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旅網訊】成都武侯祠肇始於公元222年劉備惠陵修建時,經過歷代保護、維修、建設,形成現在所見格局。現在的成都武侯祠文物區主要由大門、劉備殿、諸葛亮殿、惠陵、三義廟等6個院落的文物建築組成,這些文物本體周邊,有掛牌古樹名木98株,包括柏樹、銀杏、香樟等。杜甫在《蜀相》一詩中提到:“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祠廟建築與花木相互結合,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園林景觀,已成為了武侯祠鮮明的文化符號。作為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被譽為“三國聖地”。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館,2008年評選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為更好發揮博物館與人民法院在文化遺跡、古樹名木保護中的聯動作用,攜手共護蓉城歷史文脈。9月25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與武侯區人民法院舉辦文化遺跡、古樹名木司法保護合作協議簽約暨全市首個以文化遺跡、古樹名木保護為主題的“司法保護工作站”揭牌儀式,來自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等相關職能部門的領導、專家學者60餘人參加活動。儀式現場,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黨總支書記、副館長樊芯妤與武侯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靜分別代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武侯區人民法院簽約。
近年來,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武侯區人民法院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職責職能,主動做好服務,積極推動文物建築、石碑古跡等保護出智、出力、出彩。“司法保護工作站”的揭牌,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武侯區人民法院“館院”聯動機制的生動實踐,能有效發揮各自專業優勢、經驗優勢,為文化遺跡、古樹名木保護創造良好條件、搭建合作平臺。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副館長胡斌表示,一直以來,我們高度重視武侯祠文物本體及周邊環境保護,較好保持了翠柏森森、莊嚴肅穆的武侯祠歷史風貌,今天我們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推陳出新,延續文化基因,希望能與武侯區人民法院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努力讓保護文化遺產、古樹名木成為大家共同意識和自覺行動,讓文化遺產煥發光彩、永續發展,共同為擦亮成都三國文化品牌,建設世界文化名城貢獻積極力量。
武侯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靜表示,“司法保護工作站”的揭牌,將進一步推動司法保護服務與專業部門管護的深度融合,創新打造“司法+文保”的特色司法服務品牌,有效滿足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司法需求,更快釋放司法守護蓉城歷史文脈新動能。
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謝立新表示,成立全市首個以文化遺跡、古樹名木保護為主題的生態司法保護陣地,標志著“公園城市”生態司法保護基地正式進入“10+”新階段,要加強相應領域恢複性司法實踐探索, “一樹一策”“一址一品”保護好古樹名木、文化遺跡的多元價值,助力文博、文旅特色產業健康發展,要積極倡導關心古樹、愛護遺跡的文明風尚,不斷豐富發展“一化三性”環資審判成都特色。
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環資庭庭長高峰表示,要提高政治站位,堅定綠色司法理念,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提供優質司法服務。要注重規則創新,堅定能動司法理念,在創新環境資源保護方法、保護手段、裁判理念基礎上,審理好每一件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案件。要推進協同保護,堅定系統治理理念,拓寬景觀、生物多樣性協同保護路徑,有效借助職能部門力量,有力推進協作機制運行,有序構建共治共護格局。
據介紹,“司法保護工作站”的落地將持續為雙方全方位開展文化遺跡、古樹名木保護提供有效合作平臺,加快雙方優勢資源轉化運用,更好服務保障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