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中大「乙巳說蛇」展出24件蛇文物 細究中國歷史中的蛇形象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5-01-17

67891bbce4b0e62e72196368.png

【亞洲文旅網訊】為迎接2025乙巳蛇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即日起至6月21日舉辦「乙巳說蛇」展覽。精選24件套與蛇相關的館藏文物,以探討蛇在中國歷史中的不同形象。

展覽分為「神巫之蛇」、「靈物與毒物」、「紋飾與畫像」三部分,精選展品包括戰國「持戈執蛇鳥人銅印」、「山東嘉祥縣洪福院出土東漢畫像石拓片」、清居廉「動物冊頁(蛇)」,及清王素「十二生肖故事掛軸(蛇)」。

中大文物館副研究員童宇博士介紹,相比其他生肖,蛇相關的文物不算多,但在中國人的信仰體系中,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動物。今次在中大文物館館藏中挑選出24件「蛇文物」,在全港都算是較為珍貴的一次亮相。

人首蛇身 畫像石中的神話

蛇無足,能吞食較自身更大的獵物,又有蛻皮等習性,在自然界中獨特而神秘,自古已被先民所敬畏。華夏神話中人類先祖伏羲與女媧為人首蛇身,今次展出的「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石拓片」便印證了這一神話形象。該畫像石分為四格,由下至上分別描繪:車馬出行、刺客故事、孝子故事、古代帝王四則。其中,古代帝王的最右端刻畫了兩個人首蛇身的人物,根據榜題,其中一人為伏羲,由此推定另一人身份為女媧;二人蛇尾交疊,象徵生育;伏羲手握畫直線的矩,女媧則握有畫圓的規。

這種蛇身神形象在漢代廣為流行,又見諸各地畫像石。在展出的另一幅「重慶江北區盤溪蘇家院子磚室墓畫像石拓片」中,女媧和伏羲則分別手握排簫和波浪鼓,相傳二人是人類音樂的始祖。

印中窺蛇 神物與靈物

蛇身之外,也有不少神巫以蛇為飾或能控蛇,有所謂「珥蛇」、「操蛇」或「踐蛇」之稱。「珥蛇」即「以蛇貫耳」;而「踐蛇」在《山海經》中多見於鳥身神,或即鷹蛇互搏的情景再現。這類神巫多為管理山海的地方神祗。

神話中的蛇身神地位往往高於操蛇神,或反映出蛇的重要性:創造世間萬物的神靈為蛇所演化,具有蛇軀;而管理自然的神祇則透過珥蛇、操蛇等展露神性,形象漸向人靠攏。展覽中的「持戈執蛇鳥人銅印」等印章正顯示了這一點。

蛇作為靈性動物在秦漢時代備受推崇,甚至在官印鈕制中佔一席之地,展品蛇鈕秦「襄陰丞印」便是一例。當百官所用動物印鈕主要為龜,亦有魚,加上蛇,均為靈物。

蜿蜒體態 衍生紋飾美學

象徵四方星宿的四種神獸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中,玄武形象極為特殊,它由蛇與龜組成。童宇表示,從藝術角度來看,青龍、白虎均為直線形,朱雀亦極具動態,而龜相比較為死板,因此用蛇與之做配,可以中和其形象,使「四象」達到協調。

東周時代青銅器進入革新期,以蛇相互纏繞為靈感,配合模塊化紋飾鑄造技術而產生的蟠虺或蟠螭紋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銅器紋飾:今次展出的「蟠螭紋青銅鑑(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便為印證,通過蛇軀線條的交疊,可以在平面中營造出空間感,紋飾大量重複,又呈現繁縟的視覺效果。這類紋飾廣為流行,反映出時人普遍信仰。

畫蛇作品相對罕見。展覽中展出王素一軸講述唐人李紳夢中化蛇,為僧人所見的靈異故事;海派畫家虛谷則是為數不多畫蛇知名者,以艷麗、扭動的赤蛇為特色。

乙巳說蛇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6月21日(逢星期四及1月28-31日休館)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下午1時至5時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展廳 II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