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旅網訊】2000多年前基層官吏的「工作日記」寫了什麼?一年出差161天的他,都去了哪裏?12月15日20:35檔,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文化節目《簡牘探中華》第二季將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第二期,破譯尹灣漢簡的文化密碼,揭開西漢郡級政府行政工作的歷史面紗。這也是節目首度聚焦郡級文書,將生動詮釋「郡縣治,天下安」的深厚內涵。
走進西漢東海郡
識讀西漢小吏師饒的「工作日記」
尹灣漢簡來自西漢末年的東海郡,包括24塊木牘、133枚竹簡,有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俗賦《神烏傅(賦)》,為研究兩漢上計制度提供第一份實物範本的《集簿》,以及我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內容最完整的西漢郡級政府文書檔案,為我們了解西漢東海郡歷史乃至漢代歷史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是兼具重要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絕世珍寶。其中,《東海郡吏員簿》是截至目前國內出土單支容納字數最多的簡牘,幾乎只有巴掌大小卻寫有3000餘字,每個字約2毫米,即使把字放大10倍,線條也絲毫不顯虛弱。
是誰留下了這些珍貴的簡牘?主持人龍洋將攜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均明、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連雲港市博物館副館長徐向陽,結合尹灣漢簡中的政府文書檔案,帶觀眾認識它們的書寫者——尹灣漢墓六號墓墓主人、西漢東海郡功曹史師饒,揭示漢代行政制度運作的鮮活細節。
詳細記錄下師饒日常工作情況的《元延二年日記》,是目前發現較早的漢代日記。通過這份日記,可以看出師饒的工作主要分為「居府辦公」和「出差」兩個部分。元延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1年,他頻繁地穿梭於東海郡與周邊郡國之間。「他一共出差16次,總計161天,幾乎佔據全年一半的時間」「從七月中旬到歲末,師饒連續調遷,分別任職於法曹、功曹等多個不同部門」「這一年他病倒了3次,還是繼續工作,為民效力」……跟隨本期節目的講述,觀眾將逐漸走近這位勤勉為民、力圖有為的漢代吏員。
「堠」「倉」
尹灣漢簡最新釋讀文字首次發布
尹灣漢簡僅24塊木牘、133枚竹簡,卻有近4萬字記載,簡牘上的文字肉眼難以識別,所以也被稱為「微書」。為了能夠看清方寸之間的筆墨,紅外技術被運用到尹灣漢簡的識讀工作中,然而由於技術限制,有許多文字依然等待着人們的釋讀。
在《簡牘探中華》節目中,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研究員劉紹剛、連雲港市博物館館長江睿將共同發布應用高清紅外成像技術掃描後釋讀出的「堠」「倉」等字。如《集簿》有一句寫道「縣十八,侯國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後面一個字的字形像「城」,但無法清晰辨認,現在便可以確定它其實是「堠」字。江館長表示,「堠」字的精準識讀讓我們了解到原來西漢時期的東部濱海郡縣也設有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而且明晰了它的布置數量,這極大豐富了我們對漢代軍防體系的認識。像這樣全新釋讀出的文字共有上百個,進一步還原了尹灣漢簡的全貌。
每一片簡牘都彌足珍貴,每一筆字跡都貴若千金。書寫在尹灣漢簡上的文字被不斷釋讀,讓我們更加全面立體地看到西漢時期東海郡的歷史人文圖景。而本期節目戲劇部分將以師饒與東海郡太守的履職故事為主線,並融入師饒與外祖母之間深厚的感情,生動體現家國並記、家國一體的文化內涵。演員田雨將擔任「讀簡人」,演員侯京健將飾演師饒。
漢月出東海,山海藏珍寶。12月15日20:35檔,跟隨CCTV-1《簡牘探中華》走進西漢東海郡,探秘尹灣漢簡裏的中華文脈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