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友在為參觀者講解
趙鐵山的孫子趙逸堂攜家人參觀博物館
【亞洲文旅網訊】在剛剛過去的暑期,全國各地“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山西也不例外,各類博物館都是遊客雲集、人流如織。一些文化特色鮮明的“類博物館”(具有博物館收藏、展示和教育功能,但尚未達到博物館登記備案條件的社會機構)同樣吸引了眾多參觀者,位於太原市小店區時代自由廣場的山西恒青書畫藝術博物館就是其中最為特別的一個。
特別之處在於,這個“類博物館”和一個叫楊俊友的普通人密不可分。楊俊友幾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不僅是山西近代著名書法家趙鐵山的書法愛好者,還是一位收藏家、詩人、趙鐵山研究專家。為了帶趙鐵山作品“回家”,他不惜賣房籌款孤身赴日,10年13次跨海“背山”,搶救回2000多件(套)文物,其中與趙鐵山有關的800餘件;他創辦了“百姓收藏網”,在線上傳播包括趙鐵山作品在內的山西優秀傳統文化;他建成了山西恒青書畫藝術博物館,專門展示趙鐵山相關藏品。
趙鐵山的孫子趙逸堂攜全家一行十多人專程從寧夏趕來參觀該藝術博物館,老人家拄著拐杖參觀完後感慨萬千:“楊俊友,你為趙鐵山文化藝術傳承做了一件大好事!”
8月底,在山西大學城一創業基地裏,晉中同心讀書會正在進行,來自社會各界的40多位讀書會成員津津有味地聽主講人楊俊友分享自己的13次赴日經歷。每到驚心動魄的情節,大家無不驚歎,“太不容易,幾天幾夜不睡覺,多次歷險癡心不改”“10年奔波,為趙鐵山建成一座博物館,其志可嘉,令人欽佩!”
矢志要做“鐵緣人”
自小熱愛文藝的楊俊友,自取筆名鐵緣人,一表與趙鐵山有緣,二表自己鐵了心要研究趙鐵山。
趙鐵山何許人?民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出身晉商富戶,與儒商榆次常家是世交,與常旭春、常贊春交厚,書法文章上各有所長。趙家家教甚嚴,四兄弟皆是書家,以鐵山為最。他帖上學養深厚,勤奮自勵,在兩位兄長引導下,19歲考上拔貢,但志不在此。“立品定須向白璧,讀書何必志青雲”,趙鐵山一生敬仰傅山人品氣節,以其為榜樣,立志做愛國持節、剛直不阿的文人,康有為曾贊“大江以北,無出其右者”,有“華北第一支名筆”美譽。
楊俊友與趙鐵山同為太谷人,生於1957年的他,從小就聽過許多趙鐵山的傳奇故事。“篆隸真行四體皆精,一生書寫碑銘極多,當時以能請到他篆刻碑額為榮,在山西甚至北方極有名望……”楊俊友姨母的公公曾是趙家“靜豐得”夥計、賬房先生,後拜趙鐵山為師,他家中堂掛有趙鐵山書法,深深吸引了楊俊友。“他為人簡樸,待人和氣,重情重義,很有骨氣,他曾送我一本親寫的《千字文》,是我家的傳家寶。”老人拿出精心包裹的《千字文》,拜托楊俊友印刷千餘冊,傳於後世。翻印《千字文》前後月餘,楊俊友有時間臨摹欣賞,不知不覺愛上趙鐵山書法,也走進了趙鐵山的世界。
楊俊友無數次去太谷城中的趙家老宅和“靜豐得”遺址,尋覓到趙鐵山的氣息。他們仿佛是一對故人,在一座小城的時空中一點點靠近,隔空相望。
1976年楊俊友入伍,當的是鐵道兵;1983年退伍後,被分配到太原鐵路分局榆社車務段工作;1986年,調入榆次鐵路醫院(現晉中市第四人民醫院)——楊俊友自詡,當的鐵道兵,幹的鐵路活,可不是和“鐵”太有緣了!
