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姜昆說相聲 談逗笑

来源:大公報    发布时间:2018-08-22

20180822031658116.jpg

圖:姜昆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 大公報記者李磊澤攝

相聲歷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屬於中國曲藝,即說唱表演藝術。一般說,包含說、學、逗、唱「四門功夫」。作為馬季大弟子、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始終為這一藝術拓展而盡其全力,其經典相聲作品如《虎口遐想》、《電梯奇遇》、《着急》,曾多次出現在內地春晚舞台上,在他看來,相聲可謂時代的記錄者,大到歷史進程,小到市井趣談,都可用作相聲的表演素材。九月七至九日,姜昆將率團於北角新光戲院舉辦「姜昆『說』相聲」和「傳統相聲專場」,以三場相聲演出為香港觀眾展現相聲的逗笑技藝,以及它如何從日常瑣碎中汲取創作養料。

早在一九八二年,姜昆就曾隨侯寶林、馬季、李文華、唐傑忠等老一輩藝術家來到香港,為香港觀眾說相聲。在一九九七年之前,姜昆先後十次來到香港,為香港觀眾獻藝,也在表演中收穫了以紅線女、汪明荃為代表的一大批相聲「擁躉」。二○一六年,姜昆時隔二十年再次來到香港,在學校演出時,看到學生們對於「姜昆」這個名字甚至是相聲這種藝術感到陌生,但是演出回響卻很好;這次演出經歷證明在香港推廣相聲藝術的必要,亦愈加堅定了姜昆在今年來港演出的決心。

劇透演出細節

二○一六年在學校的演出讓姜昆了解到在年輕群體中缺乏的不僅僅是對傳統藝術的了解,更多的是對整體中國歷史,甚至是近一百年來歷史知識的匱乏。姜昆表示:「當我問年輕相聲演員,是否聽過『九一八』《在松花江上》這首歌時,他們都表示聽過,但唱出來卻是二人轉歌曲《家在東北》的旋律。演員尚且不知道國難當頭時的抗日歌曲,更何況是那段時間的歷史。」為記錄那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姜昆借鑒「活報劇」的形式,編撰出新的相聲,在笑聲中為觀眾帶來從十九世紀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歷史畫面。他還道:「在演繹這個節目時,觀眾甚至會起立鼓掌,這種掌聲是向這個節目、向百年中國歷史致敬。」

南方地區的方言文化,特別是粵語區,一直是中國文化中獨特的組成部分。北方人初到粵語區的時候往往為語言所困,姜昆也分享了自己和老一輩藝術家在香港的一些經歷,並以此為靈感創作了「學說廣東話」的相聲。姜昆說:「早年我曾經跟馬季一起來香港演出,問當地人將單車放在哪裏,那個人回答『喺呢度』,『喺呢度』的粵語發音與普通話的『海南島』類似,馬季說『怎麼讓我把單車放到海南島呢?』」姜昆還談到粵語裏的六音九聲與普通話中四聲的差異,以及粵語發聲用氣的問題,「北方人肚皮大,氣兒可真沒廣東人足。比如『香氣』,『香水』的『香』字,北方人就發不出這個音。」他希望能夠在和諧歡樂的氣氛中,令觀眾享受藝術或是文化帶來的愉悅,並感受到知識上的,語言上的,生活情趣上的融合。

漫談相聲哲學

作為老一輩藝術家,姜昆一直嘗試將新元素加入相聲藝術中,近年來,他甚至將流行的「Rap」元素,加入相聲藝術中。當大公報記者問及這種做法是否顛覆觀眾對相聲的認知時,姜昆即給出否定回答:「觀眾對於相聲的印象往往來自於電視節目的演繹或是傳統舞台的相聲表演,但相聲自其誕生的那一日起,便不斷地與時代最流行的藝術相結合」。侯寶林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就將流行歌曲結合進相聲中,達到針砭時弊的效果,亦將京劇融入相聲之中,有反對者認為,這樣的藝術根本無法被歸入相聲的門類,姜昆卻認為,這樣的結合恰恰是拉近演員與觀眾距離的手段。因此,Rap出現在相聲裏,不是稀奇,也不是顛覆。

那麼,在姜昆眼中,相聲是否需要完全摒棄舊的元素?答案也是否定的。姜昆在專訪中特意提到,此次赴港演出的第三場將專門演繹傳統相聲。如何演繹傳統相聲?他表示會在演出中摒棄相聲的糟粕,保留其中精華,「我們演第三場,目的是讓觀眾看到相聲藝人如何拋棄舊的、俗的元素,展現傳統藝術的色彩或光芒。」貫口活,快板,繞口令,對春聯等傳統元素,都會展現在第三場的演出中。雖然是傳統相聲專場,但並不代表完全剝離現代社會,依然能給當今觀眾帶來愉悅體驗。

姜昆對相聲未來的發展,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之前相聲的發展歷程中,湧現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及一些相聲語言,例如「馬大哈」、「妻管嚴」等,也走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未來的相聲創作,應秉承「人人心中有,個個口中無」的傳統,說出老百姓想說的話,讓大家在芸芸眾生中看到昇華,令經典的東西存在於老百姓的口中和生活中,使藝術作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圖片:姜昆之女姜珊提供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