“2025武侯祠成都大廟會”主題燈組—草船借箭
其中,僅以CCTV為例,CCTV1《晚間新聞》、CCTV1《新聞直播間》、CCTV2《第一时间》、CCTV4《中國新聞》、CCTV13《东方时空》和CGTN等多個頻道的多個欄目從不同角度,分別以新聞或直播的方式對武侯祠大廟會進行全方位傳播。尤其,2月2日,CCTV13《东方时空》“中國晚八點”以“武侯祠大廟會:千燈繪三國 百戲迎新春”為題,對2025武侯祠成都大廟會進行了長達5分鐘的專題直播,全面深入地展現了本次大廟會燈組、演藝、集市和小喜神等多方面的精彩。央媒如此大規模、密集地關注,在成都乃至全省本地新春文化活動中,較為少見。
在社交媒体上,“2025武侯祠成都大庙会”同樣成为热议话题,网友纷纷点赞大庙会年味兒濃。2月3日,有關武侯祠成都大廟會的話題榮登微博成都同城榜前10名;抖音搜索#武侯祠成都大廟會#有超千萬的播放量;視頻號、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武侯祠成都大廟會”均為熱門高頻詞匯。
“2025武侯祠成都大廟會”主題燈組
沉浸式直播是拓展博物館服務邊界最有效的方式。在今年大廟會期間,武侯祠博物館聯合各大主流媒體,先後組織了近十場直播,讓上百萬名網友,雲遊武侯祠成都大廟會。其中,由紅星新聞聯合@文旅之聲推出“歡歡喜喜過大年・全球接力曬年味”系列直播第五站成都:逛武侯祠大廟會,單場直播在線觀看人數達44萬。
“通過系統化傳播推廣,武侯祠和成都的文化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示,不仅提升了地区的知名度,还促进了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廟會一系列活动所传递的传统文化价值和节日氛围,也对公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如是說。(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