從少年結緣,中年發力,到晚年癡迷,楊俊友以趙鐵山書法為起點,始於藝術收藏,終於藝術研究,正是幻化成“鐵緣人”的人生使命寫照。
續起中日書法緣
楊俊友潛心搜集研究發現,趙鐵山與日本淵源頗深。
除了參加過首屆中日書畫聯展,趙鐵山還參加過1926年中日第四屆書畫聯展,6月在東京,7月在大阪,與齊白石、金城、徐宗浩等參展者在東瀛名聲大振。1937年抗戰爆發後,趙家“靜豐得”花布莊被炸起火,化為灰燼。外界傳趙鐵山死於這場轟炸。實際上,趙鐵山已逃出城躲過一劫,見死訊頻傳,遂將計就計秘密潛回城中,在一片廢墟的“靜豐得”後院陋室裏隱居,化名趙侃,足不出戶長達8年。他自書“不死且消閑歲月,藏身猶避舊名聲”,凜然正氣,令人感佩。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年近古稀的趙鐵山溘然長逝。
時間回到1986年。楊俊友在《晉中日報》上看到一則消息,太谷縣舉辦山西文化名人趙鐵山書法研討會,邀請日本書法家近森孝恕參加……1957年起,近森孝恕在東京創辦“龍祥書道會”,收藏、研究、辦學,將趙鐵山的隸書、楷書推薦到日本書道聯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他心中一喜——還有這樣一條線索也可以連接到趙鐵山!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1992年6月,楊俊友所在單位接待了一撥日本友人,和他們交往中,楊俊友不但打聽到近森孝恕的消息,還幸運地獲得了通訊地址。楊俊友寄去印刷本《千字文》,獲贈一套《趙昌燮碑銘集》全四冊。1994年冬,近森孝恕應邀來山西訪問,兩人在山西大酒店見了面。近森孝恕現場潑墨,字體挺拔蒼勁,筆法揮灑自如,深得趙鐵山書法精髓。遺憾的是,1998年5月,近森孝恕因心髒病去世,跨山越海的中日書法友誼中斷了。
近森孝恕一生致力於研究趙鐵山書法藝術,最有名的趣談是“掀屋掛字”。日式房屋較矮,無法懸掛趙鐵山的對聯,於是他把屋頂掀了,加高重蓋;還把趙鐵山碑拓《張丹山公家傳》擺到桌上,默背臨摹。他收藏了趙鐵山對聯、碑拓、書籍、碑銘集等眾多物品,常去湯島聖堂博物館向漢學家石川忠久教授請教。這也是近森孝恕身後要將藏品捐贈聖堂博物館的緣起。
帶趙鐵山作品“回家”
2013年,楊俊友創辦“百姓收藏網”,將一些自己的書畫藏品發到網上。他將近森孝恕送他的幾幅書法作品、趙鐵山碑銘集、兩人見面時的合影等,專門做了個專欄。一個叫尤利子的人在網站留言,自稱是近森孝恕的女兒,是一名中文翻譯。楊俊友迅速聯系上她,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這條因趙鐵山書法而建立的橋梁,再次被搭起。
得知近森孝恕家收藏的一批趙鐵山書畫作品,要捐給湯島聖堂博物館,楊俊友不由心念一動。當看到尤利子發來的藏品清單列有《先大父錫九公事略》《孟君亦靈墓志銘》《白漸先鴻生墓志銘》《治亭常公墓志》《太谷縣舊志輯略》刻本等珍貴文物時,他一度徹夜難眠,迅速決定跨海赴日,帶趙鐵山的作品“回家”。
2014年元旦過後,楊俊友不顧家人反對,孤身飛往日本東京。這是他第一次出國,一句日語不會。那一年他57歲。
在日期間,楊俊友參觀了近森孝恕生前常去的美術館圖書館。在見到心心念念的藏品時,他愛不釋手,興奮到幾乎沒有合眼。當他踏上歸途時,藏品在機場被日本海關扣下,多虧尤利子周旋解釋,才得以放行。“那次回家,我睡了三天三夜才養過精神。太累了,精神高度緊張,我懷裏抱著的,可是趙先生的大作,不能有絲毫閃失。”
那一次,他搶救性收購了180多件物品,20多張紙片,外加一些名人字畫,裝滿一個大拉杆箱和一個2米高的大旅行包,還有一個背包……
與其他收藏家不同,楊俊友雖以收藏為目的,但拿到藏品就開始分析研究,還創辦了“趙鐵山官網”。他文憑不高,就找來全套工具書學習,一邊拍照上傳,整理保存,一邊學習文言文,將所有文言文譯成白話文,讓更多讀者可以看懂了解,傳承書法藝術和傳統文化。
熱愛的力量無可抵擋。他每天伏案工作近10個小時,在兩年半時間裏,竟翻譯出趙鐵山作品20多萬字,撰寫出研究論文十幾篇。
開一家“類博物館”傳承
走進山西恒青書畫藝術博物館,趙鐵山原創的詩、書、畫、印震撼奪目,藝術氣息撲面而來。“詩追春風洗浴耳,書奪心聲入畫來。一窗古籍秋風起,滿牆國學起波瀾。”楊俊友用這首詩為參觀者概括第一展廳的全貌。
