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化網訊】中國全國範圍受近期寒潮影響,12月17日,黃河寧夏段首次出現流淩,流淩上首位於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興惠泵站,長度35公里,密度10%至20%,黃河寧夏段進入2023-2024年度淩汛期。
黃河寧夏段今冬首現流淩。圖源:央視網
流淩就是流動的浮冰,中國的黃河由於氣溫原因,上游的冰融化了,可下游的冰沒有融化,上游的冰隨著水流向下流動,造成淤積,堵塞河道造成危害。而淩汛是由於下游河道結冰或冰淩積成的冰壩阻塞河道,使河道不暢而引起河水上漲的現象。
黃河流經寧夏397公里,一般每年12月中下旬開始出現流淩,次年1月上旬封河,2月中下旬開河。受特殊自然地理條件影響,黃河寧夏段封河時由北向南、先下游後上游;開河時由南向北、先上游後下游,不同程度的淩汛災害時有發生,其中,長約267公里的平原河段是防淩重點。
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旱災害防禦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冬黃河寧夏段出現流淩較多年平均日期提前1天,較去年晚2天,目前淩情總體平穩,隨著氣溫驟降,流淩長度和密度將逐漸增加。
為保障黃河防淩安全,淩汛前,寧夏沿黃各市縣落實防淩責任制,閉合穿堤閘門、移除浮橋、修復護岸,清除河道內施工機械設備,落實搶險隊伍和物資等。寧夏水利部門將根據氣溫和淩情發展,積極做好多部門聯合會商,強化監測預報,持續開展巡堤查險,加強防淩宣傳,預籌工程搶險加固措施,全力保障防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