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一杉一竹顯巧思 「只有香港保留原汁原味搭棚技藝」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3-11-30

2023113004022171416.jpg

【亞洲文旅網訊】戲棚搭建技藝早已在香港非遺清單之列,但如今專搭戲棚的棚廠,全港僅剩兩間,香港戲棚搭建傳承人陳煜光是其中一家的話事人。「香港只要還有地區籌辦神誕、太平清醮等節慶,就需要搭建戲棚。只是現今戲棚搭建師傅愈見稀少,待到20年之後,很可能是聽戲人尚在,籌辦者也有心,卻再也找不到懂這項技藝的人。」

陳煜光感嘆道,「現時內地已經沒有了傳統戲棚搭建技藝,澳門和馬來西亞或許還有少少,但保存得原汁原味的只有香港。它是本地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戲棚搭建猶如「萬丈高樓平地起」,上千條竹枝、杉木排列縱橫,無需釘鉚,外蓋鋅鐵片遮風擋雨,具有「隨建隨拆」、「靈活機動」的特點,棚內可容納成百上千的觀眾觀看演出。搭戲棚師傅爬上高高的棚架,用肉眼、手感,憑藉經驗而搭建。

難吸引年輕人入行

陳煜光正帶領夥計在元朗足球場搭戲棚,為的是十年一次的元朗厦村鄉的太平清醮活動。「上世紀50、60年代,不論是市區還是鄉村,搭戲棚演戲比比皆是,甚至很多搭建在市區的戲棚,不僅能上演酬神的神功戲,還能舉行商業演出,演出其他娛樂項目。但隨後經濟發展,不論是搭戲棚師傅,還是觀眾,都擁有更多元化的選擇。」陳煜光形容戲棚文化在香港的式微,跟社會發展不無關係。

當日,只見搭戲棚師傅立於高高的棚架之上,如擁有「飛簷走壁」的技能一般,不管企得有多高,手上操控竹木的功夫始終嫻熟。陳煜光談得直白,「搭建戲棚風吹日曬,實在太辛苦。現在社會發達,年輕人選擇工種多,薪資待遇也不錯,為何一定要受這份苦?」

陳煜光祖上在內地之時已在從事搭戲棚工作,然後父子之間代際相傳,及至在香港落地生根,依然以搭戲棚作為生計:「真的不同於現在的後生仔,我們當時沒有那麼多的選擇,家族就是經營戲棚生意,自然而然就入了行,一做就是五十年,搭棚即是為謀生。但如今呢?」他續稱,如何讓年輕人願意入行,對於戲棚搭建技藝的傳承而言,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

轉行後不走回頭路

曾經,陳煜光也收過一些學徒,但多是來去匆匆。「一兩天是學不會搭戲棚的,一般都需要數年的努力,才能做到『以眼丈量』、『以手作尺』,不靠複雜的測量和計算,每條竹枝的長短、切割的位置及角度,全憑肉眼判斷,全憑經驗,這些都非一朝一夕可獲得的能力。」

箇中辛苦不足為外人道,他指着地上擺放着的木條直言:「搭建之時,每一條都需要量度清楚,一條竹都要鋸幾次,才能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你想,同樣的人工,搭建建築棚日日有糧出,而且工作相對簡單很多,年輕人誰願入行?」

搭戲棚師傅已然不足,過去三年疫情令僅有的師傅也紛紛轉行,「疫情對於行業而言是重創。所有節慶活動都要取消,不辦節,坊間就沒有搭建戲棚的需求。無解,搭戲棚師傅也要吃飯,唯有轉行做其他普通建築棚工作。」陳煜光指出,其實現在有一些搭建築棚的人識搭戲棚,但轉行後就不再走回頭路。

搭戲棚需親力親為

戲棚不一定就搭建在平地上,甚至懸崖、水上,只要能撐得起杉和竹,就可以搭建。多年間,陳煜光曾到香港多區諸如南丫島、鴨脷洲、大澳、上水等地搭建戲棚,其中最具挑戰性的是蒲台島的崖上戲棚,這間戲棚建立在風力強勁的懸崖邊,都是凹凸不平的岩石之上,「搭建確實十分困難,地勢險峻、高低不平,都需要十萬分的謹慎,既要保證戲棚的支撐力,還要注重美觀。我在結構上,加大用料,以增加支撐力度,且為了防止戲棚在下雨時進水,我把戲棚原本搭在天后廟上方的頂部,延伸到覆蓋整個廟宇。」一竹一木,都體現搭建者巧思。

如今,陳煜光表示憂心,「倘若沒有新血加入,老一輩人,不論是搭棚師傅、抑或是籌辦者,都在不斷老去,待他們離開,何如?」雖然他認為戲棚不會在某個時刻突然全部消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再過幾十年時間,相信會真的消失。與此同時,他也提到現在市面上一些工作坊形式的非遺技藝推廣工作,「有一些手藝適合開設公眾工作坊,但搭戲棚需要親力親為才可,故比之公眾推廣,更需要吸引新人入行,真正落手落腳地實踐才可。」

專訪結束之時,記者遇見一位40歲上下的搭戲棚師傅,跟隨陳煜光學習搭棚技藝,正覺得也有青年人肯入行之時,對方淡淡一笑說道:「我現在跟隨陳師傅學習戲棚搭建技藝,並非為了以此為生計,只是想親身了解,以方便日後的推廣。」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