這座2022年正式掛牌的“類博物館”,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是鴻赫集團旗下仁山仁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資,以楊俊友從日本收藏回來的趙鐵山書畫真跡及部分名人字畫為主體建成,有12個展區。
那些大大小小的藏品,楊俊友都希望有一個好去處。
為了建好博物館,楊俊友參加了國家文物局舉辦的全國博物館館長培訓,到全國百餘家博物館去觀摩學習,取百家之長。從圖紙設計到落地裝修,楊俊友都親力親為,他逼著自己去學習,打破砂鍋問到底,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不勝其煩,精益求精。他發揮自己寫作特長,把博物館每個展區都以詩的形式去概括,朗朗上口,既有趣味也有詩意。如今在展區,參觀者看不到那些原始的石碑,卻可見珍貴的拓片一張張鋪開,長長地舒展開來,一個個微小的殘破處,都帶著歷史的痕跡,寫滿了書寫者、篆刻者的心力……
“你看這張大幅的墓志銘,是山西雁門道尹海瀾許公墓志銘,撰文是三等嘉禾章山西省參事會參事晉城郭象升,篆蓋是國立北京大學校長紹興蔡元培,書丹是太谷趙昌燮……民國時期,蔡元培何等威望,趙鐵山與他一起出現在同一塊墓志銘上,足見其名氣之大。”楊俊友告訴記者。
據粗略統計,趙鐵山一生出版書帖7種,書墓志碑銘50餘種,序跋題詞40餘種,匾額楹聯40餘種,條幅、中堂、對聯、扇面等應酬之作難以數計。
“這裏的藏品只是他眾多創作的冰山一角,未來,只要遇到,我還要去收,盡我所能,去保護好傳承好趙先生的書法藝術。”楊俊友躊躇滿志。
滋養更多人的精神家園
山西恒青書畫藝術博物館開館一年多來,已接待中外參觀者數十萬人次。精美絕倫的藝術瑰寶,如潺潺清泉滋養著人們的心靈。
人民日報社百城百集《見證》項目組委會制片周淩宇參觀完博物館興奮地說:“南吳(吳昌碩)北趙(趙鐵山),我在杭州常住西泠印社,對吳昌碩非常了解,沒想到趙鐵山書法藝術成就這麼高。爭取今後在西泠印社搞一個‘南吳北趙’的聯展。”
晉中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秘書長武江波在《“鐵緣人”楊俊友》一文中寫道:“楊俊友不畏艱險,‘背山過海’傳續文脈,他的壯舉和毅力,使我們看到了一種可貴的民族文化自信、自強精神。”
“楊俊友13次到日本,把大量的趙鐵山真跡收回,這是大情懷、大義舉。”書法家崔富春說。
顯然,小而美、精且專的“類博物館”,以民間力量搜集歷史見證物,守護、傳承、展示中華文明優秀成果,在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保存歷史記憶,優化博物館體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山西恒青書畫藝術博物館的建成開展,受益於國家、省、市近年來對“類博物館”發展的政策支持。2021年,中宣部、國家文物局等九部門發布《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實施“類博物館”培育計劃等工作要求。2022年,我省印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實施方案》,太原市在全國率先出臺《太原市類博物館培育發展管理辦法(試行)》,為“類博物館”培育發展提供政策解讀、業務指導、對口幫扶等全鏈條服務。據太原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正傾力打造博物館之城的太原市已擁有101座博物館,其中“類博物館”有60座。
“國家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持和參觀者們的肯定,讓我更堅定了自己的夢想。”年近古稀的楊俊友神采奕奕,他說,“餘生希望將我的這份‘鐵’緣堅守下去,將這座‘山’建成巍峨的書法之山,傳於後世。”(來源: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