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旅網訊】蜀錦傳承千年而不絕,承載著厚重的文化歷史。3月3日,農曆甲辰正月二十三日上午11點30分,一場浸潤傳統文化特色的傳統蜀錦織造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葉永洲大師授徒、蜀錦傳承人劉先進、唐志恒拜師儀式在四川成都某酒店舉行,弘揚巴蜀文化,傳承蜀錦技藝。
原四川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省就業服務管理局局長陳璞,省社科聯副巡視員曹德琪,國家一級美術師、成都詩婢家畫院院長劉德揚,四川省嫘祖蜀錦蜀繡研究會王君平,青城派第三十六代掌門人、四川省武術文化研究會會長劉綏濱,四川天府新區蜀錦保護協會會長鄔萬安,四川天府新區非遺協會常務副會長吳佩娟等領導、教授、專家蒞臨參加活動,授徒拜師儀式由四川姓氏文化研究中心漢文化委員會副秘書長、傳統婚禮民俗漢禮文化傳承人劉理科主持。
儀式現場莊嚴肅穆,蜀錦織造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葉永洲大師兩位關門弟子劉先進、唐志恒向師傅“誦呈拜師貼”、“獻花敬茶”、“奉束脩禮”、“行拜師禮”,表達對恩師的敬意;恩師訓誡並回贈弟子傳家寶“梭子”、發放授徒證書,表示正式收於門下。兩位弟子在這個莊嚴而隆重的拜師禮儀中,體現出“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也讓在場嘉賓在感受蜀中瑰寶,譽滿神州,登行業之巔;勤學不輟,精教不止,揚蜀錦技藝的使命擔當。
成都詩婢家畫院院長劉德揚,對蜀錦傳承人劉先進、唐志恒提出四點期望:一要尊敬老師。二要勤奮學習。三要善於思考。四要學以致用。真正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繼承下來、發揚光大,立志以求遠,立行以求功,立德以求尊,成為一名優秀的蜀錦技藝人才。
蜀錦有兩千年的歷史,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其間既有暴風驟雨式的演化,亦有和風細雨般的變革,在傳承中發揚,在發揚中創新。傳統蜀錦織造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葉永洲大師授徒拜師活動成功舉行,將對文化專案進行落地推行,弘揚蜀錦織造技藝意義重大。祝願蜀錦文化在巴蜀大地,在中華大地,發揚光大,蜀錦蜀繡鋪就“錦繡之路”!
四川古稱“蜀”、“蜀國”和“蠶叢之國”,這裏桑蠶絲綢業起源最早,是中國絲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蜀錦興於春秋戰國而盛於漢唐,因產於蜀地而得名,在傳統絲織工藝錦緞的生產中,大多以經線彩色起彩,彩條添花,經緯起花,先彩條後錦群,方形、條形、幾何骨架添花,對稱紋樣,四方連續,色調鮮豔,對比性強,是一種具有漢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多彩織錦。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9月,蜀錦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葉永洲大師,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蜀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